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在经过了只有男人才可以参与的二十三晚间的祭灶仪式后,香甜的鼾声使这个腊月年节的夜晚显得格外宁静,每一个男人都憋足了力气,等待雄鸡高唱的时候,给家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二十四,扫屋子”。今天的扫尘完全有别于平时对家的卫生保洁,而是翻床倒柜寻找家中每一处死角,甚至院落中井台周边、圈畜深处的浮土都得扫去。尽管会有妻子儿女帮忙,但主角必须是男人。每个男人在扫尘中都会想,把穷神和晦气扫走。家里所有人也在看着他,因为男人才是家里的主人。每个女人都盼着自己的男人出人头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男尊女卑的思想,让男人千百年来在家中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特权,甚至养尊处优、颐指气使般地指挥着主妇做着家庭中的所有工作,从妙龄红颜到白发苍苍,女人们的柔弱天性使她们必须在家中相夫教子,打扫明堂。但是这一天不必,二十四日是男人对这个家中必须付出辛劳的日子。
规矩就是这样传承下来,无法上溯起源的时间。世俗永远是民俗的附庸,民俗的任性往往让外界惊讶,当然这也让民俗魅力无限彰显。《诗经·小雅》中强调: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璋是美玉,瓦是纺锤。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定义男女有别深深地融合进文化中,从先秦开始一直到今天的社会。但就是“二十四,扫屋子”的民俗,颠覆着所有的传统,让男人能够至少在养家糊口的层面上,与主妇的位置相等。灰尘中积聚着一年的懒惰。从扫除结束的时间和垃圾堆放的多少可以看出这家人对家的态度,也能看出持家程度。多了会被四邻笑话,少了家里又打扫不干净,平日里街坊四邻都比较熟悉,无论张家李家,还是王家赵家,谁家女人勤快都会挂在嘴边。男人扔出去垃圾的多少,决定了他在周边乡邻心目中的位置。“治大国如烹小鲜”,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名言等驾齐驱。公元675年,河东河津人王勃在江西著名的滕王阁下书写他不朽名篇的时候,没有忘记将一位汉朝的光禄大夫写进去,“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便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名言的主人公。
王勃六岁能文,十六岁便进士及第,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首,此刻又正值青春华年,志向高远身秉傲骨,对《汉书》烂熟于胸,了解汉代英雄无数,然而却对一个失意文人大加赞赏,除了高情壮思外,便是对此句入骨的理解,因为都是青春年少,都是抱负无限。当年十五岁的陈蕃正在庭院读书,恰巧有其父朋友探访,看见满院杂草污秽心生怒气,质问陈蕃为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多少有点像失败英雄项羽立志学万人敌的志向,可惜鸿门宴上忽略了范增的眼色,陈仓道中轻视了韩信的栈道。乌江自刎的英雄,让后人唏嘘千年。来人对陈蕃志向赞许,但也留下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不朽箴言。在以清高为道德追求的汉朝,陈蕃幡然悔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道德和皇权秩序,以对天地万物以敬畏之心,对人伦纲常加以整饬。他曾痛斥沽名钓誉居丧期间居然生育五子的高级幕僚,痛斥欺名盗世之徒,指出社会礼制的遵守,不分高低贵贱。于是才有陈蕃因铲除阉党失败被贬豫章而对当地名士徐孺的尊敬。投桃报李,陈蕃那张挂在墙壁上的床,也只有徐孺才可以得坐。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泛指虚席以待尊敬客人光临。王勃用这个典故透视着圣人训中的人生进阶的要素:修身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即便陋室而居,也必须有勤勉二字。现代人理解“二十四,扫屋子”是清除越冬害虫,有益健康之举。诚然,生活需要卫生整洁,这是人居起码的要求。但忘记历史源头深沉的教育本质,才是年味消失的根本。古人的智慧不仅发现了社会伦理和道德发展的逻辑,更将这种内在因素转化为生活中的习俗,非鸡汤文般造作,而是潜移默化地激励人生,改变人们天生的惰性。二十四这天,让男人扫除,体会到了女人持家的不易,激发家庭责任和义务。
因为是民俗,在规矩之外更多的还有人情味。腊月二十四这天,七扫金,八扫银。北方此刻天寒地冻,老祖辈传下在一天中第七个第八个时辰即午时和未时,阳气最旺盛和阳光最温暖的时候开始扫除,避免早晚天冷感染伤寒。过去中国人干支计年计时,午未合化,正是赤焰熔金的命格,有着美好的寓意,也暗示男人应该在春节过后加倍努力,去争取日中天般的成就,为这个家庭过得红红火火而奋斗。勤劳出智慧,闲人从来不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