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9《牛衣古柳卖黄瓜》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套叔说书基本不怎么道白,主要是唱功,大板大板地唱,腔调徐缓而悠长,是民间的念经、曲子、说书的各种曲调混合一起了,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他也不站着说,只用一张小方桌和一个小板凳,也不用弦子伴奏,就他一个人那么唱。开始,先在本村说,慢慢也到外边说,说完了,还给人掐八字算卦,以此来糊口度日。

套叔凭着这一点薄艺在身,竟也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

《我与世界》第一部 

《我的起源》之“槐荫村落”五

牛衣古柳卖黄瓜 (上)

一想起我们村那个卖菜的老王,大家都叫他老王家,便要同时想起这句曾经记住过,却忘了在哪首诗词里,好像应是出自苏轼或陆游笔下的诗句来:牛衣古柳卖黄瓜。对我来说,似乎卖菜的老王家便是这句诗,而这诗句也就是卖菜的老王家了。

后来,经过查找,“牛衣古柳卖黄瓜”,果然出自苏轼一首《浣溪沙》词的上半阙: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说来也巧,我们村除了那两棵古槐外,就属枣树多了。枣花儿是阴历五月间,和石榴花一齐开的。石榴花鲜红鲜红,花开得大,每朵花都像酒盅里燃着的一团火。枣花是黄的,只和米粒一般大小,却密密麻麻的烂熳着,连枣叶也染了一树金黄,成群成阵的蜜蜂在树丛里响成一片,颤动的蜂翼触碰得那粉一样的枣花儿便纷纷落了下来,若这时站在树下,会落得一头一身不说,还能听得见枣花落下的簌簌声,稠密得像一阵细雨。

记得是刚刚下过雨的清晨,老王家的菜担子就放在两棵古槐下了。菜担子是一对高绊箩头,扁担架在高绊上,箩头里放着水生生的一片青菜。老王家披件蓑衣,站着,拉长腔高喊一声:“卖黄瓜瓠子,葫芦,葱来……”听见他的叫卖声,许多人便走到古槐下来,不为买菜,只为来看看老王家那一担子的水绿水绿的新鲜。

老王家每天都要在古槐下停这么一会,然后才担起担子到外村去卖。

我们是邙山深处,山峦丘岭,没有种菜习惯,全是吃野菜,最多也只在场边地头种几窝倭瓜,篱笆上扯起一堆的叶蔓,开许多金黄的很丰满的大喇叭花。倭瓜花也是一味很好的菜,可以炒来吃。要么种一排金针,细长细长的一丛箭似的绿叶里生出箭杆般绿茎,箭杆顶缀一串金针花,既能观赏,又能把金针花采来晒干了,待客时作臊子用。

最常见的是采红薯叶儿窝酸菜。那是要等霜降前几天,全家人都到地里去采。我家每年都会窝一大缸酸菜,从冬天吃到春天。有劳力的人家,还拉着车,赶几十里路程,到洛阳郊区菜地里拾人家不要的大白菜帮子,拿回来也是窝酸菜,比红薯叶窝的酸菜好吃多了。我工作了,还是喜欢把大白菜外层的老叶子剥下来炒着吃。妻笑我口粗,可是,只有我才尝得出特有的清香来。这习惯我保持了许多年,可谓“世间奇味尝尽,无过菜根”了。

我们那儿缺水,打的井只够人畜饮用,种庄稼是唯有靠天才可吃饭。全村一共三眼井,都十几丈深。沟那边的一眼和沟这边张家场的一眼,还打在沟下边的窑院坑里,郭家场的这一眼,是打在岭下边的高台上。打水用的辘轳是铁铸的,辘轳上缠着牛皮绳。放桶的时候,手搭在牛皮绳上,让辘轳哗啦啦的飞转,辘辘把转成了一朵花。据说当年我五爷就是这样放辘轳,一不小心,被辘轳把儿打到了井里,捞上来,头已烂了,是用生白布包着下葬的,情景很惨。我小时常趁大人不在,便扒住辘轳往井下看,黑咕隆咚,很长时间才看见井底碗口大的一片水,颤颤的发着幽光。天旱了,还得淘井,把水中的泥沙掏上来,这样才勉强能供住我们郭家场的人畜使用。

每当听到老王家在古槐下那悠长的吆喝声,真是好听极了。

老王家不是本地人,村里人说他是从山东逃荒来的。

我们村的外地人,先后一共有两家,一家是老王家,一家是同县长。

同县长何方人士?哪县的县长?为什么到了我们这样的乡下来住?知道根底的老一辈早已谢世,今天已无从考起了。

三叔曾说,同县长住在村里的时候,待我特别好。我爷爷有文化,走过许多地方,同县长到了我们村后,就和爷爷常来往,每次爷爷抱着我去看同县长,同县长就拿出一盘煮黄豆让我吃。有时候,还把煮好的黄豆特地送到我家来。三叔说,若是一粒黄豆掉在桌子上,我会耐心的伸出小指头,一边口里拉长声嗯着,一边努力把黄豆从桌中间压住抹到桌边上,再捡到嘴里去。惹得同县长和爷爷一齐发笑。

这是我听来的唯一我与同县长之间的一个细节。

当时我一岁吧,即在一九四四年前后。

便猜想,同县长住在我们村,肯定也和避难有关系。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是一九四四年占领河南的,但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一县之长不随军撤退,怎能一个人携家带口,擅离职守的避乱民间呢?只有一种可能,便是一九三八年的花园口决口,一时间天崩地裂,黄浪滔滔,泽国千里,遍野哀鸿,同县长再也顾不得许多,带妻携雏,夹裹在难民群中,逃命去了。当此之时,哪里还有政府,哪里还有军队,但见中原大地,水头追着水头,黄汤赶着黄汤,哪里有一片干土,哪里便是家了。迁徙流转,这才在邙山深处,找到了这个依然安静的小山村?

终于可以驻马歇鞍了。

附1、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寿光古树名木‖燕家庄的“古槐部落”

    ​寿光市圣城街道燕家庄,我自己都不知道来过多少次了,主要还是这三株古槐吸引着我,如老友相聚,相看不厌.一个村子能有三棵古树,已经很少见了.而燕家庄的这三株古槐并排而立,估计寿境也仅此一处.所以我把这三 ...

  • 辛丑年洪洞大槐树祭祖文

    维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四日,岁在辛丑,节届清明,惠风和畅,松柏翠凝.古槐后裔,谨备尊礼,追远抚今,恭祭先灵.辞曰: 吾祖煌煌,伟烈彰彰,古槐苍苍,荫庇莽莽.元末明初,中原战乱,旱涝蝗疫,满目痍疮.晋南之 ...

  • 苗蕾:快过年了,更想家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快过年了,更想家了! 作者 | 苗蕾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2《祖父》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老祖母一生不仅关照儿子,更关照她的孙子,六个孙子都是由她帮着拉扯大的.尤其对她的长孙我爷爷,更是宠爱有加,希翼日后他能为官作宦光宗耀祖.所以这才有了我爷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7《母亲》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我平生从未叫过父亲,葬礼上,只顾一声声痛哭母亲,对父亲一声也哭不出来.直到在十字路口迎接父亲亡灵归来的那个黄昏,我身着重孝,跪在村头,看着眼前父亲的这口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9《少年叔父》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母亲去世是六月天,秋禾已起,气候燥热.出殡那天,夜里落了雨,气候凉爽起来,但雨,天亮未住.出殡是在半上午,正在着急,雨忽然停了,到了下丧一刻,云开雾散,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1《 姐姐的嫁妆》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补充一句,那日被我咬了一口的大梨,晚上俩叔父回来,消了气,还是给了我.跺碎了的动物饼干,自然也是我的胜利品了. 只有说起当年我的这些劣迹来,二叔.三叔才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3《 哥哥的病》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所幸者,姐姐的两个孙子尚有出息.大孙子当年由姐姐陪着在西安上学,因我工资较低,每月所给资助菲薄,祖孙二人只在城中村一户人家楼梯下的夹道中租居,有时姐姐还 ...

  • 306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7《堂叔和堂姑》上/轩诚清读

    上期结尾: 晚年,爷爷从渭南回到家乡,四爷当时在河底下的沟里种菜,菜地旁有个小窑洞,爷爷时常到四爷的小窑来坐,俩弟兄再也没有不和过.爷爷臨终前的一段,四爷爷天天过来,黙黙坐在爷爷床侧,直到爷爷去在. ...

  • 308期A/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29《我的伊甸园》上/轩诚清读

    上期结尾: 每次割草,涛大得儿都带着我.凡好去的地方有好草,他就先让我,他再另找地方.从沟底下上来,坡路陡,他就让我在下边等着,自己先把草箩筐背上去,然后下来,再把我的草箩筐背上去.那些年,经常是他在 ...

  • 313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32《逃学》上/轩诚清读

    上期结尾: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时想想,我的这名字还真的是好,一是重名少,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人世间,少一些重复,便是多了些清净.二是,这个名字或许还标志着那个书香时代的结束和目下这个世俗时代的开始,我 ...

  • 315期B/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34《三人行》上/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谁知便是最后补的这个零,让我瞎猫撞住了死老鼠,全班唯我一人考试全对,一百分.一江春水拍岸流,我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突飞猛涨起来.自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到我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