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一位世纪老人的故事/贾秀全
魏明是公司的一名离休干部,曾用名魏文英,参加革命,奔向光明,遂改现名。她出生于1921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十三),按照民俗,去年这辰光100岁生日,那时疫情,家庭不便欢聚,就搁下了。前些天,子女向公司报喜,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喜之年,计划为母亲的100周岁庆生。闻讯,我们特意赶到阜宁县益林镇祝贺。
魏老的家在益林镇一条叫太平三巷的窄巷里,她有八个子女,四女四男,四儿子在路口等候我们。午后艳阳高照,巷子人家的灰墙灰瓦与水泥混凝土地面构成老巷的灰旧主色,进入魏老的宅院,一株老枇杷把庭院撑起半院浓荫,枇杷已经结了密密麻麻的青果,一院生机。院落由坐北朝南主屋三间、门朝西厢房一间和朝北厨房构成,院门朝东开。
魏老躺在厢房的简易床上,四儿大声对母亲说:公司领导来看您侬来了。魏老似是而非,估计听力有障碍。我进屋走到老人身旁,见到一张饱经岁月沧桑阅尽人间喜怒哀乐的面庞。
厢房面积不大,儿媳帮老人穿上红色外衣和褐色裤子,扶坐上轮椅推到庭院,与我们交流。我向老人表示祝福,欠身把“福寿延年”贺匾捧到老人的手上,一行与老人及家人合影留念,向老人颁赠100周岁贺匾,送上盐城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及公司的慰问金,就算一个简易祝福仪式。然后坐下来与老人聊参加革命的经历、聊她的长寿秘诀。
我问她:您老,娘家是什么地方的呢?
儿媳套住她耳朵翻译。
她声音洪亮地说:板胡魏庄。大地主。三顷地。
她对自己的故乡、家庭出生、娘家田产清清楚楚。想必是刻骨铭心。
我问魏老有何长寿诀窍?作为一位百岁老人,她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我首先问及遗传方面。还真不是,或者不能全是。说真不是,是因为她的父母先后于1933年、1947年去世,推算父亲不到40,母亲50开外。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寿命大致如此。说不全是,因除她两个姐姐正常寿缘外,她的弟弟魏苏文活到90岁寿终正寝,妹妹今年已逾耄耋,也是离休老干部,现定居安徽蚌埠。
魏明心里明白,当初走上革命道路,是自己命运中的一次转折,后来虽然曲曲折折,但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阜宁县单家港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新四军各师的今后任务,要求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今后应深入巩固根据地,团结各阶层人民,加强友军工作和伪军工作,发动群众,改造政权,建立强大的地方军。”(丁兆甲等编写的《回顾新四军军部》第295页),在此背景下,1944年,地主出身、完小文化、时年23岁的魏明走上革命道路,1945年3月入党。她先后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村、镇、区妇联主任、镇长,她发动妇女做军鞋、磨军粮、动员青年参军,出色完成任务。1948年秋,淮海战役打响前,阜宁全县动员民工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周门几个村组织200人左右,由她负责领队,随县区民工队伍往西北徐州方向行进,在行军途中,因身体不好,加之怀孕在身,艰辛备至,她拖着病体回到家乡。这次淮海战役支前工作,阜宁县民工团由县民政科长郑以礼(曾任江苏省交通厅监察室主任、盐城航运局党委书记、盐城专署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率领,我听过郑老口述,那次他的一位通讯员被一发炮弹击中不幸牺牲,与他近在咫尺。支前队伍冒着枪林弹雨配合部队一步步运动,这其中就有包括魏明在内的苏北盐阜革命根据地大量干部和民工们的身影。
支前回来的魏明,面临着休养、临产、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和曲折,有两年她脱离了工作岗位、脱离了组织。后来她形容自己那时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飘零在茫茫大海上。
1950年她找到老领导、时任盐城航运办事处主任郑以礼,希望继续工作,被获准随丈夫殷先生到响水口木船协会工作,后来先后奉调阜宁县航管所、航运组、县交通局,1962年调益林汽车站从事交通服务工作,直到1978年退休。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1998年魏明所属单位党组织根据其本人申请和中组部有关文件精神,经过严格的调查、上报、审批程序,上级组织重新确认了魏明同志参加革命的时间,获准退休改办离休。她在自家宅院安享晚年。
魏明饮食起居极其平常,从不刻意经营。她从来不吃山珍海味,也不吃什么补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她出身地主家庭,也自己种过地,她对食物从播种到收获理解深刻,她觉得米麦高粱大豆果蔬是大自然对人的馈赠,它们足够平衡人的营养需要,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病是吃出来的。她几十年随粥便饭,除了牙齿纷纷离开她,其他器官运转正常。牙的远去,她也默默接受,终有一天自己整个身子会和牙一样到土地里报到。安装了假牙后,牙龈排外,舌头屡被磨破,她随机应变,面条、馄饨、烂饭、米粥、糁子粥变换着吃,鸡鱼肉蛋,各式蔬菜,样样下饭,从不挑食,肠胃舒服,人有精神,心也快乐。
抱善心,施善行,结善果,这是生命中人与生俱来的向善愿望,美好的善念善举,给人带来愉悦的回报,而愉悦的心情是提高免疫力的调节剂。魏明调益林汽车站工作后,乡下老家经常有亲友到益林赶集、办事或看病,她主动邀请到家吃住,热饭热菜热心肠,不厌其烦为他们提供便利。她有一位哑巴姨侄,姨侄的儿子遗传,也是哑巴,家庭陷入贫困,多年来,魏明雪中送炭,资助不断。她的善举,换来好口碑,好心情。
常动脑筋不生锈。晚年魏明,经常背诵小时候在私塾和学堂学的古诗词,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我们在慰问过程中,提出能否即兴给背一首呢?她果然就来了一首《春晓》,且到最后两句是优雅地唱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民间的谣谚她出口就来:“兄弟同心,黄土变金”“人在人前逛,刀在石上盪”……她喜欢看电视节目,关心时事政治,尤为关注台湾局势,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儿孙常伴的魏明,大家庭四代总人口近40,儿女们轮流陪伴,其乐融融。老人从不寂寞。
此外,她还有一棵枇杷树的陪伴,枇杷开枝散叶,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引来鸟儿栖息,啄食。鸟儿叽叽喳喳,飞去飞回,就像她的一趟儿女进进出出,阳光温暖着她的身子,风从枇杷树间吹拂着她的脸,她享受着生活的安闲,不知不觉走过一个世纪。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长期供职于大中型企业,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市散文学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编委、签约作家、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有散文、论文等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著有散文集《一担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