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和暗示性——古诗意象和意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钱锺书先生说,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是模糊性和暗示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如何分析和思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从艺术的层次提高我们抒发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模糊性,是指诗歌在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时候,采用一种朦胧的、含蓄的、委婉的、间接的方式,不直接把思想和情感写清楚。这类诗歌,就是我们常说的间接抒情,或者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特点通常是诗人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创设意境,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意境中,通过对意境的创设来抒发情感。当然,古代诗歌中也有另一种抒情方式,叫做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方式往往是议论,和以叙述及描写为主的间接抒情不同。暗示性,指的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其特有的思想和情感范围,往往特定的意象都有其固定的象征含义,这是中国历代诗人在作诗时所遵循的固定的意蕴,是人们在理解诗歌时的“通用语”。

古代诗歌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充满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加入个人主观的思考和想象,用“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去补充诗歌中“可能”的思想和情感。在这当中,意象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夕阳象征着暮年,长河象征着时间,梅花象征着高洁,荷花象征着脱俗,渔樵象征着乡野,登高象征着理想,等等。也有少数意象有不同的含义,如:“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两首诗都用了“竹”这一意象,但二者的意蕴却截然相反。

意象对于诗歌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意境,意境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因素。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这是“百度”上的解释,但只说明了其内容、特点和作用,对于诗歌的学习和把握还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本人认为,意境是诗人把意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让意象在保持自身基本意蕴的同时,又具有在该环境中特殊的含义;意境是意象在特殊环境(诗人所营造的)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是固定的意蕴,而特点是“此诗”中特有的内容。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首诗都用了“流水”这一意象,其意蕴指的都是“时光流逝”,来自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意蕴是指时间的流逝,这也是“流水”的性质。然而,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特点却是不一样的,是因为其所在的环境(即诗人所营造的特殊环境)是不同的。在《将进酒》中,“君不见”意在提醒对方所展现的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突出黄河水的气势动人心魄;“奔流到海”强调无可遏制;“不复回”则说黄河水不可回流。作者用壮景写哀情,以壮阔的画面书写悲伤的情感,即生命易逝,岁月难再。在《登高》中,“无边”指的是范围的广大,可以说是“所有的地方”;“落木”即落叶,暗示秋天万木萧条的季节。“无边落木萧萧下”,意思是所有的树木的叶子都已经纷纷凋零了。“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那没有尽头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两首诗中的“流水”都极其壮阔,都指的是时间的流逝。然而,在情感方面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而决定其差别的因素是二者所呈现的特点不一样,《将进酒》中的“黄河”在“来”了以后却“不复回”,其意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时光无法挽留的伤感;而《登高》中的“长江”作者只强调“滚滚来”,再结合上句中悲叹生命的凋零,可作者却没明说“有凋零才会有新生”,我们看到“落木”在“萧萧下”的同时难道不会联想到其“当春乃发生”吗?这一切的凋零在面对“滚滚来”的“长江”时(暗指时间的不可遏制),肯定会成为过去,将来一定会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画面。所以,《登高》已经超越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哀叹,诗人面对自己多病、暮老的生命时不仅有悲伤,但他却用含蓄的方式说明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有死方有生,作者对未来(或许和他自己无关)却充满着希望。或许,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联想,作者知道所有的国破家亡、社会凋敝都会成为过去,以后肯定会出现一个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社会。

在意象的使用上,自然界中的事物比较多,比如“夕阳”。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夕阳”更多的是悲伤,哀叹疲惫的生命垂垂暮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的“夕阳”是一种惋惜,更是有着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

除了自然界中的事物外,植物和动物也是诗人常用的意象。植物当中有:梅兰竹菊,松草荷柳,等等。动物有:鹤燕雀鹏,鹿马鸡犬,鱼虾龙蛟,等等。诗人通过特定的环境把这些意象放入其中,让它们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营造相应的意境,从而抒发思想感情。比如,“鹤”,因为其自身的形象有着飘逸和洒脱的特点,和古人的“谦谦君子”有着相似性,所以许多诗人喜欢用“鹤”以自比,并用“鹤”来营造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鹤汀浮渚,穷岛屿之萦回。”描写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其优雅的身姿点缀着碧绿的湖水。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里的“鹤”“排云上”,不仅身姿优雅,更有着一种意气风发的豪气。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解读方法。当然,这必须遵循诗歌模糊性和暗示性的特点来进行,意象的象征意相对固定,不能主观臆断;同时,意象所表达的具体的意蕴必须结合其所在的环境中来分析,思考其特点。

诗歌模糊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对于我们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通常会说文贵曲人贵直,写文章要迂回曲折、朦胧含蓄,和诗歌的特点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写作中,如果不明白表达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类似事件”的组合来实现,就不理解如何选材和组织材料形成篇章,就很容易把文章写成记流水账。

单木不成林,只有无数的“涓涓细水”才能形成磅礴的“大河滔滔”。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并且在篇幅上的增加说明了其重要性。教师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具体的内容细化,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阅读和赏析中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并在积累一定的量后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准确的解读文章,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

(0)

相关推荐

  • 洪迪|诗美四层说

    诗美四层说 洪    迪 是的,诗即是人.人在诗美创造中倾注自己的生命,倾注自己的人生体验,自己的思想.意识.直觉.情感.想象和幻想,自己心灵的内在的节奏与旋律,并将这一切凝结成语言,成语感的流动.这 ...

  • 古诗词常见意境及对应情感总结集锦与鉴赏示例

    古诗词鉴赏之难,在于景与情的融合. 具体的景物,在古诗词里的一般叫"意象",诗人通过对意象的描写刻画,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和思想之间,有个连接的桥梁,叫做" ...

  •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掌握古诗词曲中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掌握古诗词曲中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 意象和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意象和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

  • 写诗要搞明白语象、物象、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内容提要:作为诗歌理论批评范畴的意象与意境, 至今仍是个模糊的概念,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鉴于在意象含义理解上的混乱, 本文拟根据诗歌文本在组织层次上的实际单位, 引入语象和物象两个概念, 尝试在与 ...

  • 对联之创作、意象和意境

    对联之创作.意象和意境 王建民 对联有短联.长联之分,长联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为使问题表述简洁,本文所举之例均为常用的七字联. 1.创作之手法 对联创作方法林林总总,风格也多种多样.2008年中国 ...

  • 鹰之的“意象”与“意境”说

          意象 如按照教科书"寓意之物"的解释,这个概念还是个一塌糊涂的概念,这也是砖家叫兽可随意吹捧鞭挞一首诗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诗人任何一首诗歌中都不存在一个多余之物,都是有意 ...

  •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如何回答?

    一.诗歌的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 ...

  • 书法的“意象”及“意境”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概念,是艺术美的集中反映.中国艺术素以境界为上,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意境是什么呢?它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意:二是境.意是情思的概括,境是形象的概括.& ...

  • 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黄山雄风>/宋涤 比如,同样是描绘黄山风景,有的人照摹黄山,这只能是表现黄山的"象".有的人不仅观察到了黄山的外形,并且领悟到了黄山的气质和生命.黄山就像人一样,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