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魏晋时期铸对文五铢(朱)系统探徴【二】

历史被镌铭在史料和文字当中,浩如烟海,枝繁叶茂。今天,我们试图用这些文字来还原历史,但是往往欲速则不达。历史也被体现在了实物遗存当中,通过细致分析摸排,我们用各种方式去解读,最后用实物印证了历史上的现实存在。而历史和实物是过去和现今的客观碰撞与融合,怎么处理这意境和感官的矛盾体,这就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她。而在行动上有人选择了遗忘,有人选择了回避,但更有人直接去验证践行。最终在文字、实物与行动中取得矛盾的化解与解决。所以,前人记载,今人融汇,身体力行,方达彼岸。文字、实物、行动的三相结合,才能有机完美的促进问题与矛盾的真正解决!

三、东汉中晚期经济环境简述:

一直以来,学界对东汉中晚期的经济状况和环境分成了两种看法:一个是受“抑商”政策影响,东汉中晚期的商业和经济环境呈衰败的倾向。一个是两汉工商业高度发达,可以说是古代商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那么,本系列对于铸对文五铢(朱)系统的探讨,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东汉中晚期整体经济环境的问题阐述。对此,结合有关研究成果,简单阐述一下个人意见以及看法。

傅筑夫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中认为:古代货币经济经过“几百年来的连续发展,到了西汉末年突然中断了,并且这个中断不是停顿,而是一百八十度地倒转过来”。由于“货币经济的大倒退”,“整个东汉一代,是实物货币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可以说是以布帛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这一论断推出后,学界对于东汉,乃至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问题均广泛持有此观点。并根深蒂固,难以改观。

清华大学1920级毕业纪念物——“日晷”上有铭文“行胜于言”。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风校训,诠释为“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而对于东汉货币经济及其货币发行铸造,到底在其本朝的现状如何?乃至魏晋已降产生的那些广泛影响?我们必须结合实物发现和史料论述,用“行胜于言”的方式,有一说一,实实在在的来重新认识东汉货币经济和货币发行铸造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1、东汉的'钱’铸量巨大:

《汉书 食货志》“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这是有史可稽的关于西汉铸造五铢钱的具体数字。那么,东汉具体铸造了多少五铢钱?这个因为《后汉书》没有食货志的缺憾,具体数目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通过两种途径,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东汉的'五铢钱’铸量依然巨大。

(1)、史料记载上的震撼:

《后汉书,西羌传》载:在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至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对羌族长达12年之久的战事中,共花费二百四十余'亿’战费。其后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至汉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也进行了长达6年对羌作战,花费八十余'亿’,这两次作战共花费320余'亿’战费。23年后的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至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这三年期间,因为对羌作战又花费了44'亿’战费。三次对羌作战,共计花费364'亿’战费。

《后汉书 皇甫嵩传》:“又中常侍张让私求钱五千万,嵩不与,二人由此为憾”。

《后汉书 朱儁传》:“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

《后汉书 庞参传》:安帝永初四年“比年羌寇特困陇右,供傜赋役为损日滋,官负人责(债)数十亿万”。

《后汉书 梁翼传》:“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翼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与三千万以之,翼大怒......悉没赀财亿七千余万”又“帝由此大怒,收翼财贷,合三十余万万”。

《后汉书 和熹邓皇后传》:“旧太官汤官经用岁且二万万,太后敕止,日杀省珍费,自是裁数千万”。

《后汉书 马援传》:马“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等等。

如此这般,对于文献中充斥的'万万’与'亿’等数目代词。以现在人们的认识,皆是非常浩大的数目。但以学界对于这些数目的理解各有不同,争执不下。而史料上也对于这些数目代词进行了解释。

东汉徐岳《数术记遗》解释到:“一是上法:万万为亿,亿亿为兆,兆兆为京”。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解释到:“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经,十经谓之垓”。

对于如今学界的争鸣,笔者不置可否。但是,这些文献中'数目’量词的记载表述,其一是财富巨大的形容。其二是这些数字的单个本位记值是钱——即'五铢钱’是也,这个应该无可厚非。而这些'数目’的钱财,很大一部分指的是——五铢钱。

(2)、出土发现资料的呼应:

东汉五铢钱的出土发现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而且从铸行之始一直到如今,几乎每年都有见诸与报道的出土发现和简报资料。并且除却官方刊物报道之外,民间基建中的东汉五铢钱发现也是海量的。少则几枚,多则成百上千斤,不胜枚举。在出土地域上,祖国的大江南北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现,犹以中原地区为富集发现。而且除了东汉钱币窖藏之外,魏晋已降直至晚清钱币窖藏中。只要是方孔钱的窖藏中,无论多寡都有东汉五铢钱的发现报道。甚至周边国家以及海外的出土发现中,东汉五铢钱也频频露面,曝光率颇高。见诸各种刊物报道的简单举例如下:

《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刘和惠《江苏丹徒东晋窖藏铜钱》一文报道发现的280余斤“这批铜钱以'五铢’钱数量最多,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五铢’钱中又以剪轮钱占多数”。

《陕西金融 钱币研究》1997年第七期徐国洪《广西平乐出土大批五铢钱》一文中200多公斤“五铢钱数量多,种类杂。有剪边,延环,四出,传形,合背,面横划,星月文,异书五铢等”。

《青海金融》1991年第二期《乐都县寿乐乡尕扎村出土的窖藏铜钱》一文中180千克窖藏中“其中包括自汉半两,五铢直至清同治通宝的历代钱币”。

《中国钱币》1996年第二期姚朔民译1988年发表于苏联《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刊》53期之H.戈尔布诺娃、H.伊沃齐金娜著《费尔干纳古墓出土五铢钱》一文中“费尔干纳五铢的东汉钱里最晚的可排到二世纪中叶”等等。

综上所列,这些出土发现与史料记载的史实是互相对应的。并且我们的目光还不能停留在东汉这个时间段,正如本文的主题'铸对文’这个方面,剪凿的对文和延环对应的是一个完整的东汉五铢钱。'铸对文’五铢(朱)货币对应的又是这些巨量数字里的一份子。而且,二千多年过来了,这期间融毁再铸和遗失地下,未被发掘的东汉五铢钱,是我们没有预见和无法看到的自变量。在支撑东汉五铢钱的铸量巨大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上,正如甘于黎老师在《也谈东汉的货币经济》一文里所言:“整个东汉一代,主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仍是铜钱”。那么,反观我们目前看到现实中东汉五铢钱遗存,铸量特别巨大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而这些东汉五铢钱的量,是当时流通的需要和现实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整个东汉一代,是实物货币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可以说是以布帛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这一说法和论断,值得再次商榷和重新定义。

2、东汉的'市’与货币经济:

'市’《说文解字》解释为:“买卖所之也”。《尔雅·释诂》:“贸贾,市也。疏:谓市买卖物也”。

东汉时期为了便于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政府会在都城和大的商业城市中设立'市’。比如长安城的'长安九市’(即柳市、东市、西市、自市、交门市、李里市等等)。洛阳城的'三市’(金市、南市、马市)。东汉的'市’是非常发达的,市内按所卖商品种类,又分为若干个'市列’或'列肆’。发达的市集贸易是货币经济的催化剂,也是东汉商业经济的缩影。通过一系列史料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东汉的'市’与繁茂的经济密不可分。除了这些主要的都城和经济型城市的'市’之外,东汉还有其他的一些'市’存在。

地方'市’:

《汉书 地理志》记载:东汉顺帝时,有郡国105个,县、道、邑、侯国1180个。依汉制,郡县筑城,城中必有市。

东汉王符《潜夫论 浮侈》中讲到:“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

乡'市’里'市’: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三期上,黄今言先生《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讲到:“根据当时的政区设置,若每个乡,里皆有市......东汉的乡市3682个,里市36820个”。

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华伟《东汉商业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亦持此说。那么,“市邑万数”一词不是虚词。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

夜'市’:

东汉桓谭《新论》:“扶风漆县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豳,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

这样,夜市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明确存在,并见诸史料记载。另外,根据性质和物品,尚在文献记载中还有会市,草市、军市、胡市、关市、盐铁市等等'市’的存在。

东汉的'市’之管理,见于记载的有市长、市丞、市掾、街弹等等。并有检校平准的督铸钱掾。商贩在集中的市场交易中,以市场中每月之平贾物价,以'傅别’'质剂’形式进行交易。可见,'市’的商贸经济活动是何等的繁荣。《后汉书 朱晖传》中讲到:“谷所以贵,白钱贱故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在东汉的'市’的交易之中,'市租’的形式和方式可以多样。但在商品的贸易中,钱币依旧是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只有大额交易或者钱币质量受到冲击的时候,'谷帛’才是候选项。而东汉的'封钱’一词只停留在谏言议奏中罢了。

3、官商和冠阀对经济的掌控:

东汉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这是一个必须要阐明的问题。因为在高度发达的东汉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的平衡和分摊使得受益者得到财产和地位。同时利用这一部分优势,这些受益者也在左右着东汉乃至魏晋的政治和历史的走向。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来还原历史现实,这是所有的研究要依照大环境来设身处地考虑的根本。而东汉这一朝,是地主冠阀阶级在经济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占绝对主导作用的。如果真正了解东汉的阶级构成和社会架构组成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东汉中晚期乃至其后的魏晋已降的经济利益的'受益者’到底是谁了。那么,这部分受益者也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官商:

官与商是等号,有钱可当官,有官可挣钱。这在东汉中晚期是现实,是史料明确记载的事实。

《后汉书 桓帝纪》:“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别”。

《后汉书 宦者列传 曹腾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置太尉”。

卖官鬻爵在东汉灵帝时达到极致,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标价一千万钱。当时声望颇高的崔烈通过灵帝傅母程夫人,以五百万钱买到司徒一职,灵帝悔之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

而富商豪人资助割据军阀和官僚的记载也是在汉末时期屡见不鲜。

《三国志 许麋孙简伊秦传》:“先生转军广陵海西,麋竺于是进妹与先生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

《三国志 公孙瓒传》:“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公孙)瓒所宠遇者,若故卜数师刘纬臺,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盟”。

东汉中晚期冠族门阀的昌盛滋长和稳固奠定,不光影响了东汉这一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深刻影响到其后魏晋南北朝的各种历史和经济的走向。关于东汉地方大姓、著姓、冠族、甲族等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三国志 王朗传》注引《魏略 薛夏传》:“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多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

《三国志 裴潜传》:“冯翊东县旧无冠族,故二人并单家,其器性皆重厚”注引《魏略 严干李义传》:“冯翊甲族桓,田,吉,郭及故侍中郑文信等”。

《晋书 刘颂传》:“刘颂.....汉广陵厉王胥之后也。世为名族。同郡有雷,蒋,谷,鲁四姓。皆出其下”。

其它地方的大姓门阀还见有:吴郡有顾、陆、朱、张。会稽有虞、魏、孔、贺等等。《华阳国志》巴、蜀、汉中,南中诸郡县大姓也记载颇多。在崔寔《政论》、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等著作中对东汉的选举之弊也痛述陈词。归结起来,在地方的孝廉和名士的选举中。这些大姓冠族重视的是家世族姓,互相朋党交结。这些冠族门阀掌握着该地区的行政和经济的主导力,具是家财殷富,地位显赫。并且有能力组织起武装部曲参与到割据斗争中去。如资助曹操起兵的陈留孝廉卫兹,又如鲍信募兵救何进不成,回乡后再次募兵征讨董卓军。

东汉地方郡县的大姓冠族和世族门阀们的势力巨大,在经济上也具有支配权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受益者。这也导致东汉中晚期已降,社会阶层构成中贫富差距巨大,地位悬殊加剧。进而在三国曹魏时期推出的'九品中正制’,彻底确立了门阀冠族在其后魏晋南北朝的优越显赫位置。可以肯定的确定,东汉乃至魏晋时期,在经济上最大的受益者是这些地方郡县里的门阀冠族。

4、二点看法:

(1)、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讲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也讲过:“书本很好,电脑很好,但是书本和电脑里长不出稻子来”。只有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结合出土发现和实际情况才能得到让所有人信服的结论,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必须要纠正东汉经济无钱论的观点。并且,东汉的五铢钱铸量是非常巨大的,过剩的铸量也直接导致魏晋已降,各个封建政权在铸造钱币上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大量的东汉五铢钱依然在魏晋已降行使着本位货币的职能,从而,魏晋的货币经济体系里,东汉五铢钱不曾退出流通领域,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主导作用。

(2)、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之《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一文中讲到:“大姓,冠族是控制地方的力量,他们是(东)汉末割据政权的阶级基础”。在那个等级森严,差距悬殊的年代。冠族与寒族天生就已经决定了社会地位,阶级分配等等攸关核心利益的最终归属与谁。正如如今某些国家的'种姓制度’一样,是你的永远在一出生就已经尘埃落定。而'寒族’能够成为名门望族,也只有通过商业活动来使自己成为'豪人’,希翼与投机一方势力的成败来扭转自己的定数之命。那么,成千上万的'寒族’在经济贸易中成长积累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繁荣昌盛。而经济的主导权却一直牢牢的把握在少数的官商冠阀的手中,难以觊觎!

四、名词解释:

“铸对文”这个词汇,可不是笔者自己独创出来的。这个词汇概念早在《中国钱币》1986年第一期谢世平老师的《浅谈五铢磨边,剪边,对文的区别》一文中,对于铸造形态的五铢对文钱,谢世平老师就已经将这种钱币定义为“铸对文”五铢钱。为了方便普及以及下一步对于一系列问题的阐述。必须对一些术语名词进行再次普及。

1、对文钱:

南朝萧梁顾烜《钱谱》:“对文钱,剪五铢之所成也,民利古钱多铜,剪凿取其轮郭,所余甚轻小,世行之,其源始未闻也”。

秦宝瓒《遗箧录》:“按旧谱所谓对文者,对半之文也,或剪或凿,文即去其半,存其半,故曰对文”。

用现在的词汇来形容:用剪凿或者打磨的外力和机械加工方式,凿取钱币内芯为钱,即对文钱。

对文钱因为受机械与工具的加工工艺不同,又分为了磨边(对文)钱和剪凿(对文)钱两个类型:

2、磨郭(对文)钱:

即磨去外郭和边缘之钱。磨郭的方式:用木质或金属质的方形贯棍穿进钱币的方孔内。依贯棍长度穿系若干目标钱币,固定好后利用砾石或车刀打磨钱币外部边侧。通过加工后,磨郭钱要比一般的五铢钱径小,但不会或者很少影响到五铢钱的面文,并且钱币的外部边侧都比较光滑无毛刺。

3、剪凿(对文)钱:

即利用工具在外力机械性的作用下剪凿目标钱币的外围或者冲凿外郭的钱。钱文'五铢’二字仅剩一半,呈现'五朱’样式。剪凿钱不像磨边钱那样在边侧打磨光滑工整,因剪凿钱受加工工艺的影响,钱币边缘外侧或多或少都遗留有加工痕迹和边刺,比较锋利或粗糙不规则。

4、延环钱:

即剪凿完钱币后,目标钱币一分为二,内部钱芯为'对文钱’,外部圆环就是'延环钱’。受机械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很多延环钱均有不平和鼓翘的加工遗留问题。延环钱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回收再次熔铸钱币的原材料,但同时也参与实际流通使用。

5、对文钱型态:

根据对文钱加工方式的磨郭也罢,剪凿也罢。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对文钱的型态分为了三种。即:无郭型、半字型、五朱型,见示图。

6、铸对文钱:

以对文钱为参照母本目标,以仿制'对文钱’为目的,利用对文成品钱为本模品去加工、做模、制范。或者与对文钱型态,文字一致的自制型范模的成品铸品。采用叠铸法,金属体直流合范法等等铸造方式,再次铸造的对文五铢(朱)钱即铸对文钱。

7、合范剖型:

钱币在铸造形态下,受铸造类型因素影响,会在成品子钱上呈现子范片腔体对扣后的铸造合范痕迹,即铸造剖型。因合范的方式和繁简程度,钱币铸造剖面也会呈现不同状态。体现的部位在钱币的边侧的溢满裙边和内穿溢满裙边上,即合范剖型。

8、单面剖型:

受铸造工艺程序的影响和铸造类型的不同,在实际铸造中,工匠减省叠铸子范片叠复层级,简略铸造关系,或者金属合范省却背腔设置,铸造面型单面钱和背型单面钱的铸对文钱。其子钱型态完整保留单面腔态即单面剖型。

东汉的中晚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不光体现在政治上,这也在铸造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时期。下一篇将为大家再揭开一个继往开来的事实,可能有些是在情理之中,可能有些就会在意料之外。但是,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一切发展的轨迹,不可逆转!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原创学术] 中原文化对西域铸币的影响

    [justify][ltr]货币是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经济.文化的载体,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最具说服力的实物资料.中国是世界上用金属铸币.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到清亡,圆形方 ...

  • 从西汉到东汉,黄金为何突然消失?为何就连铜钱也被放弃使用?

    秦汉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完全确立的阶段,而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统一的货币,在东汉时代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这进入东汉以后,金属货币突然减少.似乎出现货币经济大倒退的现象. 一.金属货币的 ...

  • 开元通宝左挑元,右挑元和双挑元版哪个更值钱?

    金银制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 ...

  • 隋朝一县令造反被杀,留下一枚铜钱,专家:应修改历史课本

    在古代,人们在交易时都需要用到一样东西,那就是货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各朝各代,使用的货币都各有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种类变得很多,像珍珠.金银.圆钱等.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当 ...

  • 元代钱币至元通宝的来历和特征

    我国是有这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很多的封建王朝,每一个朝代都有发行了不同版别的钱币.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它面积之宽广,融入人口之多,都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至 ...

  • 你认识多少古代钱币?国博这个展览不要错过

    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钱币展".展览从国博20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1800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200余件,分"序厅""泉林漫步 ...

  • 东汉-魏晋时期铸对文五铢(朱)系统探徴【一】

    引篇里奉上的一杯杯香茗,饱含了我对铸对文五铢(朱)系列的致敬.因为,只有对古泉的敬与畏,才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对于这些中古而来的主人,其散发的背后故事就如一杯茶一样,深邃而滋味万千,厚重而高山仰止.所以 ...

  • 东汉-魏晋时期铸对文五铢(朱)系统探徴——引篇

    在集藏之余,每个集藏者都有自己独处消闲的方式.而每当我放空脑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时.面对桌前一堆排兵布阵的钱币,稍显倦意,百无依赖时.不由的就会端起一杯香茗,着意翻起一本感兴趣的书籍,找一个舒适的 ...

  • 东汉-魏晋时期铸对文五铢(朱)系统探徴【三】

    五.东汉末-西晋铸对文五铢(朱)铸法简述: 从目前的出土发现,不管是流通成品货币还是更高层级的铸造范具来看.东汉末-西晋这一阶段的铸造方式依然延续莽-东汉阶段的铸造类型和工艺.这一阶段主流的铸造类型方 ...

  • 东汉-魏晋时期铸对文五铢(朱)系统探徴【四】

    七.铸对文五铢(朱)系统二简述与钱范发现 叠铸型铸对文五铢(朱)钱依据剪凿五铢的型态制范制模或者去仿铸,很大程度上尽量效仿剪凿的对文小钱为主要目标参照物,这是铸对文五铢(朱)钱最根本的一个特质.在这一 ...

  • 东汉-魏晋时期铸对文五铢(朱)系统探徴【五】

    九.铸对文五铢(朱)系统二[中] 系统二铸对文五铢(朱)'半字型'铸品,有着非常丰富的阴阳文记号体系.阳文记号主要是沿袭东汉早期五铢的标记号为主,而阴文记号主要是各种计数范序和组合字记号等.下面就走入 ...

  • 魏晋时期一篇雄文,道尽五千年的气度!

    2018-03-15 11:17 这是一本介绍魏晋名士的书.魏晋时期,指的是从我们熟悉的三国到两晋,大致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曹家人把持政权,曹操.曹丕他们家:第二段是司马家把曹家赶下台,建立了晋朝, ...

  •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背加铸六星外郭浪花如意云纹大钱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背加铸六星外郭浪花如意云纹大钱.直径95.4毫米,重410.8克.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背加铸六星外郭浪花如意云纹大钱.直径95.4毫米,重410.8克. 南北朝 南朝梁· ...

  •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宽缘细郭广穿背加铸六星大钱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宽缘细郭广穿背加铸六星大钱.直径72.4毫米,重123克.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宽缘细郭广穿背加铸六星大钱.直径72.4毫米,重123克.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宽缘细郭 ...

  •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失蜡法精铸大钱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五铢失蜡法精铸大钱.南朝梁(502年-558年)所铸四柱"五铢",该钱直径72.7mm,穿阔17.2mm,厚5.4mm,重123.26g. 南北朝 南朝梁·四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