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总是如影随形。2014年,吉利汽车发布全新品牌标识,回归“一个吉利”。彼时,正值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第3年,源于车型削减、企业内部调整等因素,这家企业正遭遇至暗时刻——当年销量录得42.57万辆,同比下跌22.5%,排名从第2位滑落至第5位,位列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和比亚迪之后。但仅3年后,吉利汽车如同一匹黑马,一举夺得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桂冠,向汽车行业递交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如果没有那几年的蜇伏和自我调整,就没有后来的快速上攻。”2021年5月25日下午,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对前去采访的帮宁工作室概括道。如其所言,即便在最艰难时刻,吉利汽车始终坚持高研发投入以及对沃尔沃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最终创造出开启吉利3.0时代的博瑞。2015年,博瑞上市,博越、帝豪GS、帝豪GL等吉利第三代精品车型依次推出,吉利汽车迈进“精品车3.0时代”。2018年,吉利汽车迎来高光时刻。当年,中国车市28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整体车市低迷不前的背景下,吉利汽车就像寒冬时代的破冰者高歌猛进,跨过150万辆大关。对吉利这个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奇迹的缔造者,外界早已很难脱离数字去衡量和评价。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逐步从数量竞争时代过渡到质量竞争时代。吉利的转型,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吉利是一个引领中国汽车市场多年的龙头车企,对其接下来如何出牌,外界抱有颇多期待。今年3月,李书福卸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集团原CEO兼总裁安聪慧出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极氪汽车CEO,吉利汽车集团原副总裁兼采购公司总经理淦家阅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以此观之,这或许是对吉利汽车中长期发展阶段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人事调整。这意味着,李书福全盘牵引吉利新能源战略,而安聪慧则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姿态,助推吉利汽车第二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以极氪为代表,吉利汽车将彻底向新能源转型。而在属于吉利、领克和几何品牌的战场,一场更为广泛的变革已经启动。2021年5月25日下午,在位于杭州的吉利集团总部办公室,林杰接受帮宁工作室独家访谈,传递出非常清晰的信息——市场不再完全以销量论成败,吉利汽车已经到了从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过渡的关键时刻。吉利品牌高端化主要用星系列承接,包括星瑞、星越L等基于CMA架构开发的新一代星系列产品。它们与主流合资品牌展开正面竞争,以更高价值和品质赢得消费者。售价相当于2.5辆远景的星瑞,上市7个月月均销量过万,像箭头一样,牵引吉利迈入高端化的靶心。对定位于潮牌的领克品牌,林杰更在意价值管理,认为其未来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稳定终端售价,促进销量稳定提升;二是提高用户满意度和二手车保值率。几何品牌组织架构已调整到位。将原市场部、公关部、渠道部和销售部进行整合,成立用户发展中心、用户运营中心和用户支持中心。在新能源主流市场设立20个城市经理,对各店端进行垂直化业务管理。摆在吉利汽车面前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同时肩负吉利、领克、几何品牌的营销管理工作,林杰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告别吉利品牌过去的路径依赖,真正实现品牌向上?5岁的领克,在中国高端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后,如何绘就未来图景?未能把握电动车风口的几何品牌,又将何去何从?毕竟对企业而言,营销的本质是锦上添花,却不能改变潮流的方向,也不能左右市场——市场由消费者说了算。在用户至上时代,吉利汽车是否已经准备好充足的弹药?访谈持续两个多小时,话题涉及品牌、产品、用户和其心路历程。一位接近林杰的媒体人评价他“是一位务实且低调的人”。即便在较为尖锐的问题面前,他也极其坦诚。帮宁工作室:见您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从哪个方面切入,因为想请教您的问题太多。比如掌管领克品牌的感受,可能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再加上吉利品牌和几何品牌,3个品牌3种定位,管理这3个品牌的挑战在哪里?林杰: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初心;不同的是,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团队和用户,因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吉利有1000万用户,只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就会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几何也是如此。我们把原来市场部、公关部、渠道部、销售部等部门进行整合,成立用户发展中心、用户运营中心和用户支持中心。在新能源主流市场设立20个城市经理,按照直营式对各店端进行垂直化管理,与用户走得更近,更好地提升购车和售后服务体验。先谈几何品牌。为什么没有抓到第一波电动车红利?几何品牌究竟如何定位?未来能否迎头赶上?走垂直化路线。现在中国电动车市场还不成熟,低端和高端卖得好,呈哑铃型,成熟市场应该是橄榄型——中部市场最大。几何定位于10万~20 万元的中部区间。当电动车普及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区间就是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值得我们精耕细作。我对几何的产品非常有信心,不仅仅在安全性方面,在一些公测活动中,比如续航里程等方面,几何C也排名第一。作为销量支柱,吉利品牌如何做到在稳定销量的同时,向高端化转型?轿车方面,帝豪仍是主担当。针对帝豪系列,我们有焕新计划,包括推出第4代帝豪。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强化新一代帝豪家族系列。SUV方面,将进一步丰满博越系列的羽翼。用户反馈博越系列在很多变化上做得不够快,今年我们会加快速度。吉利品牌高端化主要用星系列来承接,包括星瑞、星越L等基于CMA架构开发的新一代星系列产品。它们将与主流合资品牌正面竞争,以更高价值和品质去赢得消费者。在这种背景下,吉利品牌形成了主打6万~11万元的帝豪系列、主打9万~15万元的博越系列、主打8万~13万元区间的缤系列,以及主打13万~19万元区间的星系列。吉利品牌有一套成熟体系,现在更多是要创新,加强品牌打造。原来谈得多的是产品, 其实吉利品牌已进入架构造车时代。如何理解架构造车?这类似汽车基建,架构下的产品在品控、时间效率、成本方面,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其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这些新基建恰恰是吉利研发等投入的结果。吉利进入品牌焕新时代后,要让更多人了解4.0技术背景下的新吉利。领克品牌呢?在蓝色吉利行动中,领克品牌占据什么位置?坚持。既然定位潮牌,就要敢于立潮头,勇于引领潮流。潮是引领的概念,“领”代表引领、领先,“克”代表改变和突破,领克精神就是挑战一切惯例。“不要满足于今天,如果满足于今天,就没有明天。”这是我对领克营销团队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对自己说 NO,要不断去挑战。比如,6月1日领克汽车运动体验中心开业。在汽车如此普及的今天,赛车运动在中国仍是一项小众爱好,但汽车已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还承载着用户个性、兴趣等内容。汽车文化、汽车运动与汽车紧密相连,这恰恰是领克要去做的事——做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的普及者。上海车展期间,基于SPA架构打造的领克09发布,这对领克品牌意味着什么?领克09定位为中大型SUV。领克用户相对年轻,领克09应该会拓展更多消费群体,其造型跟领克其它车型有所不同,主要考虑更稳重、更商务的用途。这几年,领克品牌用户接受度逐年提升。在品牌诞生第一年,很多人选择领克,是因为它有沃尔沃背景。现在这种背景已越来越淡化,更多用户开始认可领克的设计和品牌主张。更重要的是,很多消费者不再把领克与传统汽车对比。不需要跟领克用户去强调所谓的豪华,甚至高端两个字都不用谈。领克就是一个符合年轻态消费群体且个性十足的品牌。SPA架构继承了沃尔沃品牌的安全性,领克09发布后,市场关注度相当高。作为领克品牌首款中大型SUV,09将为品牌力持续赋能,满足用户向上的需求,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多样化产品布局。您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做高端品牌要打持久战。领克这场战役已经打了5年,累计销售突破50万辆,您认为暂时取得胜利了吗?领克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笑)我们是考生,用户是考官。成功不成功,考官说了算。我们确定了几个目标。第一,有价有量才符合高端品牌竞争定位。如果产品终端让利幅度大,哪怕有量也不行。但光有价、没有量,也不行。所以,要基于价与量来衡量。第二,用户满意度和保值率。这一块能做好、做稳,品牌自然会继续向上。我比较在意品牌价值的打造,很难用成功与否去定义。领克单车平均售价 15.6万元,处于比较良好的价格区间。现在大家都在讲向用户经营转型。同样面对转型,吉利和领克两个品牌有何区别?区别不小。吉利品牌已超过千万用户,是吉利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一步一步向上发展的见证品牌,吉利有历史和沉淀。领克定位是“生而全球、开放互联”。对领克来说,数字营销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和重要。同时,领克品牌实行欧洲研发、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和全球销售,目标用户是全球年轻态消费群体,使命是走向全球,包括欧洲发达国家。领克已经敲开了欧洲大门,订阅式服务让当地消费者眼前一亮,市场反应不错。两个品牌目标不同。中国市场对吉利和领克都很重要,但在海外市场,领克侧重欧洲发达国家,吉利则聚焦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此外,两个品牌规模和基础也不同。吉利产品布局更广,覆盖从 6万元到20万元的价格区间,类似大众品牌的产品布局,而领克更像奥迪。这两个品牌的目标受众可能会有交叉,但有很大差异。帮宁工作室:今天上午星越L全球预售开启。作为星越L首席用户权益官,您说,用户要什么权益,我们就要尽量去满足他们。而星越L在上海发布时,就提出要做“用户的阿甘”。这两者有何关联?
林杰:我们新任CEO淦家阅,吉呼“阿甘”,他很崇尚阿甘精神。或许在别人眼中,这种精神就是“傻”,但这恰恰是时代所需,我们就用傻劲去做事。比如产品,很多人想着把参数做好看,但我们在用材用料方面,真的花了很大代价。比如,CMA架构上的星越 L,门是一体式冲压成型、激光焊接。
虽然可以用低价格去占领市场,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要做的是,产品比别人好,价格还要更厚道。再比如领克,作为一个新品牌,消费者曾担心领克品牌的保值率问题。今年我们发现,在二手车市场,领克03比去年多卖9500元。原因在哪里?一是,买二手车的人愿意接受领克,二是,领克价格平稳,消费者计算新车让利幅度和二手车折旧率后,认为很划算。今年3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2021年2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领克保值率跃居中国品牌榜首,3年车龄的领克品牌保值率达到64.5%。为什么? 其实就是价值,我们在实施价值管理。价值管理体系关乎消费者权益,不仅品牌受益,用户也受益。您提到花名。我听说您以花名加入到领克群里,有一次参加极氪的活动,被一个用户发现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笑)在活动现场,我看到那个用户也在,他是领克01车主,我就拍了张照片发给他。他问我是不是也在现场,我没回答。结果,他通过拍照片的角度找到了我。用户有什么问题,他们也会直接找到我。有时是销售问题,比如二手车置换补贴慢就是在用户群里发现的。通过参考用户提供的信息,我们得以迅速改善内部流程。还有产品配置。比如工程师跟产品团队定义配置,如果发现用户不喜欢,我们会迅速根据用户意见调整配置。这都得益于跟用户接触。当真正深入跟用户交流,你会有很多收获。只要负责任地跟用户交朋友,肯定会获得更多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这种营销变化,包括跟用户和粉丝互动,印象中从什么时候开始?从造车第一天开始,我们的使命就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后来(李书福)董事长觉得这还不够,提出了战略转型——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把安全作为第一要求,这是第二次转型。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我们把A00级产品——熊猫做到了五星安全,吉利是第一家。但这款车并不赚钱,小车要达到五星安全,用料要足,为了安全,我们牺牲很大,但关于产品的安全理念,吉利从此再也没动摇过。吉利的产品,都按照五星标准开发。所有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吉利也愿意下功夫。就像阿甘精神,傻傻地对用户好,吉利愿意这样做。满足用户需求肯定是好事。但作为营销操盘手,您还得为企业考虑。如何平衡企业利益与用户权益这两者的关系?两者看似对立,其实一致。就像(李书福)董事长所说,办企业的意义,是让消费者在使用你的产品时感到快乐,他一直这样要求我们。企业生存要有合理利润,没有这个前提,企业就无法为用户提供可持续服务,用户也不会快乐。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平衡点——以用户为中心,即让用户满意。所以,企业利益和用户权益并不冲突。从星瑞到星越L,吉利产品已经进入4.0时代,这意味着吉利到了从数量竞争过渡到质量竞争的关键转型期。很多人认为,合资品牌比自主品牌保值,吉利如何打破这些观念的藩篱,让用户真正感知到吉利产品的最新迭代?答案是,必须提供比合资品牌更好的权益给用户。另一方面,要把钱花在对的地方。我们经常思考,要花的钱能不能省下来给用户?购车过程中用户会顾虑什么?因此,星越L在预售期间推出2年7.8折保值回购权益。首先是基于对自己产品的自信。产品用得好,用户换购肯定会是少数。其次是质量过硬。打造领克品牌时,我们给予首任车主终身质保,我们对产品非常有信心才敢承诺。这些权益也是打动用户、促进消费者从合资企业转向中国品牌的关键。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消费者也越来越专业。我们一定要解决用户的痛点。只要把顾虑消除,他才有可能选择我们。用户经营这块,目前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应该是蔚来,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最多。我们如何做到既避免像蔚来那样重资产投入,同时又把用户经营做好?每个企业实际情况不同,选择的路也不同,但在对用户好这个指导思想方面,我们是高度认同的。非直营体系下与直营体系下的用户关系其实是两件事。直营体系下,企业员工直面用户,各方面要求和执行力可能会更高;非直营体系下,要利用经销商的服务,考虑怎么对用户更好。所谓对用户好,是让用户在使用环节中尽量减少支出,获得更大价值。比如我们提供的首任车主终身质保,我们可以少花些广告费,把钱花在用户身上。为此,领克建立了领地伙伴。搭建这个平台,领克车主为领克用户提供服务。我们站在用户立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前瞻地去了解用户需求,然后搭建平台,用户共创,实现把营销费用变为服务用户的费用。让用户来实现用户价值的增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单向输入。帮宁工作室:对吉利汽车来说,现在外界聚焦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架构调整,安(聪慧)总担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极氪CEO,80后淦家阅担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怎么解读这种调整?林杰:电动化是未来趋势,前景已经非常明朗。但在一些人看来,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决心还不足。这次组织架构调整为什么这么彻底?其实代表了吉利汽车的决心。今年年初,基于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吉利形成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既保留吉利在智能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又开拓智能化纯电动汽车新局面。此次人事调整,安总带领极氪投入到一个全新赛道,主攻智能化纯电动汽车市场,与特斯拉等新势力展开全面竞争;淦总一直在集团经营管理系统,身为80后,带领吉利与领克再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吉利在燃油车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从数据看,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销量桂冠被长安汽车摘取,曾经多年排名第一的吉利汽车被超越。您怎么看这份成绩单?汽车是一场马拉松,不能用一时来评价。中国品牌不断取得进步,对中国市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百万体量之上,吉利到了从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型阶段。因此,在合适时机进行质量上的提升和改善,对现在的吉利来说更重要。吉利正在进行深度转型,4.0时代的产品将推动企业经营质量提升。以星瑞为例,7个月累计销量达7.53万辆,月均销量超过1万辆,从整体价格来看,一辆星瑞价格相当于2.5辆远景。再比如领克,上市不足4年,品牌发布不足5年,用户量已超过50万,平均售价达到15.6万元。会有压力吗?管理层怎么考核您,是量还是质,还是双管齐下?集团有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我而言,常规考核都会有。要做正确的事,就不要太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做对的事情比这些更重要。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把时间、精力放在用户需求上。就整体经营质量而言,吉利仍代表中国品牌第一梯队,与合资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几年前,外界都评价吉利做得不错时,我们并没有认为自己做得不错。除市场需求因素助推外,我们内部更倾向于,吉利产品到了发力的时候。现在也一样。吉利4.0产品已经到来,但受芯片影响,整体力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到一定阶段,都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此外,吉利更关注从供应链到经销商,再到用户全体系的健康。让吉利汽车平均售价达到合资品牌水平,这比仅用数量评高低更有价值。对未来,我们相当乐观。对中国品牌来说,规模与高质量发展往往是很难平衡的两条路。去年10月,吉利汽车集团宣布进入“科技吉利4.0”时代。具体到吉利品牌和领克品牌,如何结合这条路来发展?
科技吉利4.0核心是架构造车。吉利花了很大代价搭建技术新基建,恰恰能为今天高品质产品推出提供保障。
多品牌使用可以很好地分摊高性能架构带来的成本,消费者最终也受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架构开发让在研产品速度更快、质量更稳定。这些价值都会回馈到领克、吉利产品,包括消费者身上。现在越来越多跨界竞争者涌入汽车赛道,中国汽车市场势必会有新一轮洗牌。这个过程中,您希望吉利品牌和领克品牌分别占据怎样的行业地位?大市场才会有大竞争。首先,汽车市场很大;其次,原来大家都认为汽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夕阳产业,但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如今,汽车行业集成度更高,代表科技型朝阳产业。核心还是要看对用户到底了解多少,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户,能不能获得更多用户。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吉利肯定不能倚老卖老。在百年造车史中,吉利不就是个20多岁的小年轻吗?领克到目前也才5岁。所以,吉利本来就很年轻。吉利品牌要成为安全可靠的代表,要成为中国用户首选品牌。领克则面向全球消费群体,是能被普遍接纳、具有领先性的高端品牌。其高端定位背后有5个DNA支撑,分别是高颜值、高安全性、高性能、高科技和高价值。但高端不一定要卖高价格,消费者都有获得更好产品的权利。领克坚持走高端路线,但不是要卖高价格,而是要符合高价值。帮宁工作室:您花在领克、吉利、几何这3个品牌上的时间比例分别是多少?林杰:主要看哪个月、哪个品牌事情更重要,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分配时间。好在体系和团队都比较成熟。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管理团队的方法跟吉利控股集团要求的一样:充分授权、依法合规、考核清晰、过程透明。熟悉您的媒体人评价,您是一个非常坦诚的人。对汽车营销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做人能够发自本心地去做一些事情,其实是一件蛮好的事。做任何事情,能留下来的,是比较真实的东西,包括带人、做事以及跟媒体之间的交流,甚至到最后用户认可的品牌,肯定都要讲真话。越坦诚,双方建立信任就越快。您最近主要思考什么问题?最关心什么,最不关心什么?关心的事情太多。销量肯定要关注,包括市场竞争态势和品牌发展节奏等,每天主要围绕营销工作展开。既要为今天考虑,也要为明天筹划,更要为过去负责。千万用户之上,我们要做累计法,并不是把车卖掉就结束。我经常跟销售团队讲,选择营销就是选择压力;选择营销就是选择挑战;选择营销注定就会被每个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要求所鞭策。除销量外,我最近还在思考成功路径带给我们的束缚。每个人都会被过去的成功限制,进而形成路径依赖,这一直是我和团队交流沟通的话题。千万不要被成功路径束缚。时代永远在发展。去年对的,今年就不一定对。同样,5年前的成功,不代表5年后还会成功。我们要不断清零,做出新改变和新尝试,这也是吉利一直强调的创新精神。对。说起来容易,但很多东西有惯性和积淀,这时候就需要一种驱动力,把你从舒适区驱赶出去。比如吉利内部轮岗制度,就是帮助企业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的举措。对员工而言,只要离开原来的岗位,思想就会发生改变,即便以后重新回到这个位置做同样的事情,想法可能就不一样,跟一直在同一个岗位的状态不同。都差不多。往往回头再来看,很多困难都不是事。吉利是一路从困难中走过来,所以不必为无关紧要的事情焦虑。更重要的是,去做真正有益的事、对用户好的事、对企业长久发展更有利的事——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多思考的事情。您已为吉利集团效力26年。这26年来,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挑战很多。吉利是一家善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公司,经历了很多创业公司一样的经历。比如在没有完全放开汽车制造时,我们开始尝试制造汽车。最开始在摩托车项目,那时最难的是,用来开拓市场的宣传单页都没有。现在难吗?其实也不算难,只是感觉比稍微顺的时候有些难度。这也正常,怎么可能年年都顺?那不符合规律。无非就是把自己心态调整好,不能因为外界因素就否定自己的发展。2014年,吉利经历了销量低谷,但随着新一代产品推出,销量快速提升。短短几年时间,销量跃升至150万辆。如果没有那几年的蜇伏和自我调整,肯定没有后来的快速上攻。虽然竞争很激烈,但这几年,自主品牌格局没有太大改变。我们从来没有把中国品牌作为竞争对手去考虑,因为更大市场份额要从合资品牌手里去争夺。自主品牌中其实是你家多一点、我家少一点,相差不大。重要的是,如何有能力抢夺更多合资品牌市场,这才是竞争力。无论是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还是比亚迪,都在向高端发起挑战,都应该点赞。虽然大家是竞争对手,但也是一支中国品牌汽车友军。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有战略定力。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影响我的人蛮多。在工作中,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精神,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师。还是要取众人之长。记得有一次去听稻盛和夫(京瓷创始人,号称“日本经营之圣”)讲课,感觉他特别哲学。还有一次,“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乔·吉拉德(Joe Girard)到国内来讲课,他亲自给我发名片,我感受非常深。不断学习就是完善人格的过程。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更要知道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