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中国史上最尊老敬老的皇帝当属谁?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古今中外】

中国史上最尊老敬老的皇帝当属谁?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跃起一匹龙马,马背上驮着一幅图;洛水里也浮出一只神龟,龟背上也驮着一幅图。这两幅图上都用圆点来表示一组数字,马背上的那幅称为“河图”,龟背上的那幅称为“洛书”。(参见图 1-9-1)再后来,经过人们研究,发现图中右边的那幅“洛书”,其实是一幅纵横图,即用 1到9这9个数字组成一幅数字图,使它横的每行相加、竖的每列相加以及对角线相加,其和都等于15(参见图1-9-2)。我们知道,纵横图就是今天所说的“幻方”,一般地,是指把从1到十的自然数排成纵横各有m个数,并且使同行、同列及同一对角线上的n个数的和都相等的一种方阵,其中涉及的是组合数学的问题。而前面所说的“洛书”,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三阶幻方。
图1-9-1 河图洛书
图1-9-2 纵横图
    长期以来,纵横图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数字游戏。一直到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杨辉,才真正把它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而加以深入的研究。杨辉在他的《续古摘奇算法》一书中,不仅搜集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纵横图,而且对其中的部分纵横图还给出了如何构造的规则和方法,从而开创了这一组合数学研究的新领域。
    杨辉给出的方形纵横图共有十三幅,它们是:洛书数(三阶幻方)一幅,四四图(四阶幻方)两幅,五五图(五阶幻方)两幅,六六图(六阶幻方)两幅,七七图(七阶幻方)两幅,六十四图(八阶幻方)两幅,九九图(九阶幻方)一幅,百子图(十阶幻方)一幅(参见图 1-9-3)。其中还给出了“洛书数”和“四四阴图”的构造方法。如“洛书数”的构造方法为:“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挺出”。(参见图1-9-4)
图1-9-3 百子图
图1-9-4 洛书图
    除了以上这些方形的纵横图外,杨辉书中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数图,如“聚五图”(见图1-9-5)/聚六图”/聚八图”/攒九图”/八阵图”/连环图”等等。这些都属于纵横图的衍化发展,它们精妙绝伦,耐人寻味,给后世数学家以极大的启发。以后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王文素,清代数学家方中通、张潮、保其寿等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又创作了“瓜瓞图”。“立方图”(见图 1-9-6)。“浑三角图”/六道浑天图”等等,使中国古代的组合数学研究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图1-9-5 聚五图
图1-9-6 立方图
    纵横图在古代主要属于数学游戏,但现在已经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得到了应用。目前,国际上有不少科学家正在绞尽脑汁研究它的规律。有的科学家甚至设想,如果我们的宇宙飞船飞到了一个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的星球上,用纵横图那样的数学语言,也许可以作为媒介,沟通相互之间的思想呢。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由于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中国历朝历代,大都十分重视重阳节老人的生活,以增强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也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人节”。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尊老、敬老的制度和做法有所不同,其实质上都在于充分表达社会对耆老之人的关心和爱护。然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古代制定最完备的尊老敬老的制度和做法的却是历史上以荒淫天子著称于世的大汉第九代皇帝汉成帝刘骜。
    汉成帝是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荒淫天子,因他迷恋一对雪明花艳、倾国倾城的姐妹花,而进入了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堕落,沉迷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女人的“温柔乡”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尊老敬老的皇帝。
    尊老敬老,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在中国的先秦时候就开始提倡了。但是,直到两汉时才有文字记载。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月令》,文中提出先秦时期每年的仲秋之月,都要“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这里讲的就是“高年授杖”的事情。意思就是说对于年老力衰的老人要授予“高年王杖”。这个王杖的杖头饰鸠,象征着老人饮食如鸠,咽而不噎,这是一种健康祝福;而所授之杖,乃当朝皇帝所赐故称王杖,显其身价。因此,史书中常称鸠杖为王杖;高年授杖,每写“高年授王杖”。
    到了西汉初年,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为了继承这一传统美德,正式颁布了敬老养老诏令,凡八十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后来汉文帝刘恒又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这就更进一步地完善了稀罕的养老制度。
    到了汉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龄降到了七十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从这个记载来看,汉成帝时代的尊老养老制度,不仅灵活务实,而且更加细化,具有更方便更实际的操作性。
    除此以外,高龄老人在这一时期除了每年例有糜粥饮食之外,还可以享受如下待遇:
    一,高龄老人可享受相当于现在处级干部的待遇 
    西汉的诏书中宣告持者之杖,比节,比六百石。比,是相当的意思。在西汉诏书中写明:“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持王杖相当于持节,体现了皇帝尊老的旨意。“比于节”,为一般史书所不记。如果没有见到出土的诏书,恐怕谁也不敢将一根鸠首木杖“高攀”到王节。诏书中又说:“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人官府不趋。”此处比六百石,即比于六百石之官吏,这便给了持杖者的地位。汉代“六百石”,既是秩名,也是官阶。六百石的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有了朝廷许给的“六百石”,因此,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简直可以同当地的官员平起平坐了。
    二,高龄老人在外行路时可以走皇帝的无障碍通道 
    这一时期规定受杖老人,不但允许“出入官府、郎弟(第)”,还准许“行驰道旁道”。驰道是天子驰走车马之道,绝对禁止其他任何人行走。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同样在严禁之列。《汉书·成帝纪》就记载了汉成帝刘骜还是太子的时候的一件事。刘骜“壮好经书,宽博谨慎”,初居桂宫。有一天,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悦),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绝,是指横穿驰道。按当时制度,不到道口,任何人是不能随便穿越的。所以太子刘骜不得不西绕直城门,穿过驰道,回头拐到南边的第二门即作室门,才进到宫内。东拐西转的,自然要费时多了。然而,七十岁以上老人持王杖,却能行走驰道的旁道,真是极高的优待。可见,汉成帝刘骜成为历史上最尊老敬老的皇帝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自幼养成的结果。
    三,高龄老人享有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和政治豁免权 
    西汉的尊老养老制度明确提出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拘役,更不准欺殴辱骂,如有人敢违犯者,全都“应论弃市”。惩处如此严厉,正是确保受杖人应当享受的权益。东汉王杖诏书,记载了一件关于地方小吏殴辱受王杖者案件的批复,最后由皇帝判为“弃市”。这个地方小吏被判处死刑。今天看来不可思议。
    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殴辱了受杖者,还拉他去修治道路。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件。汝南太守都判决不了,上报廷尉。汉代廷尉,相当现今的最高法院院长,却也不能决断,只好奏闻皇帝。皇帝的回答很简单:还议什么?就该弃市。弃市是古代公开执行死刑。判处弃市,用意也在告诫臣民,侮辱老人是法律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朝廷还要求地方官吏及时给持杖者整修王杖。木鸠雕刻精致,多为髹漆。经常使用,每有损坏,所以诏书要求“王杖不鲜明,得更缮治之”,或者更换。唯有这样,才能“使百姓望见之”,够得上“比于节”的资格,否则既损又坏,鸠不若鸠,也有碍皇帝的尊严。
    为什么在汉代皇帝对于高年赐王杖如此看重呢?在抄录的建始元年九月成帝刘骜即位当年所颁布的王杖诏书内,提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人所尊敬也”;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生日久乎”?这与宣帝时所发诏令“养老令”所称“鳏寡孤独高年贫困之民,联所怜也”,“耆老之人……朕甚怜之”的心态,在善待老人和尊养爱悯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受到汉代尊老养老制度的影响,后来历朝历代对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连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昏君都知道怎样尊老敬老,可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疑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金玉良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