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屯堡人血脉传承的上坟祭祖习俗 2019年第31期 (总第386期)
屯堡人血脉崇拜的上坟祭祖习俗
尚国栋
清明时节,桃红柳绿百花开,山青水秀风光美。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樱花等次第开放,格外娇艳;植物吐绿泛青,柳条随风飘荡,山坡披上绿装,田野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
高低错落的梯田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青葱的麦苗如蓝色的海洋,起伏跌宕的花海或麦浪中显露出一块块恰似“绿洲”一样的土丘坟地。坟地里烟雾缭绕,坟头上飘扬着剪成图形的白棉纸带状“坟飘”;有人在修葺坟墓,有人在插香烧纸,有人在挖坑生火做饭炒菜,炊烟飘散,香味弥漫。居住在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明朝遗民”——屯堡人正筹备着即将上演的同姓族人集体“上坟”祭祖大典。
参加上坟的族人到达坟地 吴忠贤 摄
临近中午,许多人(身穿宽袍长衫大袖子镶花边服饰系丝头腰带或梳独辨或包头帕的妇女最显眼)扶老携幼,扛凳提篮,有些还抱着毛色鲜艳的雄鸡,或几十人一列,或上百人一队,蜿蜒穿行在金黄色的油菜花海与碧绿的麦浪间,向着自家祖先坟地挺进。
到达坟地,放下包袱,把抱来的雄鸡交给“做头的”(组织上坟做菜做饭的一组族人,每年轮流值换);找一个地方停歇下来,到祖先坟前去跪磕三个响头后,自由活动,等待吃中午饭。
参加上坟的族人祭祀祖先 吴忠贤 摄
吃完中午饭,一部分人提着鞭炮、坟飘、香、蜡、纸、烛、茶、酒、米饭等祭祀用品,带上用于铲修坟墓上的荆棘荒草与砍木棒插坟飘用的镰刀,分组到埋葬在各处的家族坟墓去“挂山”(挂坟飘纸、烧香、供饭作祭祀,同时铲修坟墓与坟墓周围的荆棘荒草);老年人和幼儿或就地休息,或回家休息;儿童们则在坟地游戏玩耍,“忙趁东风放纸鸢”,拨“茅针”(一种嫩草穗);顾家而又闲不住的则提起箩筐在坟地或坟地周围掐“毛毛花”拿回家去准备做“清明粑”。留下的青壮年帮助“做头的”洗菜切肉,准备下午祭祖的供品和聚会晚餐。
“做头的”将“添丁增口”(生育儿女或娶进媳妇)与“入学中举”(旧时上学堂和考取功名,今指考取大学和公务员)的人家抱来的雄鸡拿到祖先坟前集中宰杀明示(有的还要扯些鸡毛沾上鸡血贴到墓碑上)后,拿回生火做饭的炉灶处拨毛,破肚,取出内脏,放到沸水里烫至半熟;再拿到祖先墓前供奉;最后用来炒成菜肴分食。
下午五点左右,“做头”的把煮熟的猪头、难鸡、素碟、果实等祭祀食品摆放到祖先坟墓前,点亮蜡烛,插上燃烧着的敬香后,参加上坟祭祖的族人陆续汇集到祖坟墓地,按长辈排前晚辈排后顺序(同辈中年长者居中)自觉跪地排列在祖先坟墓前(墓碑前);静听族长或主祭者宣读祭文或念诵咒语,求祖先保佑族人平安顺利、发子发孙、入学中举、升官发财、健康幸福;而后将供奉酒泼洒在坟地上预祝“酒泼地皮旺,发子发孙发富贵”,焚烧“送”给祖先的“钱纸”。众族人在族长或主祭者的引导下,虔诚地向祖先坟墓叩首磕头,燃放鞭炮与烟花。鞭炮的轰鸣声和烟花的灿烂色彩烘托出祭祀活动的隆重。
上坟祭祖供品 吴忠贤 摄
族人们沉浸在纪念祖先、充满亲情的认祖归宗和慎终追远的氛围里,平日里结下的兄弟隔阂、妯娌误会、邻里纠纷、家族矛盾等统统化解,冰释前嫌,“平日不解结恩怨,上坟祭祖一家亲”。
祭祀完毕,再听主事者报告上一年度家族中发生了哪些大事,如哪些人家添丁增人了、哪些人加官进爵了、哪些人发财致富了;再说说本年度想做或准备做的事,希望族人支持,鼓励族人努力奋斗,多为祖宗争气增光;又听听当年“做头的”公布账目(财务收支),听听众族人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最后,或按家庭,或按血缘脉络,或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席地围坐,一边论家谱谈家事,一边等待家族集体晚宴。等到菜饭上来,众人便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大杯喝酒,尽情舒展,直至尽兴,方才陆续回家。
参加上坟的族人等待上坟聚餐 吴忠贤 摄
清明“上坟”是屯堡人60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的血脉崇拜祭祀习俗,所有同姓族人必须参加清明节共同祭祀入黔始祖“上大坟”(也称“上大众坟”)活动。上过大坟后,再依据始祖传承后裔的血缘脉络,按血脉嫡系分支“上十字坟”,按血脉亲疏远近“上小坟”(也称“上小众坟”),然后再给自家已故的高曾祖显考“上自家坟”。
清明节当天,不论气候是风和日丽亦或刮风下雨,不管哪家有什么事,每户人家至少去一人参加“上大坟”,不能参加的要按不能参加上坟的人数出“香火钱”用作购买香蜡纸烛、鞭炮烟花等祭祀用品去供奉先祖。屯堡人都有“先集体,后个人”的少数服从多数顾全大局的集体意识;“上大坟”后,才会择日依次“上十字坟”“上小坟”和“上自家坟”。上坟程序基本相同,只是规模有别,参加上坟的人渐次减少罢了。
屯堡人清明“上坟”祭祖习俗传承了忠孝文化和敬业精神,既促进了家庭和睦与族人团结,还传承了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2019年3月25日于安顺驼宝山下
· 作者简介
尚国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顺市西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