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围绝经期焦虑抑郁中医症证特点及方药规律研究
研究结果:文献研究:(1)一般情况: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108篇,研究设计采用随机方法者占83%,对照研究者占79%,无采用盲法者;治疗疗程短则2周,长者1年,大多数为8~12周;试验总人数最少者20人,最多者236人,试验组人数最少者20人,最多者150人;研究对象89%为围绝经期抑郁症,8%为围绝经期焦虑症,3%为围绝经期焦虑抑郁;试验分组以中药与西药、中西医结合与西药对照为主(各49篇),中药与其他对照5篇,分三组者5篇;对照组干预措施,以单纯抗抑郁药为主(42篇),其次为抗抑郁药联合雌激素(18篇)、雌激素(15篇)及其他(8篇)。(2)证候特点:共总结出25个中医证型,其中肾虚肝郁证(34%)、肝郁脾虚证(7%)、肝气郁结证(7%)、心肾不交证(6%)为常见证候类型。(3)方药规律:共使用中药种类169种,将频数大于10次的单味中药统计排序,排序靠前者有15种;按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应用最多(26%),其次为安神药(9%)、活血药(9%)、清热药(8%)、理气药(8%)、平肝熄风药(7%)、解表药(6%)等;文献整理共得到方剂108首,其中自拟方占71%,成方占29%,其中
频次较高的成方有
逍遥散、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六味地黄汤、二仙汤;基于关联规则,得到支持度及置信度较高的核心药物组合(药对)共49组,功效以补肾疏肝、疏肝健脾、益气养血、行气活血、养心安神为主。
临床研究:(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调查病例30例,年龄集中于51~60岁,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受教育程度以本科或大专为多,职业以工人、教师居多,外向型性格者较多,病程主要集中于1~3年,围绝经期者多于绝经后期者,主诉多为躯体化症状。(2)量表评分情况:焦虑、抑郁及更年期程度以轻中度为主。(3)症状特点:症状频次统计依次为精神抑郁(83%)、纳差(57%)、精神不振(47%)、急躁易怒(43%)、神疲乏力(43%)、头晕(43%)、入睡难(43%)、思虑过度(40%)、兴趣索然(33%)、潮热盗汗(33%);舌象以淡红舌、薄白苔或暗红舌、红舌为多,脉象以沉细、弦数滑脉为多。(4)证候特点:30例围绝经期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虚肝郁证(30%)、心脾两虚证(25%)、肾阴阳两虚证(12%)、肝郁化火证(10%);基于系统聚类的方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归纳出肾虚肝郁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痰瘀互结证四种证型。(5)方药规律:共使用中药种类115种,排序
前10的中药分别为
当归、柴胡、木香、牡丹皮、酸枣仁、茯苓、茯神、党参、栀子、丹参;按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应用最多(26%),其次为安神药(11%)、清热药(10%)、理气药(10%)、解表药(9%)、活血药(8%)与化痰药(7%);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及置信度较高的核心药物组合(药对)共55组,药物功效以补肾、疏肝、健脾、养血、行气、活血、安神为主。研究结论:文献研究:(1)文献中临床试验大多为随机对照试验,尚无采用盲法研究者,且以中药与西药、中西医结合与西药对照为主,西药治疗以单纯抗抑郁药治疗为多,部分采用抗抑郁药与雌激素联合治疗,疗程以8~12周者为多,研究对象以围绝经期抑郁症为主。(2)文献证型以肾虚肝郁证最多,应从脏腑、气血、经络等多角度认知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重视“肾脑相关”理论的应用。
(3)柴胡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当归、白芍、茯苓、熟地黄、酸枣仁、郁金、山茱萸等,重视补益类、理气类及活血类方药的应用。
(4)以补肾疏肝为治疗大法,结合养血活血、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等治疗方法,灵活应用六味地黄汤、滋水清肝饮及柴胡类方。
临床研究:(1)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患病人群以已婚者及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水平较多,年龄多集中在50-60岁,且多数患者以躯体症状就诊,失眠是不可忽视的躯体症状,病情多数为轻中度。(2)肾虚肝郁证为临床最常见证候类型,女性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核心病机可归纳为肾虚肝郁,阴阳失调,重视中西医生殖轴理论在疾病发生及治疗中的应用。
(3)当归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柴胡、木香、丹皮、酸枣仁、茯苓、茯神、党参、栀子、丹参、白芍、生牡蛎、生龙骨、川芎等,与文献研究一致,应重视补益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活血药的应用。
(4)临床上,导师常以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底方随症加减治疗焦虑、抑郁症,对于围绝经期患者再加生地、山茱萸、锁阳、附子等药物,滋养肾阴、温振肾阳,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