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①,大荒之中,河水之间②,附禺之山③,帝颛顼与九嫔葬焉④。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⑤、大物、小物⑥。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⑦。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⑧。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⑨。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⑩。

有胡不与之国⑪,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⑫。有肃慎氏之国⑬。有蜚蛭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⑮。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⑯,釐姓⑰,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⑲。有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⑳。

〔注释〕 ① 东北海之外: 据此可知《大荒北经》描述的诸场景是从东北隅向西北隅依次排列。 ② 河水之间: 指附禺山位于东北方向的黄河下游一带。在三四千年前,黄河下游的出海口比今日偏北偏西,大约在河北省武强至交河附近。 ③ 附禺之山: 又称“务隅山”、“鲋鱼山”。河北省内黄县的民间传说称,县西南古时有黄水怪,颛顼将其制服,把大沙岗变成一座山,名叫付禺山。 ④ 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已见于《海外北经》务隅山。 ⑤ 皇鸟: 或作“凤鸟”。 ⑥ 大物、小物: 王崇庆注:“大物小物,皆殉葬之具也。” ⑦ 皆出卫于山: 原文应作“皆出于卫丘”,卫丘又称“平丘”。 ⑧ 大可为舟: 帝俊竹林的竹子高大,一节即可成船。郝懿行注:“《初学记》(卷二十八)引《神异经》云:'南方荒中有沛竹,其长百丈,围二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为船。’《广韵》引《神异经》云:'筛竹一名太极,长百丈,南方以为船。’《玉篇》云:'荨竹长千丈,为大船也,生海畔。’即此类。” ⑨ 三桑无枝: 已见《北山经》洹山和《海外北经》务隅山。 ⑩ 颛顼所浴: 颛顼族的沐浴巫术,其内容已见《大荒西经》鱼妇。 ⑪ 胡不与之国:“胡”在中国古代可泛指西方人,因此胡不与国可能是从西方迁徙来的部落。 ⑫ 有山名曰不咸: 咸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卦名,卦象艮下兑上,即山上有泽,与长白山上有火山湖天池的地貌景观相符。 ⑬ 肃慎氏之国: 肃慎为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著名部落,帝舜时曾贡弓矢,其后裔又称挹娄、勿吉、袜褐、栗末。《海外西经》记有肃慎国在白民北,当地有雄常树。唐朝册封其族建渤海国,地域囊括日本海,后被契丹所灭。 ⑭ 蜚蛭: 或作“飞蛭”。蜚,小飞虫,蝽类,体椭圆,有恶臭,食稻花;蜚蠊即蟑螂。蛭,环节动物,体长而扁平,通常为二十七节,前后有吸盘,寄生,常见的有蚂蟥、水蛭等。 ⑮ 琴虫: 当系一种能发出类似琴声的蛇类。 ⑯ 大人之国: 已见于《海外东经》。 ⑰ 釐姓: 防风氏族裔。 ⑱ 鲧攻程州之山: 程州之名可能是指制造度量衡器具的地方。所谓鲧攻程州,可能是要争夺控制度量衡的权力,结果兵败被帝舜“殛于羽山”。郝懿行注:“程州,盖亦国名,如禹攻共工国山之类。” ⑲ 有山名曰衡天: 衡天山可能是一处天文观测的场地,而后文所述的先民、槃木或许亦与天文观测活动有关。《大荒北经》多记述有颛顼及其后裔事迹,而颛顼族有观测天文的传统。 ⑳ 槃木千里: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袁珂认为度朔山屈蟠三千里的大桃木即“槃木千里”之属。

有叔歜国①,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 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②。

有北齐之国③,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④,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⑤。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⑥。有丹山⑦。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⑧。

有毛民之国⑨,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⑩,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⑪。帝念之⑫,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国⑬,任姓,禺号子⑭,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⑯。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⑱,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⑲,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注释〕 ① 叔歜(chù)国: 叔歜有心平气和之意。 ② 猎猎: 大黑熊,其名“猎猎”可能取自其叫声。 ③ 北齐之国: 北齐国的名称,含有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意思,亦可理解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④ 先槛大逢之山: 先槛或作“光槛”。 ⑤ 禹所积石: 已见于《西山经》积石山、《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 ⑥ 始州之国: 位于北方的一个方国。 ⑦ 丹山: 郭璞注:“此山纯出丹朱也。《竹书》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今所在亦有丹山,丹出土穴中。” ⑧ 群鸟所解: 郭璞注:“《穆天子传》(卷四)曰:'北至广原之野,飞鸟所解其羽,乃于此猎鸟兽绝群,载羽百车。’《竹书》亦曰:'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皆谓此泽也。”《北山经》、《海外北经》、《海内北经》均记有大泽,它们是候鸟换羽时栖息的地方,而羽毛对古人是重要的资源。 ⑨ 毛民之国: 以加工制作皮毛产品为特征,已见于《海外东经》。 ⑩ 均国生役采: 禹之后裔均国,可能与施行井田制有关,或者与制陶、作乐器等活动有关。役采或作“役来”,可能是发明禾苗成行播种的人,这样不仅有利于通风,而且方便采收。 ⑪ 修鞈(gé)杀绰人: 修鞈当是以制革为职业的部落或方国。绰人,其名或与纺织和服装样式有关,修鞈与绰人的冲突,可能与毛皮服装向麻丝服装的转变有关。 ⑫ 帝念之: 此处之帝,通常都理解为是禹,其所念之人则理解为是被杀的绰人。其实,此帝当指天帝,而所念之人亦可指修鞈,意思是说修鞈犯了杀人罪过,其后裔迁徙到远方另立毛民国,继续以制作毛皮用品为业。 ⑬ 儋(dān)耳之国: 此处儋耳国即《海外北经》聂耳国,以耳大著称,实际上是戴着防寒的护耳。郭璞注:“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耳,亦以放之也。” ⑭ 禺号子: 东海海神禺号的后裔,禺号已见于《大荒东经》。 ⑮ 禺强: 北方之神,已见于《海外北经》;北海海神,亦即《大荒东经》的禺京。 ⑯ 九凤: 九个以凤鸟为图腾的部落所共同信奉的保护神或先祖神。 ⑰ 强良: 袁珂注:“《列子·汤问篇》说愚公事云:'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操蛇之神或本此。” ⑱ 后土生信: 信是后土的后裔,后土是古史传说里著名的部落或人神。 ⑲ 应龙已杀蚩尤: 已见于《大荒东经》凶犁土丘。

又有无肠之国①,是任姓,无继子②,食鱼。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③,九首蛇身,自环④,食于九土⑤,其所歍所尼⑥,即为源泽,不辛乃苦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⑧,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⑨,乃以为池⑩,群帝因是以为台⑪,在昆仑之北。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⑫。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⑬。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⑭,射者不敢北乡。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⑮。蚩尤作兵伐黄帝⑯,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⑰。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⑱,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⑲,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⑳,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注释〕 ① 无肠之国: 已见于《海外北经》。 ② 无继子: 无肠国人是无继的后裔,任姓属于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 ③ 相繇: 即《海外北经》相柳。 ④ 自环: 或作“蟠旋”。 ⑤ 九土: 或作“九山”。 ⑥ 所歍所尼: 歍,呕吐物。此处“尼”疑是“尻”之误。尻,脊椎骨的末端、臀部,代指排泄物,而尼的本义是阻止,与经文之意不符。 ⑦ 不辛乃苦: 指盐碱水、盐碱地的味道。 ⑧ 禹湮洪水;湮,阻塞,埋没。 ⑨ 三仞三沮: 仞意为满,沮意为败坏;郭璞注:“言禹以土塞之,地陷坏也。” ⑩ 池: 除指池塘、城池外,池亦通“陀”,意为山冈。 ⑪ 群帝因是以为台: 已见于《海外北经》,疑此处原文应作“因是以群帝为台”,意思是禹建造众帝之台,以镇压住相繇制造的洪水盐碱沼泽。 ⑫ 寻竹生焉: 郭璞认为寻竹为大竹,袁珂认为寻竹为长竹。由于竹类不耐寒,而岳之山的方位在北方,不太可能生长高大的竹类。因此经文“寻竹生焉”疑原作“寻木生焉”,亦即《海外北经》所述“寻木长千里”。 ⑬ 海水入焉: 海峡地貌或海峡之中的岛山。 ⑭ 共工之台: 此处内容原本属于“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一段,共工之台已见于《海外北经》。 ⑮ 女魃: 民间俗称旱魃,黄帝族的旱神。女魃穿青衣应当有着特殊的巫术文化涵义,或许意在通过象征万里无云的蓝天,以达成其“晴空无雨”的功能。 ⑯ 蚩尤作兵伐黄帝: 蚩尤族最早制作专用兵器并用于与黄帝族的战争中。 ⑰ 冀州之野: 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 ⑱ 风伯、雨师: 风伯是蚩尤族的风神,由巫师装扮;雨师是蚩尤族的雨神,由巫师装扮,即《海外东经》的雨师妾。 ⑲ 叔均言之帝: 叔均向天帝祷告。 ⑳ 魃时亡之: 旱魃时不时会离开赤水以北的地方,她到哪里就会把干旱带到哪里。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①,昐②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③。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④。有人名曰犬戎⑤。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⑥,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⑦,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⑧。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鬵山⑨、鲜野山、鱼山。有人一目⑩,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继无民⑪,继无民任姓,无骨子⑫,食气、鱼。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名曰中䡢⑬,颛顼之子,食黍。

有国名曰赖丘⑭。

有犬戎国⑮,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⑯。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⑰。有牛黎之国⑱,有人无骨⑲,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⑳。

〔注释〕 ① 深目民之国: 即“深目国”,已见于《海外北经》,郭璞注谓深目民属于胡类,黄帝时迁徙至此。 ② 昐(fēn): 日光。 ③ 赤水女子献: 居住在钟山和赤水附近的部落女酋长或女巫师,据此可知赤水指今日黄河的上游河段;或谓赤水女子献即黄帝女魃。 ④ 顺水入焉:“入焉”指顺水流经融父山,或者指顺水流入融父山的地下溶洞里。 ⑤ 犬戎: 即犬戎族,参阅《海内北经》犬封国。 ⑥ 弄明: 或作“并明”、“卞明”。 ⑦ 白犬有牝牡: 疑原文应作“白犬自牝牡”,意思是犬戎族实行族内婚。 ⑧ 戎宣王尸: 乃盘瓠所杀之“房王”,房王即戎王,而房即“天驷星”、“马祖”。 ⑨ 鬵(xín)山: 此处诸山场景似是君子在举行斋祭,烹制着鲜美的猎物和鱼。 ⑩ 一目: 即“一目国”,已见于《海外北经》。 ⑪ 继无民: 王念孙、郝懿行均校作“无继民”,不确。 ⑫ 无骨子: 继无民是无骨的后裔。所谓食气即调节呼吸或直接从空气中获取生命所需元素。 ⑬ 中䡢:“中”字有不偏不倚之意,“中䡢”意为校正车䡢使其正圆。 ⑭ 有国名曰赖丘: 赖丘国人可能是依赖别人施舍的人,或者在废墟里讨生活的人,也可能是最早的盗墓者。 ⑮ 犬戎国: 此处经文原本属于“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一段。犬戎国即上文白犬后裔犬戎,又称“狗国”。 ⑯ 苗民: 郭璞认为即《海外南经》三苗国。 ⑰ 若木: 此处若木,郝懿行认为指西方日入之所的神树。 ⑱ 牛黎之国: 即《海外北经》柔利国,该族人以擅长柔术著称。 ⑲ 有人无骨: 疑原文应作“有人名曰无骨”。 ⑳ 烛龙: 即《海外北经》钟山之神烛阴。烛龙以风雨为食,具有开天辟地之神力。郭璞认为直目即纵目,袁珂认为正乘指烛龙“目合缝处直也”。所谓“是烛九阴”,郭璞注:“照九阴之幽阴(隐)也。”

【鉴赏】 《大荒北经》记述的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内容亦出现在《北山经》、《海外北经》、《海内北经》里,这是因为许多部落、族群其文明与文化都有着比较长期的延续性,因此能够被不同时期的考察者或关注者记录下来。在商代神庙北墙的壁画上,东北方有一座规模盛大的帝颛顼陵墓,那里埋藏着极其丰富的随葬品,既有多种多样的动物雕塑,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玉器。北方有一座成都载天山,据说夸父逐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事情是这样的,大约在5000—10000年前,地球捕获了一颗路经地球附近的小行星,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临时小卫星,由于这颗临时小卫星的轨道不断下降,因此与地球大气层发生剧烈的摩擦,发出强烈的光芒,变成一个新出现的“妖日”,这个妖日在高温高压下爆炸分裂成十来颗“太阳”,夸父就是为了驱赶妖日而壮烈牺牲。

第1节中帝颛顼与九嫔葬于附禺山的记载如果属实,乃是我国有关帝王嫔妃的最早文献之一。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帝王配偶大军,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有着一段发展演变的过程,颛顼拥有九嫔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其二,从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来看,九嫔属于陪葬性质,她们可能是帝颛顼的人殉,也可能是死后陆续埋葬到帝颛顼陵墓内;比较而言,九嫔是人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颛顼有可能是我国最早采用人殉的帝王(九为大数,九嫔可指九个嫔妃,也可指许多个嫔妃)。在此之前,相传帝喾有四妃,而所谓四妃实际上有可能是指长期与帝喾族通婚的四个部落。

第4节提到了大人国,釐姓。郝懿行注:“《晋语》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釐古字通用,釐即僖也。《史记·孔子世家》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索隐云:'釐音僖。’是也。”《国语·鲁语下》记有:“吴伐越,坠会稽,获骨焉,节专车。”为此,吴国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仔细观看后云:“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并介绍防风氏的来历:“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袁珂注:“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釐姓也。则大人者,防风之后,亦黄帝之裔也。”

《述异记》:“今吴越间防风庙,土木作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其长三丈,其骨头专车。今南中民有姓防风氏,即其后也,皆长大。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丈,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云:“防风氏庙,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夏时防风氏之神。”武康即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乡,相传防风氏后裔即《海外南经》中记述的贯胸国。不过,此处所述釐姓大人国位于北方,而封禺山又与附禺山音相近,或许防风氏曾从北方迁徙到南方。

第10节记有毛民国,《海外东经》中亦记有毛民国。《国语·晋语四》云:“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据此,依姓之毛民国,属于黄帝后裔。袁珂注:“然禹亦黄帝族,则毛民者,虽非其直接裔属,亦其同族子孙也。故禹之曾孙修鞈杀绰人,禹乃'念之’而'潜为’此毛民国,以此也。”也就是说,袁珂认为毛民乃绰人之后裔。

此处经文“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乃是有关禹之后裔的重要文献。众所周知,在古史传说里,禹之子为启,而启则出生于石头中(相传为禹妻涂山氏所化)。但是,在《山海经》里却没有记述禹和启的血缘关系,也没有明确记述禹之葬所或帝禹之台等基本内容。因此,如果不是现存《山海经》版本遗失相关内容的话,或可表明所谓禹为启父的传闻乃系后起之说。事实上,《山海经》仅称夏后启“三嫔于天”,根本就不提与禹有什么瓜葛,在启的眼里,其权力的基础是得到上天的认可,而不是来自禹的恩泽。

至于古人为什么会产生启父为禹的说法,一是受到“禅让论”的束缚,需要用“禹传位于启”来结束禅让制;二是我国有明确帝王世系的朝代始自夏后启(其名称含义类似秦始皇),在此之前则为时间不确定的三皇五帝时期,而夏后启与帝禹时代相对来说在时间上最接近,为了使历史能够连贯起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禹启说成是父子关系。有鉴于此,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了重建中国上古文明史,有必要认真对待《山海经》关于禹、启的记载。这是因为,如果禹启非父子关系,那么在帝禹时代与夏后启之间,就有可能存在着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而这段过程我们今天并不清楚,它很可能是打开先夏史秘密大门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

第11节提到了儋耳国,禺强。在古史传说里,禺强曾受天帝之命,负责维护太平洋五座岛屿的稳定。《列子·汤问》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上述岱舆、员峤二仙山沉没的传闻,类似西方人所说的大西洲、太平洲的消失,而人类居住地被海水淹没的灾难很可能多次发生过。此外,我国古代关于海上仙山的传说,也可能与北极冰山穿过白令海峡漂至东海并长时间存在的现象有关;大冰山上会有海豹、海狮、海牛以及北极熊等动物栖息,这些动物又会吸引人类到冰山上捕猎和栖息。由于冰山消融后留不下痕迹,因此有关的故事也就难以被后人理解了。

《大荒四经》记述有多处“海水注焉”的现象,它们可能指的都是海峡地貌。例如第12节北极天柜山“海水北注焉”,即太平洋(白令海)的海水向北穿越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楚可奇海)。这种两大洋之间的海水流动是经常发生的,而且往往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鱼类的迁徙。在一万多年前的冰川时期,海平面比今日低100米左右,白令海峡出露为地,成为连通亚洲和美洲的陆桥,生活在亚洲东北部的人类(包括我国先民)很容易从这里迁徙到美洲生活。此后,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在七八千年前气温回升到一万年来的最高点,大量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扩张,导致大陆架地区洪水泛滥;与此同时,也有大量北极冰山解体,并漂流至太平洋上,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

《山海经》记述有许多珥蛇、践蛇、操蛇、衔蛇之神,其中既有真蛇,亦有蛇状耳环、蛇状绘身或其他象征蛇的替代物。一般来说,由于蛇属于冷血动物,因此多栖息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比较少见,而在高纬度寒冷地区则极为少见。因此,居住在北极天柜山的强良,不大可能口衔真蛇、手操真蛇;而从其形貌来看,更像是一个头戴虎皮帽的人在操纵狗拉或鹿拉的雪橇,这些操纵绳就像是蛇(绳子在古代具有神秘的力量)。同理,所谓禺䝞、禺强践两青蛇、赤蛇,也可能是站在雪橇上的形貌,在古人眼里这已经是相当神奇的事情了。

第13节提到成都载天山。成,除指成功、成为、成熟等意外,亦指重、层,九成之台即九层台;又指面积,方圆十里为一成。都,上古行政区划名。依夏制,《广雅·释地》:“八家为邻,三邻为明,三明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焉。”依周制,《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据此,成都载天山像是建筑在高山上的城堡,或是城内有高大的祭天台。

《海内经》记有:“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表明后土具有天文巫师身份。此处经文“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表明信(有守时之意)和夸父亦有天文巫师身份,或者信即噎鸣。

对比《海外北经》所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不难看出,此处《大荒北经》的记述,已经将“逐日”变成追太阳的影子,把“入日”改成抵达太阳西落的禺渊,并给了一个评价“不量力”。显然,《大荒四经》的作者已经不能理解夸父逐日故事的本意(为了驱逐天空多出的妖日而举行的巫术禳灾活动),同时也说明《大荒四经》的撰写时代要迟于《海外四经》的撰写时代。

经文“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袁珂注:“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事已见《大荒东经》。夸父,炎帝之裔,与蚩尤并肩作战以抗黄帝者也,以不幸兵败而为应龙所杀。”对比《大荒东经》所记:“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可以发现,同一事件的地点,在古人的记述中有两个名称,即凶犁土丘和成都载天,前者之名具有悲剧色彩,或许是指夸父兵败城毁之状,而后者之名则指战争前的夸父城雄伟之状,述者所谓夸父“不量力”似亦有惋惜之意。

《山海经》记有多处古代城池和大型建筑物,惜尚无人深入确考其遗址遗迹。据任式楠先生《中国史前城址考察》一文(《考古》杂志1998年1期),中国已发现4000年至6000年前的古城遗址50余座,其中华北平原及黄河中游地区6座,山东半岛18座,黄河河套地区18座,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6座,江汉地区6座,此外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亦有大规模的古代都邑建筑遗址。有理由相信,随着考古新发现,先夏时期古城数量还会不断增加。根据夸父北饮大泽,其城地望当在今日河套(古为湖泽)地区,或许就在已经发现的黄河河套古城遗址之中。与此同时,应龙与夸父的冲突,或许与水资源的争夺有关。事实上,在中国古史传说里,黄帝与炎帝的冲突,黄帝与蚩尤的冲突,禹与共工之臣相柳的冲突,以及应龙与蚩尤、夸父的冲突,都与生存环境条件(对农业社会来说,水资源是第一位的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15节所述禹杀相繇事件,与《海外北经》的记载基本相同,唯有关共工台的描述被误移至后两节文字之后。所谓相繇所到之地“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相繇之血“腥臭,不可生谷”云云,均为土地严重盐碱化现象。其原因或是海水倒灌,或是河道被阻塞,水位抬升,淹没上游两岸农田,并造成土地盐碱化(多因排水不畅所致)。我国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后,因其上游黄河水位抬升,导致渭水的水位亦随之抬升,西安附近的农田亦受盐碱化之累。或许,相繇是一个只顾自己筑坝引水灌溉而不管上游农田盐碱化的族群(所谓九首,当指九个氏族),其行为引起上游居民严重不满,双方由此爆发战争。

禹战胜相繇后,为了排除农田积水,几番努力都没有取得成效,不得已只好将土堆积成山冈。于是,群帝(或其后裔)纷纷在这些土冈上建造起祭祀台(不排除也有观星台或其他功能的台),其方位就在昆仑之北。由于《五藏山经》记述的昆仑丘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因此上述众帝之台(《海内北经》记其名为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其实还应有共工台、轩辕台)很可能在黄河北侧的河套地区,这里也正是先夏时期古城遗址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对比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帝禹时代的众帝之台当亦有一定的规模;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建筑材料等原因,我国古代的金字塔式建筑物,没有能够留存下来。

关于第16节与第17节的断句问题,现存版本《山海经》将此处经文“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与下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云云断句为一节,于意不妥。这是因为,共工台的内容本应与上文“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以及禹杀相繇、众帝建台的内容为一节,它们叙述的是一段完整的故事,而下文黄帝女魃、应龙杀蚩尤则是另外的一段独立完整的故事。因此,如果把共工台的文字与黄帝女魃的文字连成一段,容易使人误解为共工与黄帝女魃曾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是,在《山海经》与其他古籍里,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因此今天不应当由于错用标点符号和断句,而使远古信息再一次发生歧变。事实上,《海外北经》中记述禹杀相柳、众帝建台、共工台,即连句在一起。

第17节提到了黄帝与蚩尤。蚩尤与黄帝一样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体,蚩尤族首先发明使用戈、矛、戟等青铜兵器和头盔。民间相传蚩尤“阚姓”,“阚”意为“望”、“虎怒貌”。《太平御览》卷78引《龙鱼河图》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称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皇览·冢墓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蚩尤旗是一种天文气象景观,包括彗星、北极光,《史记·天官书》:“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黄帝族与蚩尤族的战争,可能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其战场大体在太行山一线,北起涿鹿,南越黄河。所谓“黄帝令应龙攻之(蚩尤)冀州之野”,表明冀州原属蚩尤族的领地。《禹贡》九州之首为冀州,其范围约包括今日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大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春秋时尚有古国名冀,在今山西省河津县。《淮南子·地形训》:“少室、太室在冀州。”冀的字形可能指一种特殊的服饰装束或某种地形地貌(古代地名之字,往往就是一幅地图),其下半部的字形“異”相当于“黄”字里的“田”字符被移到了上面,两者极为相近。或许“冀”字的本义是与“黄”相背,意为居住在这里的族群与黄帝族不同。据此可知是黄帝族的人发明了“冀”字,这也符合黄帝之臣仓颉造字的传说。

经文“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云云,在记述黄帝族与蚩尤族发生的一场水利气象战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记录了先夏时期的自然气候变迁。第一阶段为“应龙畜水”,即上游的人筑坝截留水资源,不给下游的人用(不排除抬高水位后再突然放水,以冲毁下游农田、城池)。第二阶段为“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即天降大雨,冲毁水利设施,淹没农田。第三阶段为“黄帝乃下女魃,雨止,遂杀蚩尤”,即气候由潮湿多雨转变为干旱少雨,黄帝趁势出兵,一举击败蚩尤。事实上,在历史上某种气候变化对甲地区有利而对乙地区有害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民族、国家力量的此消彼长。第四阶段为“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即气候变得更加干旱,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第五阶段为“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女魃被安排到赤水之北居住,即赤水以北为干旱区,其他地区的气候和降雨量恢复正常。所谓“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意思是当旱灾发生时,要进行驱逐旱魃的巫术,并提前疏通排水渠道。

《五藏山经》记有许多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此处风伯当系蚩尤族的巫师或以风为图腾的部落,亦即羿射日除害之大风(凤)。后世又传风伯名姨,风神又名风姨或封十八姨。此处雨师或即《海外东经》中提到的雨师妾。女魃属于黄帝族的旱神,由巫师装扮。这些能够呼风唤雨的巫师,其行为大体与“诸葛亮借东风”类似,即对气象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因此能够预见到气象变化,并选择有利的气象条件展开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蚩尤族应该是以种植水田农作物为主要谋生方式的族群,而黄帝族则是主要以种植旱田农作物为主要谋生方式的族群。因此,在雨水充沛的历史阶段,蚩尤族的势力范围就会扩展;而在降雨较少的历史阶段,黄帝族的势力范围就会扩展。相传黄帝与蚩尤九战九败,这个阶段当是雨水充沛时期,也是蚩尤族扩张时期。此后,黄帝一战而胜蚩尤,表明气候转为干旱期,蚩尤族难以生存,不得不退回雨水多的南方。也就是说,根据先夏时期古气候变迁信息,就可以推算出黄帝与蚩尤因水而战的时间,估计其时间段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前3000年之间。

第20节与第25节均提到犬戎国。犬戎国在《海内北经》里又名犬封国,其场景为“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苗龙、融吾、弄明的形貌及其事迹不详。苗有因由之意(苗裔),又指夏季田猎,苗龙或即龙的传人。融意为火、光明,弄为戏耍、作事、扮装,融吾与弄明意相近。郝懿行注谓:“(《汉书·匈奴传》索隐引此经)又云'黄帝生苗,苗生龙,龙生融,融生吾,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壮,是为犬戎。’所引一人,俱为两人,所未详闻。”

袁珂认为此处犬戎神话盖盘瓠神话之异闻,并进一步指出:“此一神话,或又与《海内经》所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有关,或亦同一神话之分化也。此经'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之'犬戎之神’,其遭刑戮以后之鲧乎?不可知已。”

其实,戎宣王尸乃盘瓠所杀之房王,房王即戎王,而房即天驷星、马祖。《搜神记》称,高辛氏为帝时,房王作乱,众将不敌,高辛帝有五色犬名盘瓠,潜入敌营,咬房王首级而还,高辛帝妻以三公主,后生三男三女,男初生尚有犬尾,遂为犬戎国。《广异记》称,高辛时有人家生一犬,状如小牛,主人怪而弃于道下,七日不死,主人复收之,以盘盛之献高辛帝,遂名之盘瓠,后立战功,帝妻以公主,生有七男。瑶族盘护王故事称,龙狗盘瓠杀番王有功,高辛妻以三公主,俗称狗王。畲族民间故事称,高辛生于凤凰山,随风而长,成年后悬松枝火把为日,编柳条球为月,钉宝石补天裂而成星,后又创生植物、动物、人类,教人穿衣、牧羊、耕田;一日高辛耳痒,三年后爬出一条金虫,置金盘上化为龙狗,此后事迹与盘瓠相类。

《淮南子·地形训》云:“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流黄、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国在其东。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据此,犬戎国约在今日我国北方的阴山山脉一带。

第26节提到了苗民。袁珂注:“驩头国亦见《海外南经》,即丹朱国也。此云'驩头生苗民’者,盖丹朱与苗民神话之异传,明此两族关系密切也。”并认为苗民厘姓亦黄帝之裔也。《世本·帝系篇》云:“尧娶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该族生活在秦岭以南的丹水一带,与三苗(又称有苗、南蛮)关系密切。后来,因丹朱和三苗反对帝尧传位于舜,被流放到南方,其后裔即驩头民。但是,此处经文却称“颛顼生驩头”,而且驩头居住在“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或可表明该族群曾经从北方远距离迁徙到丹水地区,后又再次迁徙到更偏远的南方。《竹书纪年》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太平御览》卷63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这是因为丹水乃南北交通要道,历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丹朱、三苗也被丑化了。《神异经·西荒经》称:“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民间传说丹朱墓名单珠固堆,在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黄河北岸的一个地势高的村子里;丹朱本名叫麻,因瞎了一目,故名单珠;单珠欲害其父尧夺取帝位,就建了一个宫殿,想骗帝尧进去;帝尧识破其阴谋,让单珠先进去,然后立即关上大门,命人运土将宫殿埋住,这里就成了单珠墓。丹朱城相传在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南百三十里的丹水畔,民间故事称丹朱来到丹水后,改邪归正,为当地人做了许多好事,后在与发洪水的恶龙斗争中不幸遇难,民众将其葬在山岗,墓如罗圈椅子,坐北朝南。

《大荒四经》记有四方神与四方风,并称东方曰折(应作析),南方曰因乎,西方曰夷,北方曰鹓。可以与之对比参照的是《尚书·尧典》的相关记载,即帝尧时代设有天文机构,其总管名曰羲和,其下属有四名天文副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他们分别被派到东南西北四方,负责观测四季之星(鸟、火、虚、昴),以预报节气颁布节令,指导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其中亦称东方春季之民“析”、南方夏季之民“因”、西方秋季之民“夷”、北方冬季之民“懊”。不难看出,《大荒四经》的四方名称与《尧典》的四方名称乃同一体系,折与析字形相近而讹变,鹓当原作懊,意为冬季取暖之貌。根据岁差现象,如果尧典四星为中星观测,其时在四千年前左右;如系偕日没观测,其时则在七八千年前。所谓岁差是一种天文现象,是指地球自转轴环绕垂直黄道面的轴线作缓慢的圆锥运动,周期约为25800年(大约每71.6年移动1度),它导致北天极在恒星背景中的周期位移变化,以及地球赤道和黄道的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沿黄道向西移动;用通俗的话来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北极星,在相同的季节里古人所看到的恒星区域与今人所看到的也不同。

纵观《大荒四经》的内容,好像是对着一幅幅壁画进行的文字解说。事实上,中国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壁画,《说苑·反质篇》引《墨子》佚文云: 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曾”,而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考古时亦曾发现建筑壁画的残片。因此,《大荒四经》所谓“有神,人面兽身”云云,很可能就是对壁画内容的文字描述。其大概是在一处庙宇里,东南西北四壁分别绘有《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内容的壁画。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屈原在观看神庙里四壁的壁画时创作出《天问》。《拾遗记》卷四记有,秦始皇元年,骞宵国献刻玉善画工名裔,“工人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方寸之内,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其画面内容亦类似《山海经》,充分表明中国壁画历史源远流长。

(0)

相关推荐

  • 黄帝从哪来?夏都在哪里?中国上古史还原与概说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自黄帝开始.但黄帝从哪里来,葬在何处,早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模糊不清了.大洪水发生在哪里,也不清楚,现在就连夏朝存不存在,都成了有争议的话题. 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我觉得心中无法 ...

  • 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

    海经·大荒北经段译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

  • 仙境名山志:山海经之大荒北经·卷十七

    山海经卷之十七 高强/整理 山海经卷之十七 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此盖殊俗义所作冢.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凤鸟,大物小物,言备有也.青鸟.琅鸟.玄鸟 ...

  • 《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原文及翻译

    <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 原文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 ...

  • 《山海经之海经·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

  • 《山海经·大荒北经》却记载了一个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的特殊种族——一目人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生活中的原型或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说来也巧,在我国< ...

  • 山海经·海经·大荒西经

    海经·大荒西经段译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在西北海以外,最荒远之地的角落,有一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 ...

  • 山海经·海经·大荒南经

    海经·大荒南经段译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䟣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在南海以外,赤水的西岸,流沙的东面,生长着一种野兽,身体的左右两侧各长着一个脑袋,名称是䟣踢.还有 ...

  • 山海经·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东海之外有一个大壑,少昊建国于此.少昊在这里养育颛顼,并把琴瑟丢在这里.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有一座甘山,是甘水发源的地方:甘水流出后, ...

  • 山海经·海经·海外北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海外北经所记载的地方从东北角至西北角. 无䏿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䏿. 无䏿国在长股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孙后代.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