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笔记(之二)| 书鱼研学
书鱼,又称书蠹、书虫,专注于蛀蚀衣服和书籍,估计形象呆萌,是一种又讨厌又有趣的小家伙儿。
常有饱学之士,自称书鱼。苏轼说“樽前侑酒只新诗,何异书鱼餐蠹简”;流沙河称自己“沉泛于书籍之内,生死于文字之间”……
古往今来,书鱼者何其多也!
然而,他们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参悟天地之理、领略万物之趣。
书鱼们不仅在书里,更是在路上---鱼游天地之间,何其快哉!
这才是“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之道。
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书鱼研学”,为莘莘学子打开天地之门,引导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仰观俯察,用心体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鱼研学,于书中,于路上,同游!
研学笔记(之二)
2018年3月28日
3月25日,天气非常好,真像作文里常写的那样,“微风习习”,“万里无云”。
在此之前,为了充分了解骑行线路上的各处景点和路况,尽管是大家熟悉的白浪河,我们还是一致动员小张老师“献身”一次,亲自探探路。事实证明,“踩点儿”是非常有必要的。
招募骑行伙伴的时候,考虑到人数太多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沟通效果、拓展效率等因素,我们把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骑行当天,学生22名,家长13位。主要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少数初二学生,没有高中生(有意思的小数据)。随队的两位公益导师左老师和张老师,左老师本身就是骑行达人,全程收放自如,张老师么……嘿嘿。另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位摄影师朋友,一来希望他帮助记录精彩瞬间,二来,摄影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视角和语言,以往的每次研学,总会有几个孩子对镜头感兴趣,并由此喜欢上摄影。再加上读写中心的工作人员,骑行队伍总共43人。
恰是春日,骑行路线上有“燕处台”“柳岸闻莺”,还有一片白杨林,于是根据孩子们的年级,老师们准备了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朱熹的《春日》、贺知章的《咏柳》和茅盾《白杨礼赞》。
燕处台上,大家席地而坐,左老师讲东坡先生,讲东坡在密州写下的千古名篇,讲诗句里隐含的诗情,也讲“燕处”二字的来历。抬头低头间,“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何妨吟啸且徐行”,直入心底。张老师则引领大家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远眺二月春风里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的课堂,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估计对家长们也是久违的体验了吧?一瞬间,还真有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赶脚儿。
在燕处台上,左老师问大家这座台叫什么名字,只有一位同学怯生生滴说出了“燕处台”的名字。后来一位家长说,平时经常带孩子来白浪河玩儿,但是确实想不到要跟孩子讲讲这些沿途的人情风物,有些知识自己本身也有欠缺。去外地旅游也有同样的困惑。
白浪河湿地东侧的那片白杨林是小张老师极为推崇的休息点。然鹅,无论小张老师如何撕扯着嗓子“威逼恫吓”,场面总有“失控”的时候。孩子们一旦放归大自然,瞬间满血复活一般,恣意伸展,撒欢嬉笑。于是,打头的几个孩子争先恐后,一路飞驰,不但把大人们,也把那片白杨林甩在了身后,尽管老师刚刚讲过要缓行赏景,尽管一位妈妈徒劳滴对飞快骑开的儿子喊:“慢点儿骑,要超然!”哈哈,人生哦,总要行到水穷处,方可坐看云起时吧。其实,谁的人生没有几次“失控”的经历?那又如何?而且,仿佛骑行,自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每次研学,手机都是我们一个“大问题”。有家长压根儿不给孩子带手机,有家长给孩子带一个“老人机”,有家长不给开通流量,也有家长要求,必要时“没收”手机。确实,在车上或每当停下来的时候,总有孩子迫不及待的掏出手机,三五个一堆,组团“开打”。大家关心吃饭和住宿时有没有WIFI甚于吃啥和咋住。毕竟,这些孩子是伴随着互联网出生和长大的。某种程度上,网络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的要素之一。而不会玩儿《王者荣耀》,似乎也少了一种和同龄人沟通的话题和技能。
这次,我们设计了两个小游戏,飞花令和圆球游戏。我们发现,一旦孩子们感兴趣并专注于这两个游戏,确实能够放下手机,与伙伴们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地开动脑筋。这正好也印证了张老师主张的“社团活动是把孩子们从手机中拉回来的最好方法”的观点。
总担心安全问题,一路行来,一位六年级的同学一心想着和同学打闹,向同学扔水瓶,结果自己的自行车失控,摔了一跤,好在没摔伤,也知道把瓶子扔进垃圾桶。男孩子嘛,摔打摔打,身体结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天的骑行活动,很多细小发现和收获。当然一次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浸润,无论孩子、家长,还是随队的导师和我们,都会有些许感悟和收获。
益骑,阅读,春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