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水袖的魅力知多少?

水袖功是中国戏曲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表达人物感情时放大、延长的手法。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 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
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不胜枚举。如:抖袖、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荡袖、甩袖、背袖、摆袖、掸袖、叠袖、搭袖、绕袖、撩袖、折袖、挑袖、翻袖等等。
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和统一,就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协调好“三节”、“六合”的关键所在。
所谓“三节”以手臂来说,手是稍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
  • 以腿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
  • 以整个人体来说,头是稍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
水袖的运动规律是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不仅是水袖舞起后外部动作运动的程序,重要的是完成每一个水袖表演动作时内部力量的必经渠道。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
“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外部动作:
从外部动作讲,首先要求头(上)、腰(中)、脚(下)的相互对称与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脚的统一与配合;然后是肩、肘、腕的追与随。所谓追、随是分清动作的主次关系,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强弱、活动幅度的大小等。
肩、肘、腕与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是微妙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都是自身内部协调与统一的关系,演员自身必须做到松弛、协调,内紧外松,挺拔含蓄,刚劲而柔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舞动起来才能处理好水袖在运动中的“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外部动作与身体内在节奏层次、对比关系。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从训练的全过程来看,遵循的是从动律、动作、短句到组合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一)动律
水袖的用力大多是“反衬劲”。即依循“一切从反面做起”的韵律。其特点表现为: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反衬劲”在古典舞身韵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
“这种相反相成的逆向劲势,可以产生人体动作的千变万化,给观众一种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唐满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反衬劲”的动律用于水袖的修长来延伸艺术形体的点与线之间的动、静关系。更重要的是,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关键就在于一个“反衬”的“劲”。
(二)动作
即我们常说的“字”。所谓“字”就是单一的动作或技巧。“字”可以发展、变化;可以放大了做、朝不同方位做、交织组合做;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其规律是“万变不离其宗”收拢回来还是单一的技法,即作为母体的“字”。
基本动作
水袖的基本动作有: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10种。水袖靠着这些众多的基本功的相互搭靠,可以组合出表现丰富情感的多种手法,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并且在舞台上有着很多功能:
扇子的功能:用水袖在脸前来去。
行礼:在躬身行礼的时候,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表示很有礼貌并且很恭敬。
哀痛、害羞:用一只手扯起另一只水袖遮着脸。
拭泪:用水袖轻轻的虚拭。
拂尘:用水袖轻轻的在衣服上掸拂。
握手相拥:双方把水袖轻轻的扬起来,互相的搭在一起。
示意:演员在舞台上到了要演唱的时候,示意乐队时,运用水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