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日进斗金,李佳琦一天6亿,成功原因居然是这个……
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大火,除了过硬的业务能力,他的才学、教养更是让人惊喜。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他“说学逗唱”不在话下;作为一名影视演员,他饰演的范思辙可爱逗趣。
除此之外,郭麒麟为人处世尽显涵养,人生态度通透豁达,还在多个节目中展现了自己的聪明睿智。
很多人都说“生子当如郭麒麟”,郭德纲也亲口承认郭麒麟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因为对郭麒麟的喜爱,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指责郭德纲的教育方式太过严厉。
当我们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这样的指责未免太过片面,郭德纲给郭麒麟的尊重多数家长未必做得到。
郭麒麟初中时就主动提出辍学的想法,他想专心学相声。那个时候郭麒麟的学习成绩优异,对于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可能接受孩子的请求。
郭德纲确认过郭麒麟的决心之后,尊重了郭麒麟的选择。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放任郭麒麟放弃学习,而是在自家的书房里教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儿子。
对于成年后的郭麒麟,郭德纲也没有用传统的价值观束缚他,只要是儿子喜欢,哪怕是给人去修脚他都支持。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根,是给孩子关爱,让他们拥有安全感;翅膀,是懂得放手,让孩子享受成长的自由。
懂得关心、照顾和爱孩子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本能,但是能像郭德纲般智慧、通透的父母却不多。
束缚孩子的父母,更爱的是自己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根据现场的投票选择,有80%的人选择了不要定制。
这样的结果看起来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台湾有部电视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面有一集《妈妈的遥控器》,讲的是一个对孩子给予厚望的母亲,用一个神奇的遥控器操纵孩子的故事。
在故事中,一位母亲无意得到了一个遥控器,可以把孩子的时间调回某一天。
得到这个遥控器之后,只要孩子不听话,母亲就会让孩子一直停留在某一天,直到孩子乖乖认错。
靠着这种操纵手段,孩子成为母亲想要的样子,放下了自己喜欢的篮球,乖乖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大多数人看起来“成功”的人。
除了孩子学习和事业,母亲还要操纵男孩的婚姻。虽然知道男孩已经有了女朋友,还是要求他跟自己给挑选的女孩相亲。
正是在这次相亲中,女孩点醒了男孩, 让他明白生命是自己的,应该由自己把握。
醒悟后的男孩偷出了母亲的遥控器,并对发现的母亲大喊:“它是我的!”
面对儿子的反抗,母亲说出了一句让男孩崩溃的话:“你以为我只有一只遥控器吗?”
这个对话,像极了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每个母亲似乎都有着无形的遥控器,想方设法操纵孩子的人生。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两个“我”:
一个是“内在的父母”——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
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理想童年的内化。
父母对孩子溺爱、包办、无限制的付出,其实就是“内在的小孩”把对自己的童年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借着孩子来满足曾经那个留下遗憾的自己。
这些父母看似对孩子充满关爱,其实真正宠爱的是他们自己。
给孩子翅膀,他们才能自由飞翔
前些天,李佳琦又因为一场直播冲上了热搜。连续直播近7个小时,累积1.62亿观看量,带货30多亿。
从花1.3亿在上海买豪宅,到作为特殊人才拿到上海户口,再到一场直播收获数亿,李佳琦的人生让人羡慕。
走到今天,得益于他一直的坚持和努力,也源于那个懂得尊重孩子选择的妈妈。
李佳琦大学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是去做了美妆顾问给人推荐化妆品。后来开设直播,每天直播都要涂上百支口红。
从无人问津到如今的“口红一哥”,他遭受过很多排挤和嘲讽,甚至连自己的亲戚都认为他干这种事“不男不女”。
面对儿子的选择,李佳琦的妈妈没有反对过,面对外界质疑,李佳琦的妈妈选择了支持儿子:“他没有偷,没有抢,凭自己的专业挣钱,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
妈妈的这句话给了李佳琦巨大的能量,让他能更加坚定,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我们看到了李佳琦今天的成绩,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孩子能成功我们也愿意放手。
可是,当年李佳琦的妈妈并不知道儿子会成功,面对未知和外界压力,她所给予儿子的尊重,是我们很多父母做不到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19年的时候被评为全世界最受欢迎女性,得票超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
从一个贫穷的黑人女孩,到世界最受欢迎女性,米歇尔的人生像是一部励志传奇,这一切离不开米歇尔父母“爱的教育”。
在米歇尔很小的时候,跟着姑婆学习钢琴,两人经常会发生各种矛盾。每次米歇尔向父母诉说委屈之后,父母从不插手,而是让她学着自己去解决。
米歇尔和哥哥进入青春期之后,对于门禁时间的制定,米歇尔的父母选择询问两个孩子,让他们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
米歇尔的母亲总会说一句话:“我培养的不是小孩子,是未来的大人。”
对于这一点,米歇尔对父母也是充满感激,是父母让她能很早就学会“成人思维”,学会规划,一步步走出想要的人生。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说过:“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好的父母是把方向盘交到孩子手中。
把握“度”,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挑战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被父母过多关注的孩子,有可能难以独立;也有极大可能感到被压制,而变得叛逆,想要逃离家庭。
另外,这些被过度关爱的孩子还可能形成回避型人格,内心脆弱,在社交和遇到问题时经常处于逃避状态。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和斯蒂芬·约翰逊提出,要想让孩子学会独立,早期的四个分离阶段尤为重要:
第一个阶段:6-10个月,早期探索期
这个阶段,孩子的妈妈要通过跟孩子互动、抚摸等方式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让他们明白哪怕短暂分离,母亲也会回到自己身边。
而爸爸这个时候的角色可以陪伴孩子玩耍,让孩子短暂离开妈妈,慢慢对妈妈之外的人产生信赖。
这个阶段,切忌妈妈偷偷消失,那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造成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第二个阶段:10-15个月,全面探索期
孩子开始学着走路,进行更全面、全能的探索。
这个时期,妈妈可以偶尔离开孩子,让其他可靠的人来照顾。
为了避免分离焦虑,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毯子、玩具等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明白,哪怕偶尔分离,他们也可以处于一种安心的状态。
第三个阶段:1-2岁,早期分离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学习一些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挫折,认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转而重新依赖父母。
当孩子没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时,会感到暴躁、发脾气。
这个时期,父母要做的是适当安抚他们,避免他们因为挫折而失去尝试的勇气。
孩子虽然更依赖父母,但也会在尝试中明白父母是独立的个体。
第四个阶段:2-3岁,完全分离期
如果妈妈一直尊重孩子的探索,会在孩子的心中就会有一个“好妈妈”的感觉。
虽然在心理上实现了与妈妈的正常分离,内心却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去接触家人之外的人。
心理学家强调,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心身健康且令人骄傲的独立的个体,不是所有父母共同的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