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们的金融系Plan“B” | 十字财经

从秋风乍起的9月至今,B端和C端的路径选择就一直是互联网圈持续热议的话题。

9月17日,京东金融在其官方新媒体渠道宣布更名京东数科,引起网络热议。其后不久,腾讯赶在国庆之前宣布了组织架构调整的消息,并称未来的战略将全面to B。两条消息的热度烧足了整个十月。

伴随着对这个话题的思考,人们蓦地发现,不期然的,腾讯、阿里、京东、美团,这些曾经带着浓浓C端色彩的巨头,在陆续染指C端市场的金融业务之后又都开始纷纷转型,将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B端。

看上去,这像是一种集体选择,而实则,这是一种集体命运。

1

2015年前后,C端市场的激烈竞夺开始转向,“服务B端”开始成为各家互联网巨头战略定位的趋势主流2015年京东金融提要做金融科技公司,同年,蚂蚁提了科技金融的概念。

之所以转折点会发生在2015年,不是没有理由。

在此之前的整个2014,每个人的手机客户端都弥漫着红包的味道。以滴滴快的为首打响的红包大战将整个互联网江湖的C端营销推向了高潮的极致。随后,用户对各种营销手段开始展现出的审美疲劳,获客成本日渐上扬,C端红利逐渐释放殆尽。对普通互联网企业而言,如何解决获客成本的问题成为生死存亡的关健。他们很快发现,C端获客成本较高,由B端入手,是变相降低获客成本的一种手段。

而另一方面,2015年初一些行业数据显示,C端营销的发力催化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进度,服务C端的第三方独立软件开发商越来越多,一直定位C端市场的互联巨头们开始感受到了增长的乏力。C端市场的用户增长已趋紧饱和,如何进一步盘活既有用户的价值成为新的议题。他们逐渐意识到,与其自己去开发,不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服务B端来满足用户,通过精细化分工来分享市场增长的红利。

“和C端市场相比较,B端市场的可预测性要明确很多,收入结构也更为稳定。”一家互联网巨头的战略人士告诉十字财经,“而B端和C端这两个市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相反的,所谓的'服务B端’往往也是帮助这些B端与C端结合得更紧密。巨头们本来就有很有很好的C端基础和技术能力,大多数的小B端是愿意和巨头们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往往是并不排他,一个B端往往可以同时和多个巨头合作。”

今年7月,普华永道发布白皮书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经历了近20年“野蛮生长”的黄金期,C端创新空间逐渐缩小、获客及流量成本不断攀升。创新商业模式呈现出向B端转移的态势,中国科技企业通过赋能B端来服务C端将成为未来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主流。一方面,科技企业围绕C端需求开发场景、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它把自身技术能力、产品服务乃至渠道资源开放给B端调用,在促进B端效率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C端体验与粘性。普华永道预计,到2025年,该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达到人民币40至50万亿元。

2

巨额蛋糕催生的互联网2B浪潮下,其金融业务的子生态变革尤为典型。“不做金融”甚至一度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个关键词。

从“金融”到“数科”,京东金融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京东金融甚至没有采取一般通稿定调的做法,而是动用了改名的方式去对外释放自己的“B端转型”意图,彰显着一种满弓紧弦蓄势待发的气势。看得出其团队对未来是何其信心满满。

2013年10月,京东金融从京东体系内脱胎开始独立运营。

创业初期的京东金融,主要考虑的是既有资源的产能最大化。

2014年京东金融推出了白条业务,这款产品迄今为止仍是其重要的拳头产品。但在经营过程中,陈生强很快意识到,金融业务受限于资本金规模,在既有的资源限制下,盘子做不大。

线上场景、数据、技术和C端用户的积累或许是京东的优势所在,但资金绝对不是。在以资金为经营标的的金融市场,如果要自己砸资本金去助推业务规模,无异于泥牛入海。因此,借力非常重要。

2015年京东金融陈生强提出“金融科技”概念。

“但事实上,金融机构可以是合作,不再单纯是服务关系。互联网衍生出来的公司,技术大数据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关键。银行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是我们的合作方。我们能够为银行的产品提供试验田。”京东金融一位产品人士曾经告诉十字财经,京东金融将此称为自己的2.0时代,“金融机构较为保守,通常需要经历一轮漫长的合规审查和压力测试,才能开始试水产品。互联网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互联网公司的特质就是灵活,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可以开始试验,更多的是通过消费者的反映来调试产品。因此两者之间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互补合作的关系。”

在这种思路下,京东金融推出了大数据消费指数产品、信贷风控、安全魔方、营销云、ABS云、智能客服等服务,组合了金融科技云服务,全面2B实现产品化输出。

来自京东金融方面的数据显示,与其达成战略合作的金融涵盖400余家银行, 120余家保险公司、110余家基金公司,40余家证券、信托、评级机构。

但是很快,圈地金融机构就已经没有办法完全满足京东金融的野心。在金融行业尝到甜头之后,京东金融开始发现,数据可以实现的创造力远远不止于此。随着服务金融行业的积累,京东金融的TOB服务,已经开始升级成产业服务。这也正是京东“金融”蜕变成京东“数科”的最重要理由。

陈生强对更名的解读是,京东金融业务范围早已超出金融行业本身,所以需要一个新定位和品牌来诠释公司变化,而更名并非放弃金融业务,京东金融仍会是京东数字科技旗下的子集团和子品牌为新业务提供资源和资金支撑。

10月23日,京东数科在官微发布消息称,毕马威(KPMG)发布《2018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成立五年时间的京东金融喜获榜单第二名。官微同步披露经营数据显示,京东金融每天新增数据量超过800TB,并能将海量数据转化成可视化的、结构性的数据资产,用来支持一系列的技术和应用。在大数据风控方面,京东金融已经构建起500多个风控模型,基于5000多个风险策略和60万个风控变量以及5000万以上的黑灰风险名单,可以实现对3亿用户的信用风险评估。目前,京东金融全公司6000多名员工中有60%以上都是技术人员,95%的业务都是智能化、自动化运营。”

据了解,京东数科未来的业务构架中包括自营金融业务数字金融、服务于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的数字化企业服务、已经服务于政府智慧城市项目的数字城市三条并行脉络。

京东金融内部将这一发展阶段称为3.0时代。

3

京东金融当然并不唯一。

B端转型的浪潮不会放过互联网江湖的每一头巨鲸。

2014年成立的蚂蚁金服,很早就开启了平台化的策略。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推进加速器”计划,针对用户需求,从自行开发转而与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头部第三方服务商进行合作,为其提供背后的技术力量。为数万B端用户提供刷脸支付、芝麻信用、花呗接口、会员营销和风控能力的系统性生态能力的输出。2018年蚂蚁金服宣布融资之际,曾对外称,未来五年内技术服务费将在收入比重中达到65%。

10月22日,一直低调潜行于腾讯内部的金融科技部门正式“出道”,“腾讯互联网金融”公号被正式更名为“腾讯金融科技”。

这个英文缩写为“FiT”的部门,全称是“Financial Technology”,低调潜行13年,是腾讯集团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支付与金融服务的平台,却鲜有人知其存在。其正式更名之后的战略动向进一步引人猜测。以阿里与腾讯的长期竞对关系而言,这个部门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容易被人用来和蚂蚁金服对比联想——号称五年内将实现技术服务费在收入比重中达到65%的蚂蚁金服,其瞄准的B端市场,是否会是腾讯金融科技未来的聚焦点呢?

事实上,走上B端转型路径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巨头及其下辖金融业务,就连中小型互金机构都将注意力由C端转向了B端。但显然,对这些机构而言,生存环境则更为险恶。

“都在说服务中小银行,中小银行都快不够用了。”一家互金公司创始人告诉十字财经,他的公司已在美国完成上市。在互金的领域里,无论是现金流还是品牌,完成上市本身就已经代表了其相对优渥的处境,但这依然不能安抚他的焦虑。

而确实,B端市场的打法和C端完全不同,至少,远远不是撒红包烧钱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能够解决。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下的不同商户,都存在不同的需求。

上述互联网巨头战略人士向十字财经坦言,从服务能力来讲,“服务B端”的要求要比“服务C端”高的多。“要为企业端提供解决方案,没有绝对扎实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系统建设和风控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B端用户的需求。'转型B端’的战略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从分工的角度来讲,巨头们确实更适合去服务一些B端的需求。”该人士表示。

B端市场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虽然普通C端用户难以感知,但此间刀光剑影并不逊于当年的C端市场。相较而言,巨头们拥有的优势虽不言而喻,压力却也不容忽视。

这是一场注定旷日持久的鏖战。

空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