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八针,温通经络显奇效
温通经络方
穴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手法:依次从上往下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肢末端,以温经活络,通调气血。
主治:瘫痪,痿躄(bì ),半身不遂等。
歌诀:温通经络杨陵泉,肩髃曲池合谷连
外关环跳三里穴,悬钟瘫痪即可安
- 肩髃:
【位置】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轻伸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会出现两个个凹陷,前方凹陷就是肩髃。
【功效】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主治】肩髃最常规的用法就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的疼痛、活动受限,也就是肩周炎;另外它是手阳明和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它能调动经脉气血,充盈阳跷脉,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尤其是能改善下肢的行走功能,偏瘫病人选取这个穴位作用就在于此。其次肩髃还可以治疗瘾疹。
【考证】《铜人》:唐库狄钦,若患风痹,手臂不得伸引,诸医莫能愈,甄权针肩髃二穴,令将弓箭向垛射之如故。
- 曲池
【位置】位于肘横纹的桡侧,肱桡肌的外侧凹陷中。
【取穴方法】首先确定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的手阳明经的缝隙,然后从手三里沿着缝隙往上循摸到肘关节,在肘横纹处,也就是肱桡肌的外侧缘,可以摸到一个较大的凹陷即是曲池穴。
【功效】清热祛风,降逆,调和营血。
【主治】曲池可以治疗手阳明的经筋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网球肘,《内经》用火针或是温针灸治疗。此外,曲池还可以治疗外风,所谓周身之风,治疗周身肌肤的风邪,功用主要是宣透解表,还可以治疗血中之热,或者说血中之风热,就是说曲池可以治疗类似荨麻疹一类变态反应性的皮肤病。临床经常加上风池、血海、三阴交配合使用,治疗病人的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就是中医讲的类似风疹这一类疾病,都可以用曲池穴,配合活血养血有关的穴位。
【考证】《太平圣惠方》:偏风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开,肘臂偏细。
《针灸资生经》:伤寒余疾,皮肤干燥。
- 外关
【位置】在尺桡骨之间,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左右。
【取穴方法】循摸时,患者前臂的体位非常重要,不要旋前或旋后,避免尺桡骨重叠。先从阳池循摸到腕关节,从腕关节往上可触及伸肌支持带,越过后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往上会感触到一个较大的凹陷。此凹陷位于尺桡骨之间,在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间就是外关的缝隙。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开窍,活络止痛
【主治】牙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出血。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颤,五指痛,不能握物。热盛出现的眩晕。腹痛,胸胁痛。
【考证】《标幽赋》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腰腿在表之病。
- 合谷
【位置】在拇指、食指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取穴方法】伸展拇指、食指,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远端1/2处往其近端循摸,摸到一个凹陷。合谷缝隙位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针感】徐缓针感可传到食指。
【功效】温阳益气。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主治】合谷的用法较多,能够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广泛,但都离不开补气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兼有较强的温阳、行气的作用。所以合谷对外感病、经络脉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作用尤为显著。
【考证】《铜人》:合谷治目视不明,头痛,齿龈痛,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类经图翼》:偏正头痛,面肿,目翳,小儿乳娥。
- 环跳
【位置】侧卧屈髋,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骶管裂孔的连线上,当外1/3和中1/3的焦点处。
【取穴方法】取法一:侧卧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骶管裂孔的连线上,当外1/3和中1/3的焦点处。
取法二:俯卧位,骶管裂孔和大转子连线1/2处,臀部肌肉深层的肌肉缝隙处。循摸股骨大转子最高点、骶管裂孔及坐骨,该穴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骶管裂孔的连线上,坐骨上缘。
【刺灸法】直刺,2~3寸。可灸。
【功效】温阳通络,祛寒湿,祛风湿,利腰腿。
【主治】半身不遂,痿病,腰胯痛,风疹遍身,寻麻疹,冷风湿痹不仁,痛经,月经不调,白带,阴道炎,前列腺疾病,痔疮,风湿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
【考证】《百症赋》: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席弘赋》: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烤。
- 阳陵泉
【位置】在腓骨头前下缘的凹陷中,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取穴方法】在腓骨前下缘可以触及一个较大的缝隙,于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就是阳陵泉。
【功效】疏泻少阳
【主治】下肢痉挛,下肢痿软无力。吞酸,胃痛酸水多,胃溃疡。胁肋胀满。便秘
。
【考证】《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 足三里
【位置】胫骨粗隆下端,在胫骨前肌的外侧缘,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中
【取穴方法】传统的足三里坐位时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下肢伸直时在外膝眼下两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这样的取穴固然方便,但是不够精确。我们准确的取法是沿着胫骨脊从下往上推,到胫骨粗隆下端挡手的地方,从此处滑过胫骨前肌至其外侧缘的第一个凹陷处,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即是足三里穴。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调和气血。
【主治】腹泻,便秘,胃胀,胃中寒,食欲差,心腹胀满,心痛,腰痛不得俯仰,目不明。妇科疾病,如乳腺胀痛。口僻,喉痹不能言,身烦狂言,狂歌狂笑。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肠炎,急性胰腺炎,小儿消化不良,虚弱,贫血,或过敏性疾病等。
【考证】《外台秘要》曰: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睛,所以三里下气也。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
- 悬钟
【位置】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
【取穴方法】从外踝尖,沿着腓骨“嵴”循摸时,指下首先感觉以骨为主,慢慢往上推会感觉在走一个骨性路径,一直循摸到肌肉渐丰之处。在骨和肉交会、渐变之处就是悬钟。
【功效】舒筋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胃中热,腰痛,落枕,痔疮,足不收,中风手足不遂。急性看阑尾炎,小儿遇到症,视神经萎缩。
【考证】《玉龙歌》曰:寒湿脚气不可煞,先针三里及阴交,后将绝骨穴兼刺,肿痛顿时立见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