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妇女头上的“黑布条”是啥?

原创 晚清妇女头上的“黑布条”是啥?

2019-04-09 14:39

前几天小编发了一组记录晚清妇女装束演变的老照片,一位细心的网友留言说:“她们头上的黑布条好奇怪”。Ta以大俗话所说的“黑布条”,其实就是服饰史上所讲的“抹额”,很多人可能在博物馆见过。

1880年,妇女合影。

1907年,上海人力车上的女子。

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等,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汉朝即已出现,明清时代比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发,二装饰,三防寒。起源于防寒,盛行于审美。

1900年,河南妇女。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额。比如唐朝李贺描写武士的诗《画角东城》有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宋朝军队中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用紫绣抹额。直到清朝,男子剃发蓄辫,不必再用抹额。

1900年,三位妇女合影。

明清时期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抹额,尤其是北方更为普遍。这个时期抹额的形制有多种:用布条围勒于额;用彩锦缝制成菱形扎于额;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使用时绕额一周系于脑后。

1910年,邮传部尚书唐绍仪与夫人郑氏合影。郑氏乃是继配,朝鲜人。

1900年,山东烟台妇女。冬天所用的抹额另有特点,通常以绒、毛皮等厚实的材料制作;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饰以彩绣;富贵人家的妇女还缀上珠翠宝玉,两端则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脑后。

1906-1912年间,女子合影。

抹额的长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间,最宽处11厘米,最窄处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种:等宽或者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两边上翘的波浪形;中间细长,两边稍宽并逐渐变尖的哑铃型;中间窄两边宽的八字形。

1906-1912年间,社会上层妇女。

清朝抹额上绣有多种图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比如绣蝙蝠表示有福气,绣凤凰表示吉祥如意,绣牡丹表示花开富贵。还有很多装饰了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

清末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的夫人何妙龄。她身穿命妇服装,头戴抹额。

1900年前后,北京一对夫妻。

抹额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持续的时间很长。清朝灭亡后,虽然女性的发型大为改变,但抹额仍然延续下来。直到21世纪初,小编在山东农村还见到过奶奶辈的老人在戴抹额。

首赞

+1

阅读 (54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