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倪宽赞》粗略分析

基本情况

局部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书风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

评价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孟坚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明詹景风《玄览编》:“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临帖固然重要,但归纳总结更重要。临帖是无意识的积累,归纳是有意识的突破。我按帖子中字出现的顺序把类似的偏旁部首的字抠到一起,大家可以对比记忆。

1.三点水

2.六

其实就是长横和两点间的组合,这个长横我在我临倪宽的帖子里说过,是将隶书中的蚕头雁尾反过来了,就是尖锋入笔圆笔收,这帖的长横基本上都是这样。

下面两点的形状尽量多记几种。六字的下边说完了,我们再说说上边。越是简单的字,注入的法则也就越多,老田说得一点都没错。

3.六字头,广字旁,病字头

大家继续感受这一经典长横,同时注意上边点的变化,三角形还是还是米粒形,与长横碰与不碰之间是怎么样处理的。同样加上的那一兰叶撇的斜度,是竖一点还是缓一点,与横画连接处的处理需注意一下。

4.十

横如利剑划开乾坤,竖如阔斧凿裂今古,混沌渐开始至四季轮回。还记得数学里边学的x,y轴吗,横竖间开出四个象限。回归本字,继续温习经典长横,同时加一竖,基本上靠左一点,顺锋入纸立马调锋垂直下行,行笔间逐渐提笔,多以悬针收尾。然后横竖交点的位置,大体上是在长横的中央,作为部件时也可稍向右来一些,有没有向左边的,我暂时还没见过,如果大家看见过这种情况,可以把字贴上来。接着是横与竖长短的问题,一般作单字时,横是要比竖长些的,这样字重心向下,显得稳一些,作部件时当然是要照顾到具体字形的,如上面的第二个'章’字,竖就长些。复习横,体会一下新出现的竖。

5.又是食,不过是食物的食。

两个余字,大体上差不多,左边笔画稍重一点,注意上面两个人字的处理,食字上的人为了避让,捺都改作点,类似于一个三角形。人字下面点画,左边呈水平米粒形,粗一点,右边的小一点,配合了整个字的疏朗。
良字我拿出来因为类似,食的竖提是分开写的,而良字是一笔而成。注意做食旁时,下面良的最后捺改为点,最后的小短撇给省了。

6.戈和弋

又来了重头戏,当初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笔画就是上面一直啰嗦的长横,另一个就是捺钩了。叫这笔画捺钩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大多时候,这个钩只是蜻蜓点水的一下,有时甚至点都不点,直接给砍了(参照第一排的成和式)。在我的世界观里,楷书里面不带这么玩的,这不按常理出牌。心里痒痒一直想看他钩出来是什么样子,怎么来形容呢,就像是一个家伙拿根狗尾巴草挠你胳肢窝,好想捸着他,可就算你抓住了,别人手一缩里攥在手里的也只是一撮狗尾巴毛,那家伙手一挥拜拜跟里玩了,一溜烟跑了。回归正题,很多时候这一长捺都是以顿笔入纸的,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间略带弧度,行至大概一半时,渐渐按笔,至尾稍顿轻挑,当然你不钩也行。这一笔的感觉大体是重轻重,弧度要拿好分寸太直太弯都不可。观察一下横画,若左面连有其他笔画,如成,民,茂,皆轻入重出,若没有的画,招牌式长横走起,不用白不用。最后注意一下点画的位置,横的上,中,下均有,以及点的形态。

7.母

终于可以偷下懒了,才两个字。母分别在这两个字的右边和中间,正好可以来说一说避让规则。除去位置上的不同,最大形态上的不同是不是有两点。一,左边母的长横尖笔入纸,行笔间渐渐加重;右边的则是招牌式的长横。二,左边有出钩,右面则没有,直接缩到了下面的横里。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万事皆有因。来跟我一起脑补一下,我们把这两笔反过来,左边的长横换成经典的长横,右边最后的钩我给他钩出来。能想象出来吗。按道理来说没什么大碍,但是远不及原帖合理。因为这样的话,经典长横的起笔是重入的,这样和三点水挑点的虚尖碰到一起会显得很突兀,不如蜻蜓点水般若及若离般的触碰来得自然。同理若右边出钩,和下面的空间就窄,钩出来会把整个字唯一的气孔给堵死,生气顿时少了一半。所以为了整体的和谐统一,某些强势的笔画不得不折中一下。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8.艹头两横多化做点画,两竖夹角大约30度左右。

9.内,那就说一类字

向背。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相”相辅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这是百度上给的词条。可以好到上面的字(包括部件),两侧竖直方向的笔画都有向内而缩的趋势,从而形成一个向中间凹下去弧度。放眼望去好似一个苗条女子的细腰,前一阵不是流行A4纸秀腰么。额好像扯远了……楷书中好像一般是竖直方向有这种现象,水平方向的有没有,我印象中很少,隶书篆书中应该有。如果大家有在楷书中看到这样处理的,请贴一下图。

关于这一弧度要不要,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我看到过很多学欧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时直接得拉直了,特别是雁塔中门字旁右侧的那个向里的弯。在欧体里竖画大多都是笔挺的,直来直往显得干净利落。褚体里这种婆娑的摆荡,怕是觉得忸怩作态了一些。我本人倒是挺喜欢这个弧度的。所以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喜欢就学,不喜就不学,无所谓对错。

有朋友说到了欧体,正好我特意抠了一下图,和褚体对比一下。这个图我都是选的二玄社的图,质量应该没得说。左边三竖排都是九成宫里带横折钩的字,可以看到右的竖基本上都是很直的,第一排的二,三略有内弯,其他的大致很笔挺。最后一排四个字,褚字,竖都有很夸张的向内缩的趋势,从而产生一个很微妙的弧度。

“褚遂良书法的曲线之美在于其内含强劲的力量,具体表现就是曲线平滑度极高。如流星划过、飞行表演或海豚追逐,其运行的轨迹曲线由多种强大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这句话总结得极到位,上面那一弯对这句话作了非常好的诠释。

10.女

11.宝盖

12.立刀
则字很多

13.欠

14.走字底及类似

主要看下面平捺的变化

来源:雅信翰墨(id:YXHM09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