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一样? 一字之差相去万里
丞相和宰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很大的差别。丞相是一个官名而宰相则是一个制度。宰相制度始于春秋止于明代。明代后“内阁”制度出现。
根据相关记载,宰相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首位杰出的宰相是管仲。宰相的职位在战国时期已经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起来了。
到了秦朝,丞相便是宰相的正式官名。一般会分设左右丞相和中丞相。
汉朝和秦朝的情况差不多,不过被称作相国时,地位会更高些。汉武帝在位时,有一批儒生被征用当丞相,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忙处理日常行政事物。后来逐渐由尚书台长官掌握宰相的职权。后来丞相被汉哀帝改为大司徒,到了东汉,执政的便是司徒、司空和太尉。曹操是汉献帝时的丞相。
丞相在魏晋南北朝时一般是权臣自命。南北朝时制度不固定,能与皇帝共同议事或委以机密者则为宰相。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都是当时的官名。录尚书事是权利最大的官位。
到了隋朝,便出现了三省制,而宰相便是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以及门下省的纳言和尚书省的尚书令。到了唐高宗,能成为宰相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人。
宰相到了宋朝的官名为同平章事。宰相的地位从汉至唐一直降低。宋太祖废“坐论”之礼后,宰相地位降低的程度最大。元丰时宰相有两位,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为首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的为次相。到了郑和时,又稍作改动。宰相的官名在建炎间被改为尚书左右仆射。
元朝时,由皇太子兼领主官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
明朝初,同样设中书和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罢,丞相制度也被废除,国政由皇帝亲自处理。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忙,为了减轻负担便又设内阁大学士帮忙对书文进行协理。其实,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
清朝时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当时的军机大臣便相当于宰相。明、清时,大学士被习惯性地称为拜相,对于宰相的名份并不是正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