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微光,素履以往
汤依虹
2016年的夏天,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考场响起“考试时间到,请考生停止作答”的广播声时,我明白我的高中时代正式结束了。
高考成绩出来了,没有我预期的高分。填报志愿时,父母不希望我离家太远,于是我就报考了省内的一所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地听从家人的建议填报了统计学专业。大学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背起行囊离开家,三个月的暑假或多或少都为我来到这座全新的城市做了准备,可是真正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还是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好在室友都是湖南人,相近的口音、相近的饮食习惯都让我缓解了不少第一次离家的忧愁情绪。
初遇迷茫,大学生活 该何去何从?
大学的学习相较于高中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多了许多空闲的时间,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公共选修课,比如茶艺课、葡萄酒品鉴课、机器人制作课等各种各样的课程,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选择。课余之时,各种社团、协会活动让人应接不暇,这让初尝大学自由气氛的大一新生们犹如出笼的鸟儿,上课、联谊、社团活动……总有事情让我们忙碌。回到寝室后,归家的鸟儿们又总有忙不完的日常琐事。忙忙碌碌,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逝去了。新的一天开始,周而复始地学习、工作,看似每天都过得很充足,但这却不是充实。充足与充实,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甚远:足——填满;实——收获。究其根本,是迷茫,因为我还不明白大学生真正应该做些什么。
等到大二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看着新一届学生入校,“小绿人”们在操场上军训,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进入大学已经一年了。这一年来我究竟收获了什么呢?我的大一生活基本上都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度过,专业课的学习也马马虎虎。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带着这些困惑,我去听了学院优秀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会。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有的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践项目,寒暑假去公司实习,毕业后拿到心仪企业的录用信;也有的在校期间和老师一起做科研项目、学术研究,通过考研或者保研进一步深造。他们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并一步一步地靠近自己的目标。
分享会结束后,我在学校的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认真地思考了我接下来的三年究竟该做些什么,我希望自己毕业后去做什么。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我还想继续深造学习,充实自己。于是我退出了之前参加的各大社团,开始整日泡在图书馆里,抓紧时间弥补落下的基础课,同时也积极学习新的专业课程。
心怀目标,愿为理想劈波斩浪
大学老师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时刻注意你每一节课的学习情况,比如上课有没有开小差、下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所有的学习都要靠自己自觉完成。我们系主任在开学第一节课上就说过:“大学里主动的学习非常重要,老师可能一周只给你上一节大课,或许下课了你就看不到老师了。如果你自己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也很难关注到你。但只要你们主动去找老师,老师还是会积极为你们提供帮助的。”回想起大一的时候,下课之后我的课本就再也没有打开过,也不会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老师、同学的念头,导致我落下了许多基础课程。
为了填补之前留下来的“坑”,我开始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不仅在课程知识方面指导我,在听我说了接下来的大学生涯规划后也给了我一些建议。老师说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打好统计学的基础就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医疗统计、金融统计等,看我之后想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就可以去学习相应的知识。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报名辅修了经济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了基础。大二开始,课程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学校也举办了很多实践比赛,如“互联网+”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等。与高中时期的单人学科竞赛有所不同的是,大学里的许多比赛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更加考验团队协作能力。若你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后,还可以申请与老师一同申报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展身手,项目结题时还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这对将来找工作或保研都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