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刘方柏:2剂诸症平,麻黄汤的临症运用
刘方柏教授在“讲透经方”现场授课
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方柏教授,是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
献身中医临床躬身不辍50余年,临证善于把握方证病机,圆机活法。
对《伤寒论》的研究独到且深刻。临床中遵循仲景学术思想,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临证察机治疗从《伤寒论》方证入手,有是证用是方,经方活用,皆收效甚佳。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刘方柏教授对麻黄汤的临证思考,并例举了极效医案二则。
花三分钟读完,学会用经方思维论证临床,有效提升临床技能。
麻黄汤是仲景用治伤寒太阳表实证的代表方剂。
基本病机为卫阳外闭,营阴内郁。
本方的临床使用,一般认为是脉紧、无汗、喘、身痛“四大指征”。
而这四大指征是否都可作为独立指征使用,抑或还有没有更具体的使用指征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切实地回到临床。
临床脉象是判别证候的重要依据,一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依据。
而在使用麻黄汤时脉紧或脉浮紧都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因为离开了无汗、喘或身痛是不会仅凭这种脉象给病人开出麻黄汤的。
因此,“四指征”任一项都难于作为独立指征使用,而“四指征”又是否必须齐全才能用麻黄汤呢?
也不是。
因为脉紧、无汗,只要再加任一症就是典型的麻黄汤证了。
不仅如此,仲景还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被后人称为“麻黄八症”的条文。
这样,就可以将麻黄汤的指征表述为:
1.头痛发热。
2.身疼腰痛。
3.骨节疼痛。
4.喘。
以上任一症加上脉浮紧,无汗。
麻黄汤由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四味药组成。
由于四味药的药性皆温,且除炙甘草甘温外,其余三味皆性辛温,发散力很强。
因此,这个方临证时在两种情况下最为犯难。
第一是空调伤寒,伤寒温病都属于时令病,盛夏是温病中的暑病高发节令,暑病以多汗为临床表现因而忌汗。
它们中纵然出现恶寒无汗者也必兼脘痞、呕恶、舌苔黄腻等暑邪兼湿或暑湿兼寒证候,当用涤暑利湿为治,断不能用麻黄汤。
而正是在盛夏,在空调极为普及的今天,多了一种特殊证型,这就是空调伤寒。
它因直接感受风寒,阻遏肌表,造成无汗恶寒,全身疼痛、喘咳等症。
此症虽出现在盛夏季节,而却感发于“人工冬季”,与伤寒之太阳表实证发病机理实质相同,
故切不可因“夏日无伤寒”而畏用麻黄汤。
病案举例
王某,男,39岁。
7月30日来诊,身体敦实,三日前与友对饮,半醉方归。
回家打开空调后倒床熟睡,次晨起床后头痛项强,全身疼痛,无汗,身紧束感,恶寒添衣。
自以感冒清、藿香正气水等服用,分毫未减,遂于今日来诊,查其脉浮紧,苔白稍厚。
处以:
麻黄12g、桂枝10g
炙甘草10g、杏仁20g
苍术10g、羌活10g
1剂微汗症减,服完2剂,全身汗出,诸症悉除。
第二是麻黄汤证兼见衄血时能否使用。
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于这两点:一是仲景既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又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看似矛盾的条文;
另一点是,凡见衄血,临床多用凉血止血、益气摄血等法,而一般是禁用辛温耗散之品的。
其实这个问题仲景本身已做了明确的回答。
所谓“家”,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理解为“经常”。
这就是说经常衄血的人,或有着经常出血致亡血已多的人,是不能用麻黄汤的。
而对于感受寒邪后,因没有及时用麻黄汤发汗,邪气不得发越,阳旺而迫血妄行,出现衄血时,不仅不禁用麻黄汤,反而应当责之用晚了。
这是因为血与汗同由营气以化,同源而异名,心主血,汗却是心之液,血与汗同主同源,
故《内经》对血和汗在病理情况下的紧密关联,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加以概括。
说明在出现麻黄汤证的同时,若见少量鼻衄应当及时用麻黄汤。
临床甚至将衄而证解的邪随衄去,同汗出邪随汗解一样做解,将这时的衄,径直称为红汗,就是对这种病理机转的揭示。
然而血时用辛温发汗,毕竟是一种变异治疗,需严格掌握时机不可误用。
其指征为:新病,表实证在,同时见到少量衄血者。而举凡一切邪已入里,病程已久,衄血不止,舌燥咽干,溲黄便秘等,是绝对禁用麻黄汤的。
病案举例
方某,男,46岁。
前日途中突遇风雪交加,返家自饮姜汤一碗驱寒,次日感头身疼痛,发热恶寒,气急无汗,咳嗽流涕,
又自服九味芜活丸数包,今日起床头身疼痛似有减轻,但双鼻孔缓慢滴血遂急忙来诊。
观其形寒畏冷,按之微烧,测体温38.2,诊其脉紧数不宁,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邪气阻遏,失于发汗。
机体以“红汗”形式发散邪气,虽然不少病人可以因“红汗”而自复,
但本例脉浮数中有种不宁感,恐邪势太盛,未得大汗发越而导致大量鼻衄。
遂急以:
麻黄15g、桂枝10g、杏仁25g、炙甘草12g、紫苏15g、荆芥10g
急煎后分两次一日服。
服后用厚被覆盖睡卧,务使全身汗出。次日患者云服药仅一次,躺卧一小时许,全身汗出,缓慢减去被盖,约两小时后起床,诸症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