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考试,也是偿债
这是一篇很早前就想写就的小文,借助它来和参加播音艺考的同学们,来探讨一个让多数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艺考到底难不难,如果难,它难在哪?
我不想跟你聊名校的录取率,虽然我知道那些数字的确相当冲击眼球。我还是从技术操作层面来入手,让你明白如果想在艺考中取得好成绩,与你一直以来的文化课知识积累有着多么大的联系。
一、阅读能力
大量的考生在稿件识读中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就是“我明明好好准备稿件了,也读出声了,怎么最后正式念还是磕磕绊绊,不是多字少字,就是错字一堆”。显然,问题出在阅读能力的养成上。这个过程,应该是书面文字转化为视觉信号,被眼睛捕捉,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进行编码解译后,再利用神经指挥发声器官发出声音。你看,这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不论哪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给最终的呈现效果带来影响。如果你一直以来就存在阅读时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习惯,那就会极易在信息编译阶段丢失信息。所以,无需去责备你的发声系统,它们已经忠实的履行了工作职责。问题出在了过程的前端。
二、概括能力
前两天的发文提到了“一句话评论”这个概念(请收听《一句话评论》节目),其实如果更为细致的讲授,这个能力的养成,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对题目(或段落)大意的概括,其次才是形成简明扼要的个性化观点。
概括段落大意,听上去好像已经是小学阶段的内容,它重要吗?它太重要了。先抛开评述部分不谈,会不会有老师跟你提起过,说你在播读新闻时层次不清晰,感觉什么内容都堆在了一起,导致听者听不明白重点(这个重点并非指句子的重音)?这里对应的技能点就是概括段落大意。如果你对一段文字,所要表述的核心意思领悟不清,自然也就丧失了进一步来划分段落中层次的主动权。而其实掌握段落大意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我们熟知,段首头一句就是整段中心句,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写作手法。之后的整段,都是在运用不同的逻辑组织方式,来逐层对这句话进行阐述。由此,也就不难来把握段落层次的划分,从而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中,让人听得懂、听得明。我们具体来看一个课堂实例:
海外网10月25日电 香港社会暴乱持续逾四个月,许多市民目睹黑衣暴徒肆意破坏后,感到愤怒痛心又担惊受怕,更有许多人不敢上街。据香港《大公报》25日报道,家住将军澳的陈太,看到暴徒在港铁车厢打人,从此成为“惊弓之鸟”,担心讲错一句话随时被毒打。她慨叹:“现在说话无自由、逛街无自由、连下班去消费都无自由!”而退休人士董伯的好友,有一次忍不住撕走暴徒张贴在“流脓墙”上的字条,即被起底和电话骚扰,董伯担心被殃及也“很怕出门”。
非常新鲜的一个新闻,同时也是今年新闻评述的必考话题。这段新闻到底在说什么?局势的乱糟糟?给人们带来的恶劣影响?应该整治乱象?嗯,这些观点全是课堂中最常见的回答。可,真的是在说这些内容吗?紧抓新闻内容,来概括中心句:乱象——导致市民的担惊受怕。很多学生把思路终结在了这里。全然不顾在新闻中分外吸引眼球,甚至重复了三次的词:“无自由”。我们来把链条补全:乱象——导致市民的担惊受怕——因而影响生活,失去自由。此时,再结合本次事件的最初起因、过程发展,暴力人士所提出的种种诉求,也就不难产生“没有绝对的自由”这样的段落大意了(永远记住:给定材料评述的根本是材料本身,一切观点都要基于材料内容,而不能只把材料当引子,自说自话去了)。
三、记忆能力
这里我主要指文学常识和古文。各省省联考有笔试的我无须多言,往往都有文常的考试内容。这两年,很多名校都开始加考笔试,或是把笔试提前,而笔试内容也多涵盖这两部分的知识,甚至像传媒大学,直接表示今年艺考笔试只考文史哲。这对文化成绩一直欠佳,却又有着中传播音梦的那些艺考生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而对这两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要领,我想不用我再来强调“记忆力”有多么重要了。只是,“记东西”这个活,往往意味着要下苦工夫,一遍遍的经年累月的重复记忆,方才能记得牢。
现在看来,对于那些把播音看作为轻松的读书捷径,只是动动嘴皮子就能上211、985、双一流的艺考学子,你会不会想太多了?虽然最终的考试形式是说话,可是读与想的能力完全架构在你坚实的文化课基础之上。如题目中所言,你在文化课中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你曾经躲开的那一张张试卷、一夜夜挑灯夜读,在艺考备考阶段,终将以另一种形式重新体验。
今天只跟大家分享了与语文学科有关的三项能力,回头有机会时,我会再和读者们来探讨地理、政治学科在播音艺考中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