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姆|卓仓祭祀的那些事
作者|桑姆(青海)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曾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大部分藏族是没有上坟的习俗,但我们卓仓地区的藏族也和汉族一样有上坟的习俗,这大概是我们卓仓地区的藏族几百年来和汉、蒙、土等民族混居在一起各民族融合中相互影响的结果吧,加上我们卓仓地区的藏族在家里人去世后也会和汉族一样留有墓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不会立墓碑。具体这些习俗是从什么年代有的,我就不得而知,但至少子孙后代每逢过节上个坟有个念想和寄托。卓仓地区的上坟有两个时间段,有的地方春分上坟,也有的地方清明上坟,这个没有特别的讲究,看本家族的意愿或者方便来定。
按照旧的习俗,我们卓仓地区藏族扫墓时,每个家族每年都会有两家作为“坟头”,“坟头”的作用也就是每年扫墓之前通知各家具体上坟时间,上坟的前一天“坟头”带着铁锹和背篼等工具先到家族总坟上去给每个坟打扫,培新土,接着去每一家的坟上做同样的工作。等到第二天上坟那天,“坟头”早早的开着自家的“三马子”或者拖拉机、三轮车之类的拉着大锅灶,和一只羊、蔬菜和祭祀用的一些物品比如要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做好上坟的准备工作。约摸九点半左右家族里其他人家也陆陆续续携妻带子到坟上。
值得在这里提两句的是,上坟这天必须着素装,已婚妇女在这一天的素装就是黑色条绒藏服,配饰“嘉浪”也是用普通玛瑙装饰而成的,梳“三根辫”,中间为粗,两边细小,除此之外再无花里胡哨,相对贵重的配饰佩戴。每家每户都要拿着箩筐装上油香、糖果、几个馒头和一只鸡。如果同年有谁家娶儿媳妇、生小孩或者老人去世有新坟的必须另外带一只羊来。当日将所有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油香(和面擀成面条薄的大饼切成菱形用油炸制而成)、“桑子”(一种煨桑用的)、些许肉,烟等物焚化,再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将“坟头”带来的羊剁小块做成“闹饭”大家共享一顿,剩下的按人头平均分带回家。
在我们卓仓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出嫁的姑娘在家族上坟这天不得去祭祀,所以这些年我虽然每到上坟时间都会回去,但从来没去过“大坟坛”,加上我的父亲和弟弟是意外去世,按照我们的习俗,意外去世的人不能进祖坟,只能进家族的“乱坟”,当时家族里的叔叔们和我商量进“乱坟”太脏了,所以我的父亲和弟弟就撒在老家最高的山上,他们说这样干净,我想不管是埋葬修坟还是撒于大自然,在我的心里亲人永远与我同在,所以每年我都在自家门口朝大山的方向给我的亲人上坟,磕头以表思念。
2021桑姆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