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如何摆脱行政化、官僚化?
半月谈评论员 徐宁 翟濯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的生活家园,是美好生活的根基。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维持社区安全稳定,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可以说,社区治理好,生活才美好。
社区不只是一处用四面墙简单围起来的居住区域,它是居民之间维系情感的空间,是具有某种共性的人口组成的社会利益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建立在一致的自然感情和文化意识基础上。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人们对自己的社区有着高度认同感。大家愿意互相扶持,为创造社区的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并逐步孕育出社区精神。社区精神则成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区事务自我管理的动力源泉。
一名社区工作者(中)与居民交谈 李安 摄
然而,长久以来,社区运行主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部分基层组织逐渐行政化、官僚化,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演化为下级对上级的关系。社区的自主性、主体性被忽视,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行政成本也不断增加。同时,基层资源被虹吸,社区居委会成为上级部门甩锅的“万金油”,以致出现让居委会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无奈事。
“倒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也让社区人员负担过重。街面整治、检测水质、装ETC……额外任务层层加码,许多社区工作被迫陷入低效重复,本就人手有限的社区只能“小马拉大车”,服务能力明显削弱。
要绘好社区治理“工笔画”,构建高效、务实、低成本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回归社区治理本源是重点。何为本源?四个字:社区自治。即通过发挥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提升社区居民对其所在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以此激发社区活力,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能。
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能,要尊重和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说,就是把属于居民的东西还给居民,避免行政权力对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的僭越,让社区居民有主人翁的感觉。
当前,社区开展工作容易忽视居民主体性,有的把社区治理看作是简单的“管人”。防疫期间,一些社区制定防疫措施时未能有效征求居民意见,一些工作付出心血却不受居民待见。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包办思维让社区居民内在诉求得不到满足,体验不到存在感、参与感。美好家园需要共建共享,对于社区治理,政府不仅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充分发挥群众自主力量,营造美好社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能,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引领作用。下活社区治理一盘棋,需要各方信得过的权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防止行政力量弱化社区自治的同时,也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领导,补足缺位、理顺程序、穿针引线、抓大放小、有效指导,确保各类社区服务要素、组织各就其位、各显其能、形成合力。
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能,要尊重社区建设客观规律,构建社区身份认同。社区工作怎样才能让居民满意?一不能想当然地臆测居民所需所盼,二不能为了眼前方便而牺牲长远,三不能只重社区硬件建设忽视社区氛围营造。社区建设应围绕社区居民自身需求展开,更加注重居民实际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相互协调,让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温暖的家。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10期 原标题:《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能》
责编:杨建楠
校对:郭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