人生自救第一步,与“讨好型人格”说再见
蝉鸣应和着盛夏,今天是小暑了,接下来的半个月中,炎热将逐渐达到顶峰。在这样的日子里,能够带来沁心凉的可以是一碗绿豆汤,一块冷水浸过、刚刚切开的西瓜,一台左摇右摆的电风扇。
然而,与暑气一同到来的,还有容易烦躁、憋闷、“一点就着”的心。除了以上能够带来些许抚慰的食物和设备,我们同样需要一些温柔、清爽的内容,来解决那些长久存在的问题。
我们整理了三期“与人相处指南”,这里有来自讨好型人格的困惑,也有不知道如何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问题,更恒久的,是我们该如何爱人?
夏日炎热,但学会与自己、与他人相处,或许能带来更多的清凉。
*内容来自看理想与放晴公园联合制作的节目《放晴早安》的播客,内容经编辑整理,有删改
讨好型人格要自救,拥抱快乐的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需要你的事情源源不断涌来,却不知道怎么拒绝,好像自己的生活重心都是按照他人要求的优先级来安排的?
最近几年,“讨好型人格”的话题被经常讨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展现出这种人格特质的人,总是活在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中,不遗余力地温暖别人,却总是忽视自己的需求。
在别人看起来,他们总是非常“可爱”,平易近人、亲和友善,乐于助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求必应。
英国的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把这个叫做“可爱的诅咒”。她觉得,讨好型人格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第一, 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前。雅基·马森在书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一天,她和丈夫一起去参加表侄女的生日聚会。聚会上,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弄伤了胳膊。因为不想自己受伤的事情影响到温馨的家庭聚会,她若无其事地站起来,表现得好像一点事儿都没有,甚至还带着伤继续和大家一起跳舞。
因为之前已经安排好了孩子的假期活动以及和朋友的约会,在接下来的10天里,她用受伤的胳膊开车、划船,直到把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做完了,才去医院检查胳膊受伤的情况。
第二,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标准。讨好型人格的人会觉得只要对每一个人亲切友好,照顾到每一个人,就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肯定,这能带给他们一种安全感。
第三,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争吵和冲突。他们害怕与他人起冲突,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他们也很少“奋力反击”,比如说直接投诉餐厅服务不好、去商店退货、或者要求他人立即停止做某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等。还有的人甚至会为了避免让对方不高兴而不敢分手。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人格特质,大概已经意识到,一味以善意配合的行为去讨好他人,虽然可以避免一些冲突,但却以压抑自己为代价。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那让我们来尝试克服迎合他人的想法,学习说“不”,学习拒绝他人吧。《哈佛商业评论》曾经给过一些建议,如何在生活里,通过战略性地拒绝一些事情,创造更多机会去拥抱那些有趣的可能和快乐的自己。
首先,你需要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你生命里各样事情的优先级是什么样的。事业第一还是家庭为先?挣钱重要,还是保命要紧?想清楚这些问题,相当于给你的生活划出了界限。哪些事情过了界,你需要拒绝。
其次,你可以感谢对方想到你和信任你,但是这并不代表无条件答应对方。你可以告诉对方为什么你不可以答应他的要求。在这个过程里,做到尽量真诚。有时候,对方可能非常强势,你也要做到足够强势,告诉他,“我知道你不会轻易放弃要求,不过,我也一样。我坚持我的看法。”
最后,当然是要反复练习,尤其选择一些不怕“失败”的场合开始练习。比如,朋友约你去不喜欢的活动,你可以说你不喜欢所以不想参加。
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里,减少讨好型人格对自己的伤害;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不要趁机“压榨”他们,而是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边界,勇敢说出“不”。
2.
想要获得更多的爱,需要非暴力沟通
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最关键的不是能力有多强,也就是说不是可以赚多少钱或者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名望,而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这个观点是来自《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从1938年启动,观察了700多个人,历时75年之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那么,要如何培养这种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如何表达爱意和需求,如何通过沟通增进与他人的连结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学会如何沟通。
《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中有很多详尽的讨论。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在他的童年生活中遭遇了很多肢体和语言上的暴力,这些早年的生活经历引起了他探索和平解决冲突方式的兴趣。卢森堡博士相信人是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的,但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着那么多的暴力,“是什么,使得人们难以体会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
非暴力沟通就是卢森堡博士提出的解决冲突的一种工具。非暴力沟通的实施方法并不复杂,只包含了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与他人沟通时,你可以尝试尽量客观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第二步,表达自己对此的感受,而不是评判;第三步,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最后,再尽可能具体地提出自己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方法的步骤听起来不难,但要在生活的大小场景中应用,对于感受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同理心都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与自己建立紧密而真诚的连结,能够看到自己的情感和动机,也要求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这种沟通方式倡导通过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需要,来改变我们倾听和表达的方式,从而解决冲突。非暴力沟通引导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学会去观察和了解语言背后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学会尊重和表达这些感受和需求,有意识地用语言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
如果有更多的人可以知道这种沟通方式的存在,能够去有意识地观察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以及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就有可能给予自己以及他人更多被看见、被理解的机会。
其实非暴力沟通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于与他人的沟通之中,也可以用于和自己的沟通中。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体察自己的需求,并且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出行动。
毕竟在人生中,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才是最长久的,而与自己建立充满善意的紧密联结是搭建其他关系,比如说和父母、伴侣、朋友的关系的基础。
学习如何非暴力沟通的过程,是学习如何关爱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也是让爱意融入生活的过程。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来搭建更多温柔、紧密的连结。
3.
学会爱人分几步?
我们常常谈论恋爱、婚姻和亲密关系等话题,却好像耻于谈“爱”本身。很多时候,提到有关于爱的问题,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心灵鸡汤,或者过于浪漫,不切实际。
但爱是人类的本能,爱与被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需求。就像一句英文所说的,everyone needs somebody to love,每个人都需要有人去爱。
但爱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爱的能力?如何才能维系一段感情呢?
凉意是亲密关系教育工作者,擅长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改善亲密关系,在做亲密关系教练之前,他在教育类公益组织有长达十多年的工作有经验。放晴公园与他一同聊了聊有关“爱”的话题。
Q:“爱的能力”具体指什么?我们要学什么?
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给予跟想要的,或者说需要的,没能对得上。
如果有一种我们说相对理想的爱的状态,我是这么形容的:如果我所给予的恰好是你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关系就会是真诚的,并且会丰盈彼此。
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其实是需要学习的。因为,我们可能成长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是一厢情愿,自己拼命给予,却不顾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又或者是自己明明需要,但不懂得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自己想要。
所以“爱”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在这种感受彼此需要的情况下,两个人有血有肉的人,才是有连接的,而连接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渴望的爱。
Q:怎么习得这种爱的能力?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可以和我们分享?
首先,要正视的是,爱需要学习。因为更多的人可能认为学习不重要,“找到对的人就行了”。
这里面有两重障碍:第一重障碍是我们的教育系统里没有这种学习。可能更多是对早恋打压的态度,好像谈恋爱是羞耻的。第二个障碍是当下人们爱情中的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内心所想的就是正确的。
但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知道自己的想法未必是对的,不是只有要离婚的人才需要学习亲密关系。
其次,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到亲密关系的存在,打破一些彼此的偏见、界限,去重新认识对方。而不只是获得一个知识性的结果。
Q:爱情好像要有一定程度的忘我,但是我们又在爱情中强调要有“自我实现”的部分,你是怎么理解这种爱情和自我的关系呢?
我发现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面的痛,可能与自己的软肋相关。
因为在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原本难以发现的、属于本能的部分展示出来,而这些在我们单身的时候很难被经历或觉察到。亲密关系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额外的,或者说更加丰富的成长机会。
不健康的亲密关系的确有让我们失去自我的风险,但更多时候,我们其实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新的自己。而这不是对过去的背叛,也不是对当下需要的压抑,反而是一个更完整的人的状态。
Q:你已经做心理工作坊有超过三四年的时间了。通过这份工作,你对于亲密关系的认识有没有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或者说一些比较大的收获和启发?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发现人类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好。
在亲密关系工作坊里面,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故事。一开始,大家会互相抱怨,认为彼此身上都是缺点。
但是随着对彼此理解的深入,慢慢发现各自过去的成长经历,会知道每个人的特点都是有来源的,那些所谓的性格缺陷或者是奇怪的行为,是试图在保护自己。虽然这有时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深入了解彼此后,人们会有更多的包容,同时,在回顾生命历程的时候,认识到缺点的原因,开始改善并接纳自己。
大家会发现,“原来人是这么复杂的”,原来人不是我们在互联网中可以马上贴一个标签的。
人类的美好之一,在于你能理解自己的过去,也能理解别人的过去跟现在,这是没有评判的时刻。这种美好甚至会超越亲密关系本身,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冲突、争端、撕裂,很容易一群人去指责另一群人。但是,透过这些瞬间,我能够看到,人类有好好说话的可能性。
*本文内容整理编辑自看理想App节目《放晴早安》第90、53、25期, 联合喜马拉雅独家播出。有删节修改,完整内容可至看理想App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