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干掉2个兄弟、10个侄子,为何没动父亲李渊?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夺位之争,终于激化到了亮出刀枪兄弟相残的局面!短短一夜之间,唐高祖李渊的2个儿子、10个孙子,无论年纪长幼均被屠戮殆尽。

为了以绝后患,李世民的手段不可谓不毒辣。不过有人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他对自己的这两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此狠毒,但却没有杀自己的父亲呢?

在小编看来,玄武门之变中,尽管李渊没有遭遇杀身之祸,但这并不代表在策划政变前,李世民、长孙无忌等人就没有预留下“杀死李渊”的计划B。

关键问题是,计划B只是个备用选项,这和李渊对政变的态度,以及李世民在政变过程中的处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争储之争中,已经呈现失利的趋向。

当时的李渊,已经决定继续以李建成为太子,为了防止太子与秦王二人继续争斗,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局,他开始对李世民集团进行拆解,分化瓦解秦王府的亲信势力。

这也是李世民最艰难的时候,彼时在整个秦王府中,就剩下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恭这三名亲信。一旦李渊的这套“人才分流”布置固化下来,那么李世民将会成为光杆司令,甚至还会陷入太子集团报复的恶劣处境。

为了挽回败局,李世民利用面圣的时机,在李渊跟前称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给老爹戴绿帽子。

这样的密奏非同小可,直接涉及到李渊父子三人的声誉。李渊对此的处置是小范围内冷处理,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嘛。于是李建成、李元吉赶着进宫,准备向李渊解释。

这一下就着了李世民的道了!此举,妙就妙在李世民是动用了李渊的力量召集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对父亲两人不会带多少人马。而且两个人聚在一块,也为玄武门伏兵的斩首行动,创造了一网打尽的契机。

李世民的这番设计,可谓是斗智又斗力。

政变前的形势,是李世民虽然在军中颇有威望,但因为李渊的种种防备和打压,已经被免除了所有的军权,他能控制的军队就只有800秦府卫兵。

而太子李建成,则有2000精锐的长林军可供使用,这还不算李元吉能控制那部分兵力。可以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若是双方明刀明枪白开阵势得火并,吃亏的的肯定是人少的李世民。

但进了宫门就不一样了!

李世民很早前,就已经策反了禁军将领何常。政变当日为李世民做内应,放李建成、李元吉进来后立马紧闭大门,将太子、齐王随行兵马阻挡在外头的,就是这位何将军。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通盘的布局,极有可能是李世民在皇储之争中失利后直接掀了桌子,从肉体上消灭了自己的这位大哥,并派人逼迫父亲退位,最后再用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和李渊的口谕压制住反对者。

可以想象,在政变前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一定曾经反复推演过这些细节,如果李渊面对玄武门血战的结果毫不就范,那么李世民未必不会杀死李渊,强行夺位。

这从一个细节也能看出端倪。

李建成二人死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去面见李渊,这位尉迟恭什么打扮?身着铠甲、手提长矛,刚刚经过搏杀,铠甲和兵器上说不定溅满了鲜血。

派这样一个杀神去见自己的父亲,里头威胁、恐吓的成分不言而喻。想象一下,如果李渊死活不同意退位让权,尉迟敬德会不会动手呢?

不过,也许是因为对三个儿子两死一反带来的打击太大,也许是当时的李渊已经无力回天。在尉迟敬德摊牌后,李渊没有多做反抗,而是十分识时务地立李世民为太子,给玄武门之变的后续处理定下了基调。

皇帝一服软,一切也都好说了,即使当时李世民的人马,仍然“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但这些人其实已经无力回天了。在政变最危急的时候,李世民没有杀李渊,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后,他就更没有理由去谋害已经被控制起来的父亲了。

在古代,伦理纲常的约束性极大,尤其是父亲和儿子之间,更是如此。

李世民逼宫夺权已经算是大逆不道了,一旦真的因为猜忌谋害了自己的父亲,那他的统治合法性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那些本就对他夺位不满的人,也可以借机起事。

不仅如此,他如果真的弑父,就相当于给后世开了一个恐怖的先例,他的子孙后代会不会效仿自己?

多年后,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在与李泰争储失利后选择宫变,很难说李承乾的思维里面,没有父亲李世民的“榜样效应”。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李世民罢黜魏王李泰,改封性格柔弱的李治为储,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作则四海”,打压李泰这种通过阴谋和陷害谋夺储君的情况。

当然了,我们在讨论李世民在如何处置李渊时,也不要忘记一个最基本的情况:他是李渊的儿子,曾经为自己的父亲出生入死、南征北战。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杀兄戮弟又屠害十位子侄,不是他打从娘胎里出来就生性残忍,而是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温情和不忍只能葬送自己。而等到局面稳定,贞观朝的所有事务进入正常轨道后,他又有哪种必要,去谋害自己那位已经交出所有权力的老父亲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