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土教授手提馒头爆红:层次越高的人,越不在乎外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最近网络上爆红的“北大最土教授”引起了大家热议,在采访视频里他手提馒头,俨然一副腼腆朴素的样子。
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研究院教师介绍页上,韦东奕头像后的称谓,是“研究员”。
他的个人介绍只有短短数行:2018北京大学博士、2014北京大学学士;201912-现在,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1712-201911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著有《不可压缩流体的稳定性问题》,博士后基金,主持人。
但实际上,他的自我介绍远不止这些: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金奖获奖者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优秀院友、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北大青年博雅学者
像韦东奕这样的人,原本不会受到大众铺天盖地的关注,让他“走红”的,是嘲笑他长相和气质的那些评论。
智商与长相,气质与专长,原本就分属不同领域,然而在互联网网民眼里,如今一个人是否值得被赞誉,似乎只剩下了一个条件:外貌长相。
你始终无法相信某一群人的思维认知会片面到如此地步,却又眼睁睁看见他们,就这么做来着,叫人匪夷所思。

互联网神通时代

互联网之前的世界,认知秩序井然。知识、体系、世俗工具等,被分层、分级别的,固定在相应的机构、场所、空间以及一定范围之内。
不在其中者,根本无从知晓这个世界真正的运行机制。
由此形成的社会分层,不仅包括社会地位与角色分层,还包括认知维度、思考层级、辨析能力上的区分。客观而言,这一社会分层结构,并非强制结果,而是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习得的不同生存心态和状态。
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社会规范对他们这个阶层所期望的方式生活着。而这又进一步明确了并加强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具体差异,从而生产出了新的隐性社会结构。
这种不知不觉养成的生活习惯与心态,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习性。即,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某一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一种心态与意识。
对于这一现象,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理解一种语言,就是在理解一种生活方式。”
布尔迪厄也讲过类似的意思:理解一种趣味,就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理解一种社会位置。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上网。各种观点都通过评论、留言呈现出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精英隐退而柴狗肆虐,这就是如今的互联网信息现状。在这一现状之下,群体的态度与表达,非常清晰地暴露出了各自的社会属性、地位、角色。

在很早以前,社会学家们就已经把精英文化、中等文化、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分别归纳为区分、奢望、匮乏三种特色。其中,大众文化群体的认知与表达,一如他们的经济生活一样,表现为匮乏。
对比本次韦东奕在网络上的爆红,与大众审美趣味表达完全一致。
一群人对韦东奕的挞伐和贬损焦点,主要集中在面容粗鄙,形象不佳上。有人甚至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北大招生老师对外貌的要求这么低吗?读书读成这个样子,我宁可我儿子不上北大。
前面讲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场域里,并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任何人对外界的评级打量,都在向外暴露自我。
粗暴评论韦东奕的群体,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完美。若非互联网广泛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身边的人,是如此这般。

绿衣人的世界和思维

韦东奕是否在意网友对他容貌的评论,我们不得而知。倒是很多人开始为他打抱不平:堂堂数学大神的内在本质与价值有些人看不见,却只去评价别人的长相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
一个人看问题难道不应该全面系统地看和思考吗?嘲笑他人长相者,自己才是被全网嘲笑蔑视的对象吧。
网络喧嚣依然,以致于关注者甚众。明事理者呼啸而过,断然不将时间浪费在这类事情上。对于韦东奕来说,他应该也不会关心或受到任何影响。
毕竟,上网的人多,垃圾信息自然也多。若事事都去围观、评论、思辨一番,正经活儿基本上就没时间干了。基本上,这种社会现象还会陆续出现。因为这世上真的有“绿衣人”。
绿衣人可能终生无法得知世界之后还有世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存在的自以为是。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得学习伟大的老人家孔子,对待问题的那种态度。
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讲自己的仁政思想。某天途中,孔子歇脚,去一处院落中休息。彼时,门外小路上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
子贡正在门口打扫,于是那绿衣人就问:“你是谁啊?”
子贡回答说:“我是孔丘先生的弟子。”
绿衣人说:“哦,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喽?那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问道。
子贡一听,绿衣人怎么问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一年是有四个季节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摇摇头说。
“明明只有四个季节。”子贡很惊讶地回答绿衣人。然而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执起来。
在院内休息的孔子,听到争吵声后走了出来,于是二人就让孔子评判。问明原委后,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转过脸对子贡说:“是你错了,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
年轻的子贡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正欲争辩,却被孔子以眼神制止了。见自己的答案得到肯定,绿衣人心满意足地跳进草丛,不见了。
子贡这才忍不住问:“老师啊,您为什么胡乱说话呢?”
孔子笑着说:“你还没观察出来吗?没看见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就是蚱蜢变的。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从不知道有冬天。所以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硬要跟这样的祂讲四季的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又何苦枉费口舌?”
子贡听后,点头不止。
我们可能都有做绿衣人的时候,但愿,那些时日不至于太多,不会蠢得那么明显。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