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器真伪分辨
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在我国珐琅工艺史上非常著 名,是掐丝珐琅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以至于将掐丝珐琅类都统称为景泰蓝。最早掐丝珐琅起源于元代外来铜胎珐琅技术,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 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市面流传的明景泰时期的珐琅数量十分稀 少,此件拍品是少见景泰年间的小而精的官造掐丝珐琅。
收藏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 佳。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重量可达数公斤,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明代掐丝珐琅色彩的发展过程、艺术风格、工艺特点和历史成就,弥补了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关于明代掐丝珐琅色彩研究不够深入而系统的缺憾。与学界已有的对于掐丝珐琅色彩研究的成果相比,本文借助现代色彩学、统计学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国际先进色彩体系——NCS色票和测色仪进行实际样本取色,构建了色相环、三角形的定位分析和色域数据统计,以及年代色谱对比表格,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和直观地诠解了明代掐丝珐琅色彩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最 后,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收藏、鉴赏、研究等领域更为全面地认知与鉴赏明代掐丝珐琅色彩有所裨益。
收藏古老的掐丝珐琅,要看作品的艺术性、断代与否、做工是否符合当时的工艺。如果是当代大师的作品,先看设计理念,再看做工是否精致。无论何时,只有真正好的作品,其价值才不会大打折扣。
蒙古人注重工匠,在长期的征战进程中搜虏被控制区域的工匠并广设工场来展开元代的手工业。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以尽为皇 家效力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老到,故出产规划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控制者的审美爱好,出产出了具有民族特性的制品,但装饰品办法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神韵。
乾隆皇帝喜好古代文物,不但在玉器中生产仿古玉,珐琅器生产中也有强烈的仿古倾向,有许多珐琅器就是模仿古代的青铜器的器型与纹饰制作的。
金属胎珐琅器是从外国舶来的工艺品种类,传入中国分两条路线,有三种工艺类型。第 一条路线是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经陆路传入中国,经过这条路线传入两种类型的珐琅器,即掐丝珐琅器和内填珐琅器。掐丝珐琅器即“大食窑”器、“景泰蓝”,这种工艺由于深受明清帝王青睐而得到迅速发展;内填珐琅器又被称为“拂郎嵌”。第 二条路线是清康熙时期由西方经海路从广州贸易口岸传入中国,经过这条路线传入的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洋瓷”的画珐琅工艺品。所以,珐琅器依制作技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掐丝珐琅器、内填珐琅器和画珐琅器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