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关家垴战斗?彭总坚持打,陈赓、刘伯承却极力反对
在1937年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而这场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我国的红军被编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但最后也算是大杀四方,迫使日本人投降。在每一次的作战之后,将军们也都会以先前作战的经验,去对下一次战役作战进行战略部署。
在百团大战中,有一场战斗在军事上一直没有一个客观的定论,这场战役就是关家垴大战,在这场战斗里该打还是不该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当时的彭德怀始终坚持要打,但是刘伯承却极力反对,到底是怎样的原因?让在战场上的两大元帅对局势分析有着如此争议呢?
当时的关家垴大战中,日军处于关家垴地形的制高点,拥有着地利人和,也拥有着战场主攻的优势。虽然进入我方阵地的日军人数并不是很多,但他们的作战武器先进,拥有着山炮和战斗机,并且单兵素养高。
而反观我方八路军,有两点困难之处。其一是作战地势的不利,其二在作战装备上,八路军是远远不及日军的。所以如果关家垴这一战开打,那么八路军只能依靠战术来扭转这场战局,否则就是白白送死,这也会导致在战斗前期我军的伤亡数量极其大,陈赓、刘伯承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于此,刘伯承、陈赓相继给彭德怀去电,建议这一场仗应该及时停止,好有效地阻止我方的人员伤亡,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但是彭德怀是众所周知的倔脾气,他一直希望可以打一个大的歼灭战,趁此机会消灭掉日军的大部分有生战斗力,再者我军一直是打游击,从没在正面战场和日军拼一次,而这样的军队,以后怎堪大用,必须得有一场战役来检验下我军在正面战场的真实实力,而面前的关家垴一战,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摆在了眼前,彭德怀怎能忍心松口放弃这场战役。
于是,彭德怀给前线的陈赓、刘伯承等人下了一道死命令,无论用什么办法,都要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如若人员伤亡数量太大,那后期可以再补;但如若放跑了这群日本兵,那么到了战役后期,日本兵就会带领更多的援军作战,这样对我方岂不是更大的打击。甚至在对刘伯承下达命令的时候,彭德怀放出了狠话:如若刘伯承不打这场战役,就要去掉他一二九师的番号!
刘伯承、陈赓知道彭德怀下达的命令,谁也说服不了,只能执行命令,于是他们拿出关家垴的地图,并用望远镜实时勘测战场的地形,想办法打通一条路,可以一举歼灭日军。就在这时,刘伯承看到了山脊上的一条黄土坡,于是刘伯承心生一计,挖通一条暗道通上山顶,从日军的后方打他个措手不及。就这样,他们在明面上派兵进入战场转移敌人视线,暗地里悄悄打通一条暗路,场上的局势也越发激烈。
而另一边的彭德怀虽然放出了这样的命令,但他在指挥所里也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他时不时地举起望远镜。看着面前战场上倒下了一个又一个战士,不禁为之心痛,后来彭德怀干脆跑出了指挥所,在距离战场500米的地方,将半个身子都探出去,用望远镜去观看战场的情况。他说,这样更有利于观察战斗局势,也更方便指挥,但没过多久就被唐万城和一个参谋强行拉回指挥所了。
幸运的是,在日本援军赶到之前,我方八路军终于挖开了一条通往关家垴山顶的一条通道。面对突然从后方出现的八路军,日军惊慌失措、腹背受敌,在山顶上,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近战,虽然最后我方拿下了这场战役,但也还是有一部分的日军逃走了,我方八路军更是人员损失惨重。
后来的彭德怀在经过长时间的反思沉淀之后,觉得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确实有些过于激进了,或许那一场仗真的不应该打,有些得不偿失。但是邓小平也对刘伯承说过,有一些战役打的是政治,而非军事。有一些战役看着极易攻下,但是政治上不利,就不能轻举妄动;但是有一些战役,我们明知出兵后会有伤亡的损失,但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打。关家垴战役就是典型的政治仗,他认为这一战确实该打。
虽然我方在战斗中有大面积的伤亡,但在战略上,一方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战斗决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战士们正面对敌的战斗力,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这场损失极大的关家垴战役一直饱受着争议,直到现如今,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准确客观的定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