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宁县地粮画一、房屋宅基地、坟地俱不缴纳皇粮"的历史文献张鼎延(1595——1659年),字慎之,号玉调,王召里德里村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历官兵科给事中,擢兵科都给事中,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后以直言敢谏,为权贵所嫉恨,被朝廷罢免官职,闲居家中十一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荐佂起用为吏部验封司郎中、历官考功司郎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因其官至兵部右侍郎,世称"张兵部"。公一生政绩卓著,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以国计民生为念,关心百姓疾苦,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清初顺治年间,张鼎延向朝廷上书反映永宁县是山区小县,经历明末战乱,人民逃亡,土地荒芜,百姓生计艰难,加之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仍,急需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他多次向河南地方官和朝廷上书,恳请皇帝减免永宁赋税,他提议将永宁县的土地统一按川地纳粮,凡是属于房屋宅基地、坟地都不缴纳皇粮,以示皇恩浩荡,以示朝廷体恤百姓之疾苦。张鼎延的奏疏得到皇帝的批准,从此有清一代永宁县的房屋宅基地、坟地都不缴纳皇粮。永宁县的土地统一按川地缴纳皇粮,永宁百姓世代受益。永宁百姓在为张鼎延立有碑,以感其恩德,分巡湖广长沙道锁青缙撰文《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碑文载入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八 艺文志。查历代《永宁县志》:顺治十七年以前所欠钱粮概行蠲免。在清朝初年顺治时期,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多次赦免皇粮地亩赋税,这与张鼎延大胆直言,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密切相关。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上保存有十余篇张鼎延写的奏疏,都是向朝廷与河南布政使司、宁太守、沈屯道等地方官员请求减免赋税的。明崇祯进士分巡长沙道锁青缙撰有《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也是专门言及此事,竹水川岗坡,五等地色,地粮归一,永宁人世代受益。张鼎延也曾多次在大灾之年放粮赈济百姓,故而永宁百姓纷纷称赞张鼎延的盛德,倍受世人称颂。自清初以来,洛宁民间有俗谚云:"兵部张侍郎,恩情胜爹娘。免了地亩税,又施救命粮。"三百多年过去了,张鼎延上疏减免赋税,造福桑梓的故事,一流传至今,永宁百姓世代称颂。张鼎延先后上书有:《达少司农王玉铭书》、《与(河南)布政使书》、《与朱盐台书》、《达沈屯道书》、《与宁太守书》等,以上文献俱收录于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 艺文志。清乾隆年间下王召村《张氏家谱》收录有:《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乡约李通、张月,地方李柱以据实回覆事》;磨头村《张氏家谱》收录有:《优免感恩碑》(该碑立于县门外)、《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以及锁青缙《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等历史文献,弥足珍贵。现将多年来发现的有关资料加以归拢和说明,以便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保存珍贵历史文献。对研究洛宁清代地方文化,有重大意义。从古彰善有常,常则无遗,常则无滥也。生等先祖副都御史兑泉公①笃行纯孝,至性格天,散粮赈饥,蒙恩表里建坊。至中丞葆一公②平酋川省,拓地三千,复城数十,纬绩丰勋,炳昭今古,是以朝廷褒忠有典,奖恙无穷。又蒙前宪鸿恩曡曡,昭则优免各差杂派,并设奉祀生③四人,继则优免嫡派后裔各差杂派,岂不至隆且渥哉!然而自明迄今垂二百余年,支分派别,户族繁多,争端屡起。丁巳④春,子舟张仁台⑤摄永篆⑥,甫下车⑦即寓彰善之至意⑧。及读邑志,而於中丞葆一公尤为拳拳⑨,彰善无遗,特查嫡派后裔,批准优免各差杂派,彰善无滥。恐召混希优免,永杜影射⑩,造具宗谱(11),盖印存案,此仁台之彰善不更盛于前哉!生等世代蒙恩,虽铭心镂骨(12)而不敢忘,故嫡派绅民恪(14)献匾额,并勒贞珉(13),以彰仁台之大德,以杜支派之讼源,显著(15)于当今,流传于后世,用垂永久,以志不朽云尔!①【副都御史兑泉公】:此处指德里张氏四门八世祖张士益,字进德,号兑泉,以子张论贵,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故称副都御史兑泉公。②【中丞葆一公】:此处指德里张氏四门九世祖张论,字建白,号葆一,历官四川巡抚,故称中丞葆一公。③【奉祀生】:奉祀生员。永宁县西门里明崇祯时建有张中丞祠,祭祀明四川巡抚张论,设有奉祀生员四名,为张氏家族后裔世袭,专门负责每年春秋祭祀事宜。⑤【子舟张仁台】:仁台,对知县的尊称。张知县,名字失考,号子舟,咸丰七年春任永宁县知县。⑥【摄永篆】:摄:代理;永:永宁县;篆:指印章,这里指县印。⑦【甫】:甫:刚;才;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出自《礼记·乐记》。⑧【至意】:1.极深远的用意。2.极诚挚的情意。3.志意。心意;情意。至,通"志"。⑨【拳拳】:本意为之貌、紧握不舍,引伸为、,形容诚恳、深厚、勤勉、忠谨。⑩【影射】:用一种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有两种作用: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或的作用。(15)【显著】:显扬昭著。非常明显。显露,炫耀。明显,引人注目。《优免感恩碑》碑文收录于清代磨头村《张氏家谱》,该碑原立于县门外,解放后被毁。自古以来朝廷有经常来表彰善行的规矩,经常表彰,就没有遗漏掉有善行的人,经常表彰就不会有虚妄无实的。庠生等人的先祖副都御史兑泉公张公讳士益,品行纯厚,极尽孝道,卓越的品性,感通上天。遇到大灾之年,拿出家里的粮食赈济百姓,承蒙皇恩在家乡建立石牌坊,用来表彰他的善行义举。到大中丞葆一公张公讳论,平定四川省土司头目奢崇明、安邦彦叛乱,重新开拓疆域三千里,收复名城数十座,伟大的功勋,彪炳昭示过去和现在。这就是朝廷用来褒扬忠于国家的人,有典章制度,奖励没有穷尽。又承蒙前任宪台鸿恩重重,昭示世人,优免各项差役和杂项摊派。并设立奉祀生员四人,继续优免张家嫡系后裔各项差役和杂项摊派,这样一来难道不是很隆重并且有更多的人享受皇恩吗!然而自明朝以来一直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张氏家族分门别派,家族的户数和人数繁多,经常为此屡起争端。清朝咸丰七年春,子舟张知县代理永宁县印,刚到任就表彰有善行的人,有极深远的用意。等到他读了《永宁县志》,对于中丞葆一公勤勉忠贞,特别敬重。表彰有善行的人没有遗漏掉,特别调查张氏嫡派后裔,批准优免各项差役和杂项摊派,表彰有善行,就不会泛滥。恐怕会有一些人混进去优免差役摊派,永远杜绝这种事情,专门纂修编写了《张氏宗谱》,官府盖印保存档案备查,这是知县大人表彰有善行的人不是更盛于前代吗!庠生等张氏族人世世代代蒙受皇恩,虽然刻骨铭心,永记不忘。所以嫡系派绅士及百姓谨慎而恭敬,敬献匾额,并且撰文树碑,用来表彰知县大人的大恩大德,用来杜绝张氏各支派之诉讼的根源,显扬昭著于现在,流传于后世,永垂长久,所以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以此来使这件事永久传世不朽。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