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画·一画一品——《写生珍禽图》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来,并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被人所尊崇与传承,成为经典!
美并不只呈现为物质形态,本质上美就是那份敏感,就是那份对美的观察。通过美的享受,可以满足人最纯真的爱好,使人得到“至乐”。而“一周一画·一画一品”正是基于余姚美术团队《随堂欣赏》课题研究的经典品读。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名作,品味艺术人生。(张重欣)
尽精微、致广大——黄筌《写生珍禽图》
●梨洲小学 王旭华●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这是对黄筌和徐熙两位画家不同艺术风格的概括。今天我们主要来认识一下黄筌这位大画家。
黄筌像
黄筌(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入北宋画院。他博学多能、转益多师,其鸟雀师刁光胤、画竹师滕昌佑、山水师李昇、鹤师薛稷、龙师孙遇。他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花鸟画家。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云:“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沈氏所谓“写生”指的或是黄筌花鸟的造型准确,勾勒精细,敷色浓丽,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的画法。《写生珍禽图》正是运用此种“双勾填色”法绘制而成。
《写生珍禽图》是画史上知名的花鸟画之一。它标志着早期花鸟画从朴拙的状态向精细华美的趣味转变。实际上黄筌同时期还画有很多作品,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其他原因,导致了大量作品的失传。北宋《宣和画谱》对黄筌的画艺做了全面的概述和高度的评价,并著录其作品349件,《写生珍禽图》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因此这一历经千年的作品可谓非常珍贵。
《写生珍禽图》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来一看究竟。
《写生珍禽图》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纵41.5厘米 横70.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写生珍禽图》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家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二十四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重彩。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每一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严谨,且特征鲜明。同时,每一动物的神态也都画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麻雀
两只麻雀,一老一小,相对而立。雏雀扑翅张口,嗷嗷待哺的神情,惹人怜爱;老雀低首而视,默默无语,好像无食可喂,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
|
|
|
|
其他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
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画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
乌龟
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一只老龟,不紧不慢,一步步向前爬行,两眼注视前方,让人感觉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毅力。
《写生珍禽图》是作画的范本,所以画作的构图没有刻意经营。造型上,此图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神采的刻画与作者情意的表现。
黄筌《写生珍禽图》
赵佶《写生珍禽图》
黄筌《写生珍禽图》所绘生灵的造型极为严谨,动物的身体结构、比例追求精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相比较而言,赵佶的《写生珍禽图》在造型上弱化了线条的强度,舍去了艳丽之色,多了些水墨的韵味。
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
付子居宝习 字迹
从画面上来看,黄筌的这幅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好似达芬奇画鸡蛋一样,是一幅带有研究性质的草图习作,可以称作是古代的一幅“生物报告图”。画作左下方“付子居宝习”的字迹,可知此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也是给儿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范本,其目的是为了让儿子从一开始就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花鸟画要道。此画也充分反映出黄筌秉承唐代绘画艺术之传统,长期深入观察,坚持写生之法,抒发亲身感受,引领了北宋院体画写实艺术处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