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 jiān
为书信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后):张~;李~。或者扎束器物的绳。《汉书·外戚传下》:"使客子解箧缄。"颜师古注:"缄,束箧之绳也。"李商隐《谢京兆公启》:"伸纸发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缄
拼音
jiān
部首
糸
古体
缄、椷
解释
为书信封口;书信
相关文献
《庄子·胠箧》
目录 |
1字词信息 2基本解释
|
3相关典故 4古籍解释
|
5词组
|
---|
字词信息
【读音】:jiān
【部首】:纟
【古体】:缄、椷
基本解释
1、为书信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后):张~;李~。
2、封;闭:~口;~默。
3、书信:~札;~牍。
相关典故
- 同本义,捆扎,绑。
缄,束箧也。――《说文》。
缄,索也。――《广雅》。
则必摄缄縢。――《庄子·胠箧》。释文:"绳也。"
摄缄縢。――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使客子解箧缄。"――《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束箧之绳也。"
2.封闭意:"(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缄锁甚紧谨。"--《宋史·高昌国传》。特指封闭信口:"常缄素札去,适枉华章还。"--韦应物《答崔都永》诗。
3.书信意:"两月劳君寄两缄。"--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诗。"开缄见手扎,一纸十三行。"――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
4.缄口意。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指闭口不言。--《孔子家语·观周》。
遂缄吻、抑鼻、潜息。--《钦定四全书·归田类稿》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古咸切《集韵》《韵会》居咸切,$音监。《说文》束箧也。《广韵》缄封。《家语》孔子观周庙,有金人,三缄其口。《庄子·齐物论》其厌也如缄。
又《集韵》公陷切,减去声。棺旁所以系纤者。
又与咸通。《礼·丧大记》大夫士以咸。《注》咸读为缄也。《释名》棺束曰缄。缄,函也,古者棺不钉也。
词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