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工具”
爱思考的人很多,而且每个人的思考习惯有所不同,有的在工作的闲暇之余,有的在晚上睡觉以前,有的在早晨醒来的那个时刻,有的随时随地在思考。
其实,只要是思考就是好事,说明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事情,只要认真思考,总能找出解决方法。很多人都比较喜欢与爱思考的人打交道,无论是从合作的角度,上下级关系,学习的态度,工作上的交谈,社交上的往来等等,只要认真倾听,总会有所收获,因为倾听的过程中伴随着自己的思考,可以把自己脑子里零碎的信息关联起来,让这些零零散散的“意识小队”,构架成具有逻辑关系的“结构团队”。
有两种思考的时间对人是有影响的,一种是“睡前思考”,这种思考会伴随着长时间的“思维联想”和“逻辑推导”,会让在这个时间段思考的人很长时间难以入眠,从而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影响正常的工作。
还有一种是“半夜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是在晚上第一觉醒来之后,会想起某件事情,或者某个课题,然后就无休止的联想,直至你疲惫的进入梦中,在梦中好像还在思考着那个课题。其实,最让人无奈的思考,是一觉睡到凌晨4、5点钟,醒来后不由自主的“思考”,会让你“思考”到天明,然后白天无精打采。
爱思考与人“笨”与“不笨”没有关系,任何人都可以爱思考,都可以从思考中进步,都可以在思考中成长。“笨鸟先飞”首先说的就是“爱思考”,因为哲学的概念这样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反正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而世界观就是通过“思考”形成的。
两个都爱思考的人在一起聊天,能不能聊到一起取决于什么?不是“爱不爱思考”,而是“思维方式”。“逻辑性思维”的人与“形象性思维”的人在一起,谈天说地不会存在问题,因为谈的是各自的所见所闻,但是不能探讨一个“固定的话题”,两人一定会在这个“话题”上有所争论,因为“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很大。
“逻辑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包括科学抽象、比较、分类、类比、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是常见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通过“逻辑思维”,人们可以对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这种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唯一的,前后一致的,有条有理的,有根有据的,比如,“甲不是非甲”,概念就非常明确,说厨师老王炒菜炒得好,你就不能说“难道老李炒菜炒的不好”?说小王工作很努力,你就不能说“难道小李工作不努力”?同样是“思考”,但是“概念”却完全不同!
“形象性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始终伴随着形象,伴随着人的情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说老王就是说老王,与老李何干?说小王就是说小王,与小李何干?在对事物的研判过程中,说甲就是说甲,不是非甲,不可以“联想”到老李或者小李,说的不是同一课题。
爱思考往往会伴随着“讨论”、“辩论”,甚至“争论”,但是课题必须同一,否则“探讨”就会失去意义。
不管怎么说,爱思考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可以这样说,没有思考,就没有人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