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站在编辑和审稿人的肩膀上写文章?

与国外不同,编辑不仅是简单的服务员,很多时候他们也充当专家的角色去审稿,至少初审是由编辑完成的。在阅文无数之后,编辑往往练就了一双慧眼,来稿能不能用基本可以一眼判断出来,能力强的编辑甚至能够猜测到审稿专家可能给出什么意见。那么编辑到底是怎样练就这么一双“慧眼”的呢?对作者来说,理解编辑“慧眼”的形成过程,有助于知道他们的眼光究竟是什么,也就可能可以走在编辑前头,写出超越他们眼光的稿件,“亮瞎”编辑们的“钛合金眼”,那你就赢了。
编辑的修炼

地毯式阅读。编辑为了随时掌握这个行业的前沿,他们不得不按照研究方法要求的那样,相关专业的文献“穷尽”。也就是说,作为某个专业或某几个专业的编辑,把专业期刊以及名刊的专业相关栏目都会阅读,即便再忙,也会去阅读标题和摘要,以掌握行业最前沿的研究发现。
侦探式排查。编辑不仅仅是盯着自己刊物,因为他们不仅是通过阅读其他期刊的形式掌握行业前沿,更是“侦查”有哪些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写稿人。从众多阅读当中挑选那些写作认真、作品具有理论深度和前沿的作者。登录作者所在的机构官网寻找联系方式,或者去微信群里找出来,并添加微信好友。
间谍式参会。参会和阅读文献基本一样,一方面是去寻找前沿,另一方面是为了“结交”作者。我们平常也看到很多学术会议有编辑参与,但编辑从来是不动声色,犹如隐身一般的存在。其实他们在“隐秘的角落”,盯着会议舞台上的“表演”,并悄悄将作者的精彩发言记录,在大家social的茶歇时间悄悄把约稿定下来。
推销员式约稿。自然来稿往往是作者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这些文章未必能达到“理论前沿”“时政热点”“研究规范”等要求,而有针对性的约稿反而成了编辑的日常业务。为了提高约稿的成功率,在约稿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先把目标作者的文章认真阅读,且要采取“死缠烂打”的精神去尽可能表现诚意等等。
排雷式审稿。审稿,特别是初审,往往是采取排雷式审稿——即采用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审稿。比如常见和有共通点的是:选题价值、研究发现是否是新的知识生产、全文论述是否规范等等。甚至有编辑将学科规范里的研究方法制作成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对来稿进行对标对表排查(学科不同、编辑不同,这类“表”是具有差异,故不做公布)。
法乎其上,走在编辑前头

从编辑的日常学术活动去揣测他们的眼光,只有走在他们前头,那么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尝试呢?
第一,模仿顶刊写作
正如我咨询一些博导如何写好文章,大多会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复——模仿。那至于模仿哪里?怎么模仿呢?实际上这里的模仿是指模仿顶级刊物里的好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选题、框架结构、论述方式(语言结构)进行模仿,甚至是超越。之所以这样模仿,一方面是提升水平;另一方面是与编辑、审稿人等人的审美保持一致。当模仿顶刊到了七八成的时候,估计就能超越编辑、审稿人的审美,能够在同领域的“C刊”“核刊”发表文章了。
第二,文献要穷尽
一般而言,文章写作主要是为了生产新知识,也就是说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新知识。因此在研究问题上,也必须要超越编辑本身的认知,不能是编辑看到过的知识发现,或者过于简单的研究发现。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超越看稿人(编辑、审稿人、读者)能够看到的。具体到操作方法,比如我们可以从研究领域的顶刊里开始排查,一是排查顶级刊物中类似的文章;二是根据参考文献当中出现的经典文献和著作;再根据这些经典文献和著作再看他们的参考文献。采用此类滚雪球的方式滚到两三次,基本可以把相关领域的文献“基本穷尽”。当然,还有就是利用一些参考文献统计软件,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比如知网自带的分析可分析200篇文献的一些内容。
第三,参会要积极
相比于以前,现在不仅交通发达了,而且线上会议也很多。在参会中不仅是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样也是吸取同行宝贵意见和学习他人优秀成果的机会,对自身提高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在展示自己的时候,则要将核心的东西讲清楚明白,避免发言时间过长、核心观点(研究发现)没讲明白等问题出现。参会期间多虚心听取其他同行意见,特别是别人的质疑可能就是论文的新突破点。参会不仅仅是“套取意见”的过程,同样也是听取经验的过程,即别人发了多少文章(可以刺激到自己),别人耗费多少时间、用多少时间、怎么去写作等等,都是对新手具有启发作用的。
第四,车轮战式写作
作者可能看到编辑采用推销员式的约稿就害怕,觉得编辑这么努力,我怎么可能有机会。实际上,他们的努力并不影响作者的投稿。正如“多做几个女神的备胎,女神就是备胎”的原理相似,作者多写几篇稿件(不是一稿多投),轮番去投刊物。手中的论文足够多,不仅是增加投中的概率,同时也是在进行学术训练,水平也能在反复训练中提升起来。大多数脱颖而出的作者,基本上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即勤奋的写作与钻研,即便手中有废稿,也投业内名气不错的普通刊物,增加自己的战绩,毕竟有发表还是比没有发表好看一些。
第五,投稿前排查
为了避免被一眼毙稿,那么投稿前一定要排查一些可能的硬伤,即站在读者/编辑/审稿人的角度来审查自己的稿件。如审查选题意义,“研究发现”是否是知识创新,在论述的结构和框架上是否规范(可参照彭玉生,2010,《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第2期),或者根据研究方法的学习,跟编辑一样形成论文写作规范表,对自己的写作进行相应的排查。这些标准主要有:研究问题、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研究结论或建议等是否齐全、合乎逻辑。特别是在“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我们需要反复琢磨:是否是大家都关心的,是否是在专业前沿,是否超越普通常识上升到了理论层面等等。除此之外,基本的错别字、病句等等,都要挨个审查。现在大家阅读英文文献较多,很容易产生“英式汉语”,造成读不通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也需要特别注意。投稿之前我们需要“三省吾身”,认真审视自己的文章。
以上有些经验是笔者根据自身看稿经验形成的,比如最开始入行编辑时,确实形成了地毯式阅读的习惯,就是屁股一坐下,就开始“撸新出的文章”。“推销式约稿”反而是受到了推销员朋友的启发。车轮式写作则是从一些优秀的作者身上看到的,他们都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畏艰难。我想,作为普通的作者,也可以尝试走在编辑的前头,超越他们的眼光去写作,从而形成优秀的作品,而非为了发表而发表。当站得比他们高,看得比他们远,那么你就赢了。
作者丨白方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