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39期活动纪要:怎样观察树的前世今生?
读书岛第39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9年9月7日下午
地点: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
分享嘉宾:自然爱好者林捷
商务印书馆副编审余节弘
记录整理:严云连
文字编辑:劳月
林捷:我的笔名叫小丸子,是一位来自诸暨的植物爱好者。我觉得《怎样观察一棵树》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它文字的优美。我知道我们读书岛的读者很多是朗诵爱好者,这里我摘录了本书中一个很优秀的段落,在这里朗读给大家:“真实的树木有着巨大的树干和厚重的枝干。只有当你站在树下,让双脚在它的树阴下扎根,才能感受和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欣赏它庞大的身躯,它的灵魂,它与你——一个渺小、短暂的生命体--之间妙不可言的关联。”
这本书第二大特点是图片精美。书中的摄影作品是摄影师利用为显微工作开发的软件,将一个物体以不同的焦点拍摄8到45张图片拼接起来的,展现了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细节。这种远远超越传统显微摄影的独特方式,把植物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怎样观察一棵树》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观察策略,作者描述了观察树木时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一些观察策略。第二部分讲观察树木细节,详细探讨了树木的各种特征,如叶片、花与球花、果实、苞芽与叶痕、树皮和树枝结构等。第三部分是10种树木的观察所得,包括大叶水青冈、一球悬铃木、黑胡桃、北美圆柏、银杏、红花槭、荷花玉兰、北美鹅掌楸、美国白栎、北美乔松。
接下来我想重点分享一下我观察一棵树的体会。我选择了一棵我们家门口的构树。构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树,它是一种先锋树种,在整体环境比较恶劣的时候,它会先长出来,为其他的树提供生存的环境,过一段时间它又会倒下,整体变成朽木,为其他树的成长打下了一个基础。构树的小树和大树不同,小树的缺口比较多,大树是一个软圆形的完整的树叶。来自同一棵构树上的叶片会不一样,对树不理解的话会认错。提供一个反例,告诉大家不能通过树叶去认识树。
我想讲一下为什么构树要把自己长成这个样子?构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树。它小时候的样子是它的一种伪装需要。构树为了让自己能够长得更好,要躲避昆虫。等它慢慢地长大,已经不需要再用伪装,它就把缺口全部填满。构树是一个雌雄异株的树,它的花跟我们传统的花不太一样。它是柔荑花序,雄花序非常多,整棵树上都可以看到,等到花序花粉全部散完后,雄花序会全部掉到地上,非常难看,但对很多人来说,雄花序是一种美食。
构树果就像一个杨梅果一样,它是个聚花果,果子是有很多果子集中在一起的,一口吃下去的时候其实是吃了很多果子。它的果子在开始的时候是绿色,到了成熟的时候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不是开始红色,成熟时长成绿色呢?其实它是因为小动物,基本上是鸟类来给它传播种子,它的颜色就是一个提醒功能,告诉给它传播种子的那些动物,现在它已经可以吃了。鸟吃了它的果肉以后,飞到别的地方,通过拉屎把种子传播出去。
再讲构树的树皮。构树的大树和小树树皮是不一样的。大树的树皮历尽沧桑,上面有斑,很斑驳的,有一些像叉木,老的树皮裂口是非常深的,你都可以把手指放到树皮里面去。小树的树皮则很光滑。
你们可以随便选一棵树,然后按照书中作者说的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来体会一棵树成长的过程。你每天都去观察它,感受这棵树在发生变化。你可以感受到别人没有办法感受到的这种细节。这种细节是只有你自己内心慢慢地体会才能够感受到的。你没有办法跟没有同样爱好的人在一起分享这件事情。你看到变化以后,会很开心地在心中暗自窃喜。
在这里我想起刘华杰老师说的话:“在你看花的时候,他却知道每一朵花的名字,知道它的祖籍、特征、生长习性、历史典故;在你拍一只鸟的时候,他却知道这只小鸟是哪里飞来的,要飞去哪里,主要食物是什么,有哪个历史名人养过它;在你被一只落在头上的小虫子吓得惊慌失措时,他却知道这只虫子,刚刚从地里孵化出来,还很懵懂和莽撞,它没有毒性,不会咬人……这时候,你会不会怀疑,同样去踏青,人家才真的拥抱大自然,而你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你在看花,你看到了什么呢?希望大家在听了这次分享,看了这本书以后,到大自然中,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余节弘:我来说说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吧!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怎样观察树的前世今生”。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本书?实际上对于我们出版社来说,它是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安排的。在这本书出来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一个自然观察的系列在做。像《爸妈必修的100堂自然课》,这些整体上反响还是比较好的。这些书都是从台湾引过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为了促进本土的自然观察。所以当我遇到《怎样观察一棵树》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把它纳入到我们的规划里去了。同时我们也还做了一些手册类的,就是为我们的观察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因为那个时候国内的自然教育或者是国内的博物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我们最终要从自然观察到关注自然教育,并且实现自我教育。也就是说,我或者是读者自己,作为一个教育的目标,要投入到其中才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那么在我做这本书的时候,作为出版社也会有一些判断,就是说这本书是不是要引进,我怎么去判断它?这时候我会看看他的照片里传递的细节,我就知道它的切入点是否是在观察。还有物种是否是国内读者熟悉的这也很重要,因为你只有通过本土的观察,才能够有本土的思想。
我们国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容易去引进国外的一些树种,所以你们看到的也会是我的考虑在内。内容上我会精读一点,这时候就决定这个书目可以做。做成什么样子,也有自己的考虑。图片很优美,我一定要让书摊开了,在形式上要有一个现代感。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前面是断着的,不像其他的书一样贴在一起,就是为了在形式上更好玩一点。本来我还想加入气味的,你打开书以后有一种自然界里树木的味道,但是国内现在技术达不到,所以就放弃了。
这些书里会涉及很多植物名字,这一定要找专家一点点审过,不能马虎地翻译,避免搞错。植物还比较容易,花就复杂一些。《怎样观察一朵花》里头的很多花都不是本土的,我当时做完以后自己就有点懊丧,觉得这本书怎么样让读者跟它产生关联?后来我去北京植物园的宿根园时,突然发现这里宿根品种特别多,可以和《怎样观察一朵花》联系起来。以后国内除了认识自然的人多了,种各种植物的人也会多起来,你种上这些宿根植物的时候,你就能用到这本书里的东西。种子的话因为有很多种,译名统一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它会有很多商品名。最终的目的还是不仅仅是外国人能做这样的书,我们国内也要有这样的书,这样才能说明我们的自然观察水平,我们的博物学水平。很幸运,有朋友看过这些书以后,自己用书上教会的方法去拍摄,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互动环节:
书友:先请教林老师,刚才听到一些科普知识的普及以外,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花可以吃,还发现好几个人都有吃花的经历。最近猪肉都涨价,这会不会又开启了另外一个寻找食物源的机会?我想到了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您刚才提到花快要成熟的时候,要去吸引鸟,让它吃,希望鸟粪传播种子。但人是不一样的,人吃了之后粪便通过下水道排掉了,对花来说其实没有意义。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在对自然界驯化的过程,改变了很多植物的特性,对正常的自然进化起到了一些促进或者是破坏的作用。您是怎么来看的?然后是余老师,您刚才提到在做引进图书翻译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物种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就希望通过这样的引进,去完成自然教育。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在与自然界交互的过程中,一直是比较形而上的,打个比方,我们去观察月亮的时候,西方会去从物理或者说天文角度,最终会诞生探索太空的科学。您怎么看待人文思维跟科学思维在欧美以及中国这样的一个不同点?
林捷:我觉得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好大,其实问题就是人与自然这个课题。我先讲一下关于吃的问题。对于自然爱好者来说,我们首先是去观察它的美,观察它生长的过程。对于普通的爱好者,喜欢看花的那些人,我觉得最终会归结到3个问题,这个东西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植物为什么要结果子?它结果子就是为了要传播后代。繁衍是永恒的主题。刚才这位朋友说,被人类吃了对植物传播种子没什么用处。我觉得,我们人类在大自然当中可能对于有些物种来说,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但是我们人类的干预严重扰乱了大自然原来的自然规则。对我们人类有利的物种,通过我们的干预使它能够传播到世界各地,水稻这种物种可以说是世界上传播得最成功的。一个物种,如果仅仅是靠动物来传播的话,不可能传播到这么远。我们现在有很多外来物种,为什么这些外来物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现在的交通太发达了,这些物种的种子可以坐着轮船坐着飞机来到我们的身边。因为人类的影响,让整个世界上的物种分布非常混乱,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余节弘: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人对自然进行的任何工作都是一种干预或者破坏。人本身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演化的阶段。在植物演化中有一个术语叫协同演化,是说昆虫和植物会相互扶持,一同去变得让对方更好。现在人类对植物的驯化其实也是这么一个过程,我让植物传播得更广,同时让我得到更多的美味和美食。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的话,我们现在这么做也没有什么错,只是说这个问题是要两方面地去看。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比较合适的?对于物种的观察也好,思考也好,在中国我觉得最典型的就是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阳明心学。他就是要思考事物的道理,但这个理跟我们现在的科学实际上是差得很远的。如果按照以前的理来思考的话,可能这个存在就变成一个很合理的现象。他并不会去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所以传统的博物学和现代科学并不是一回事,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现代科学走得太快了,博物学的存在就是稍微拖一下科学的后腿,是为了让科学得到更多人文的关怀和人文的滋养。
书友:我想提一个问题,现在物种多种多样,我也喜欢种各种各样的草草花花,特别是中草药类。我去年在日本住的时候,种了一份紫苏在花盆里面,后来被喷洒农药的人除掉了。我当时很气愤,还向报社打电话,向市政府反应。报社的记者说:“你种在哪里?”我说:“就种在大楼的下面,不影响路”,他说:“在公众场合,他要弄掉你就没办法”。我想想,很生气,花花草草应该普及,各个地方都种对不对?
余节弘:我大致明白您的意思,就是说,有用的花花草草应该多种多普及。您应该了解一个现实,您知道《本草纲目》对不对?我看您对于植物的疗效也很了解,这本书上有多少种植物您知道吗?有几千种,只有180多种是经常用到的。您考虑过把180多种都种到一个地方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公共绿地是要受规划限制的,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种。我们国家的植物园有专门研究中草药的地方,像您说的紫苏什么的。
书友:回答一下刚才那位阿姨,我是诸暨过来的,我们现在在打造跟杭州的同城效应,杭州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是杭州的自然教育是走在前列的。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去感受过杭州的“绿马甲”行动,就是带领小朋友在小区在植物园认识花花草草,或者是认识自己家花园的植物。这位阿姨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帮忙介绍您加入他们的志愿者队伍。
书友:听了林老师的分享非常惊喜,之前很多植物的名字我都说不出来,构树我从小到大一直见它,但我叫不出它的名字。我想问林老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桂花树见得很多,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桂花树的奥秘吗?再问余老师,您做相关的自然教育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能让我们更好地接触到自然,更快地融入到大自然,接触自然的教育?
余节弘:你这个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的。我听过你的描述以后,觉得你还没找到组织。博物学是这两三年才流行起来的,国内每个城市都已经有很多组织了,只不过需要你留心去观察一下。加入组织后需要人引导你跟你一起去学习,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收获。这时候你又可以重新去拍照,去绘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做分享的人。
林捷:观察一棵桂花树,这需要一年的积累。按照我刚才说的经验,慢慢去观察,从叶子开始,你会发现一些桂花树的奥秘。看出来这位书友是一位植物爱好者,植物爱好者这个季节可以去杭州植物园看石蒜。杭州植物园是全国石蒜做得最好的地方。刚好今天做石蒜研究的专家,杭州植物园的张鹏翀老师到现场来了,最后请张老师跟我们讲一下怎么去植物园看石蒜。
张鹏翀:这个季节天气比较热,本土开花的植物比较少,石蒜作为一个赏花或者说比较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这两年名气也越来越大,我就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下。杭州植物园研究石蒜属大概有40多年了,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现在在杭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石蒜。杭州植物园2016年申报2017年批准的国家第一批也是唯一一个石蒜属国家级资源库。从现在资源保卫来讲,我们单位应该是全世界保存石蒜最多的了。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从6月底一直到9月中下旬去植物园观赏石蒜。它的花期将近两个月,在全世界有20多种,我们国家就有十五六个品种,大部分在我们国家。从颜色来分,石蒜有四大类,红的粉的黄的和白的。从形态讲,它的花被片很宽,很大,花也很大,很整齐,就像刚才讲的辐射对称。它在园林上有一些应用价值。它的叶子也是分两类,一个是春出叶,一个是秋出叶。情况是这样,大家有兴趣可以过来我们植物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