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人文:明朝那些事之一,江南的才子塞北的将,真不是吹出来的
江南的才子塞北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小时候,威记看古装电视剧,经常听到这样的台词。大概意思也明白,就是说江南这个地方出文化人,塞北那个地方出武将,陕西自古就是古都。历史上,多少王侯将相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
那时候就在想,塞北是什么地方?能打出这么多能打的武将吗?后来读到一首唐代大诗人韦蟾的一首诗才知道,原来如今人们口中常赞到的“塞上江南”-银川,就是塞北。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韦蟾 〔唐代〕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
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很多人认识这个让宁夏人感到自豪的名词,就是从唐代大诗人韦蟾这首诗里开始的。“塞北江南”就是“塞上江南”,古代“北”可改作“上”。“塞上江南”的宁夏,就是指如今贺兰山东麓、黄河两岸平坦而富饶的宁夏平原。
为什么银川出武将?这就要从明朝时期的银川这个地理位置说起了。在明朝时候,银川还不叫银川,叫宁夏卫。(宁夏这两个字是沿用元朝时候的宁夏府路而来。)那时候,宁夏属于九边重镇之一。是大明王朝的重要边地。
明朝初期,元顺帝带领宗族败走漠北,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演变,漠北大地上出现两个强大的部落:鞑靼和瓦剌。他们对明王朝富饶的土地垂涎,经常南下骚扰侵袭和掠夺,严重威胁明朝的北方边界安全和安宁。
开始时候,明王朝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策略,后来舍不得土地,又开始了实行秦朝时候大将军蒙恬用过的戍边屯田政策。于是,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分命大将,统兵守御。
银川由于地理位置缘故,是敌我双方擦枪走火最为频繁的地方。开始的时候,银川这一大片边地上,是没有居民的,全部是戍边的军士。居民都被迁往西安一带。因为这里经常发生战争啊。
在旷日持久的斗争里,一批又一批的将士经过战争的洗礼和历练,在你死我活的打仗中,一个个都变得骁勇善战,勇猛刚强,他们保卫着大明江山的稳固和安全。
也可以说,这里频繁的战争,也为明朝时期的宁夏卫(银川)涌现一大批武将创造了条件。过了一百多年,来到了正德戊辰年(公元1508年)宁夏卫(银川)终于出了一个武进士:史经(前卫人,参将)。
进士,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是指的科考文人进士,其实,漫长的封建科考制度中,武科进士一样有。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创造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科举则是在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又一创举。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李白曾说过:“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而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文状元叫“蟾宫折桂”。
从那以后,武进士开始在宁夏卫(银川)不断涌现。像三年后的丁丑年张言(宁夏卫人),庚辰年保周(宁夏卫人,参将)等等,他们都是在和鞑靼和瓦剌长期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而成就“塞北的将”这一个丰碑的,是更多有名或者无名的,生长在宁夏卫(银川)的英雄们,他们在对鞑靼和瓦剌的斗争的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筑造了一道钢铁长城,捍卫着大明王朝的土地。
王俶,宁夏人,任陕西都指挥,镇守宁夏卫,永乐辛卯年(公元1411年)与来犯的贼兵战于河西,受重伤死于战场,同时战死的还有指挥诸鼎千户(官职)沈杰;
许融,宁夏人,任都指挥守备灵州,天顺年间,追敌寇至河套鹿泉,然后据险力战,射死酋长数人,又杀死酋长儿子三人,最后力尽自刎,誓死不降。敌人甚愤恨,刮其肉煮其骨,然后喂骆驼;
刘英,任都指挥;王理,任指挥;王泰,任都指挥。他们都是宁夏人,在成化初年,刘英在定边营和虏作战中战死;王理在鸭儿巷与虏作战战死;弘治年间,王泰在河东领兵与贼兵作战中战死。
王震,宁夏人,任指挥,成化四年石城满四作乱,王震和镇人苏谅一同领军平乱,最后战死;
赵玺,宁夏人,任指挥,弘治六年与贼战,于灵武口庙山墩下遇袭身亡;
成贤,宁夏人,胆勇出众。在嘉靖十三年,河套有敌寇骑兵四万余人入侵,成贤跟随总兵王効为前锋,率领八百骑兵迎敌于秦埧,力战一天,第二天,成贤更是独当一面,敌虏被伤者众,于是更加聚众力拼攻打成贤。以少打多之下,最后成贤力竭而死,一起战死的还有指挥吕仲良,刘勋,王睿。
杨璘,宁夏人,任指挥,以骁勇著称,为神木参将,与贼血战而亡。
······
在威记看到的史料中,就没有看到有一个将士是怕死的,都是作战勇敢,而且死战。威记不能让他们炳耀千秋,但是,起码能写出来,让看官能够看到,这些其实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如果说南塘是银川的文兴之地,那么,给孤堂(寄骨寺)见证的是银川的不屈精神,更是丰碑所在之地!
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一个武将的尊严和风骨。在银川南门外给孤堂的一次次祭奠中,人们看到的是银川这个城市铮铮不屈的精神!更看到了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用血肉筑成了一道长长的钢铁长城,让敌人难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