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阁诗话之二

点小蓝字加关注!

对偶、对仗与对联

像比喻、反复、排比、借代、设问、比拟、夸张等一样,对偶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主要特色是词性相称(相同或相当),字数相同。上下句之间可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侧面或对立面。

对偶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杜牧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等,以整齐的句型、优美的节奏、鲜明的色彩、广阔的想像空间,让诗文熠熠生辉。

辞赋中经常用到对偶句型,有排山倒海之势。对仗较之对偶更进一步,它是音韵学兴起之后广泛运用于律诗或词曲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对仗的要求非常严格,它需要字数相同,词性相同(一般的实词好说,碰到词组求对,则要区别对待,有主谓词组,动宾、动补词组,还有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连绵词等),平仄相反,且不允许过于相近的近似事物相对(即反对合掌),上下联不允许重字。

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尤其是颈联(第三联)须极工整,颔联(第二联)可略为宽限,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忆”对“小”,词性略欠工整,亦为文意需要。词曲中有的也需要对仗,但是词曲中的对仗较律诗宽松多了,可以同字相对,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也不论平仄,如岳飞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词谱中,一般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不论平仄),都可以对仗,具体到各种词谱,都会有说明的。

一种词谱通常有多种格式(变体),有的格式要求对仗,有的则不要求。如《忆江南》词的七字句,温庭筠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白居易的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涛头”,乐天都用了对仗。宋词中也有非常工整的对仗,如晏殊的“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晏几道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等。

对仗分为工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宽对(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借对(如苍字亦为颜色,孤、单、独,对、重、再也可对数字一和二等),流水对(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扇面对(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谐音对(如长长长长长长长对朝朝朝朝朝朝朝。意为常涨常涨常常涨,朝潮朝潮朝朝潮。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另外,色难闹/容昂,“色”即粤语“说”字,此联亦为以前最短的对联),嵌字对(如: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拆(合)字对(如拆贪官本钦二字以讽之:一木焉能支大厦/欠金何必建茆亭),人名(地名)对(蔡锷赠小凤仙联: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掌明珠),谜面对等,还有一种集句为联,那以后单独讲。

对仗的要求是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巧妙地安排,它必须是诗词的有机部分,服务于全文的主旨,符合于诗词的正常要求(平仄、黏接等)。绝句对对仗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有全篇运用对仗的,如唐朝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律诗尾对仗的很少,因为对仗不太适合“合”(即收束全篇),当然,需要时高手也可以做到,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更下襄阳向洛阳”,以流水对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回乡时的喜悦心情。

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自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它是从律诗的对仗的演变而来的。对联必须符合对仗的一切要求,又与对仗有点不同。对联是单独的文学体裁,它经常是粘贴或者悬挂的,贴在建筑物正门两边的楹柱上,也称“楹联”。

对联主要分常用联(如:德积百年元气厚,书读三代善人多)、春联(如:一日平安一日福,满门和气满门春),婚联(如,青鸾对舞菱花镜;紫燕双飞玳瑁梁),寿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馈赠(如鲁迅集句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題署类(如题黄鹤楼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庆贺类(喜庆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哀挽类(如徐树铮挽孙中山先生联:“百年之政,孰若民生,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念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上联集自《诗经。子路》,下联集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高度概括了国父的一生),戏谑类(如: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等,根据不同的场合,拟写合适的联语。

有的对联也可以加上几个字的横批,用以点明题旨。对联创作时,一般都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对联兴盛于明清时期,清朝尤其甚之,出口成对,有问必对。这也展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和灵活多变,应该大力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对偶、对仗与对联,大同小异,即可合在一起,又略有区别。词性相同,字数相等,不能用属性过于近似的词语作对(忌合掌),是它们共同的要求。区分不同环境和用途,因文因境制宜,是它们的区别所在。练好对偶是写好律诗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广泛运用到的。

注意:

若是句中已自成对的,可以不与上句论词性而直接相对。虚字虚词亦能入对,且可以同字相对。如酒店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对联的平仄规律跟律诗一样,马蹄式的,也吸取了词的特点,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领头,如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联“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忠心赤胆,好伴取岭上梅花”,史可法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后来的乾隆帝都为之感动,并赠谥于史,谥曰“忠正”,较南明之谥“忠靖”尤切。

形式服务于内容,这是一切文学体裁的共同规律,以格律规范的诗词联语也不例外,根据文意需要,对联的词性和平仄也是可以突破的,如“天上三星福禄寿;人间一乐父子孙”;“有子有孙孙有子;而康而寿寿而康”等。对联最主要的是对句(下联)要从气势上齐平或超越压过上联,切忌虎头蛇尾,头重脚轻,如“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对句大气磅礴,压过出句。还有的以名词排列成对,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人联想。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及上文提到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都是以对偶的句型编成的,既能学习声韵,也能学习对偶,还有很多历史典故,对于初学者大有裨益,宜熟读而常记尔。

绮阁诗话之结句

辞赋由于没有诗词精炼,因而渐渐衰落;元人散曲由于过于口语化,只能转向于戏曲了;民歌通俗易懂,平易亲切,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故此,它们的数量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文人们创作的诗歌,尤其是格律诗词就显得格外耀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诗词创作中的结句,也就是通常说的尾联,就显得特别重要。结句需要总束全篇,深化主题,提升意境,延伸内涵。通常有以景结,以情结,提问结,反问结,延伸结等。诗词中,有诗眼更好,但结句最忌平淡无奇,毫无新意。律诗中叫“合”,总结全篇为主,提升意境才是最终的目的。下面分别来讲一讲吧。

1、绝句结句最难写,篇幅短小,无以修饰,须字字珠玑,句句璀璨。王昌龄被誉为全唐七绝“圣手”,其边塞诗雄浑豪放,时人无出其右。晚唐的杜牧方可与之比肩,只是二人的风格不尽相同。杜牧诗题材多样化,且看他的《赤壁》结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幅历史画卷,都融进诗后的二句之中,周瑜的风流儒雅,孔明的神机妙算,曹操的仓皇北顾,怨东风么?孙刘联军只能胜也必须胜,国亡才会锁二乔呀!这样的怀古诗,这样的结句,后人亦难以企及。再看两首对比的结句:韦庄的《古离别》:“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唐代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是送别,董大读了还是说好,旁人读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无甚形象,声嘶力竭亦未感人至深呀。

2、律诗不说很多,看看刘长卿的两首诗就行了。《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的结句:“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这样的结句苍白无力,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另一首《长沙过贾谊宅》结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以设问的方式赢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同样的题材,同一个人,其实前首诗的上文写得很好对仗工整,气势恢宏,结句却不甚佳,全诗意境因此也大打折扣,这就是结句的重要性。

3、长短句的诗词除了过片结句更加重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名篇就不说了,只说一说特殊情况。《忆江南》有尾巴,很难结。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七字句太优美了,结句就不是很好结了。再看清朝人的《忆江南》:“嫰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衬藕丝风。家住五湖东。”末句即是伸明也是补足,一位英俊少年的形象呼之欲出,与“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有异曲同工之妙。《浣溪沙》也是一样的,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由于对仗太优美了,结句就显得软弱无力了。而他的另一首高不同了:“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凤楼怎见路旁情?”结句以对比和反问的手法,把词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景结是诗人们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优美的或其他的景象引导读者去体验,延伸了诗词的内涵,让人读之,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尽之感。看看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全诗以景象和动词串联,尤其是后联的惊、坐、起、吹、入,配以风、雨、寒窗,且是在自己垂死病中之际听到至交好友被贬的消息,既便如此,却又无可奈何。以凄凉的景象衬托着作者的担心和无奈,如此妙的结句,实为唐诗中的佳作也。

总有言之,结句要根据前文来确定,既不能画蛇添足,也不能苍白无力。提升和延伸全篇意境才是硬道理。

个人简介

作者:彭英杰,笔名绮阁书生。湖南衡阳人,高中学历,头条号作者,悟空问答之文化问答达人,《中国乡村杂志》安徽选稿基地诗歌编辑。根植乡里,采集民间风俗,与之伴,发之声,让流畅的文学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往期回顾

绮阁诗话之一

投 稿 须 知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拒绝抄袭、一稿多投、是否采用五日内将予以答复;
2、投稿内容不得涉及政治、不谈政史人物(正面的或者民族英雄例外)、不议时政;
3、古诗词必须符合格律和词谱要求,可自由选择平水韵、词林正韵或者中华新韵(古风除外,但需单独注明);
4、现代诗、散文及其他小说文学作品请单独注明;
5、我们同时接受书画作品的发布和订制,详细情况请加主编微信进行交流;
6、个人专刊的内容必须包括作品8篇以上+个人简介(应详细注明作者姓名、笔名,地区等,原则上不低于100字)+近期单人照;
7、当期作品赞赏十元以上的七成归作者,作为稿费,无赞赏无稿费,不足十元的则不予发放,当期作品七日结算,另三成用于平台运行、奖品和其他业务开支;
8、为了方便稿费发放,请加主编微信jinjing306;
9、本平台概不负责版权纠纷,投稿作者文责自负;

10、投稿邮箱:23921197@qq.com或者加主编微信。

▼请关注我们留言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