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书法家吗,怎么不见你在朋友圈发字?

 我为什么不在朋友圈发字 

有朋友加了我的微信,常问:“你不是被称为'书法家’吗,怎么不见你在朋友圈发字?”

我一般笑而不答,问的人多了,只好老实交待缘由。

一是字不够好。在朋友圈发字,目的很明确,我想装一下。可目前这点水平,写的字远远达不到心中想要的程度,这字发到朋友圈心里没底,装起来不够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索性不发。

二是怕写错字。我虽然爱写字,但随意性很大,不讲究。作品中常常会有错字、落字。我虽非名人,但天天吃瓜也知爱惜羽毛,怕写错字失了颜面。

冯华 楷书小品

三是还在摸索。进入辛丑,我迷上董其昌。董氏之书巧中藏拙、弱中寓强的风格,征服了我,摸索阶段的东西,拿不出手。

董氏书风在书法史上曾产生巨大影响。按照我的观察,400年来学董而能得其精髓的,八大山人算是唯一的一个,而清代其他学董的人,最后大都走向了董氏反面,把董字固化为一种程式化的模板,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反复强调“不作正局”的董氏书风,居然被学成了僵化的、类印刷的馆阁体,不能不说这是历史的讽刺。

冯华 行书《乐山诗选》条幅

董氏生前,曾极力反对这种追求片面形似、食古不化的学法,《画禅室随笔》说:“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写得越像、离得越远,呜呼!

如果董氏说的是对的,那么,在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中,如何避免把字字相似当做高级和终极目标?如何避免食古不化的僵化倾向?如何才能学到真正的精髓和精华?这是每一个学书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冯华 楷书《明史袁崇焕传节选》条幅

我虽驽钝,因为读了董其昌的书,受董氏蛊惑,居然也经常思考这样的重大问题,并且时时在笔墨中摸索。陈忠康说:“董其昌是书法史里最大的果实。”我翻译一下,董其昌是帖学最后的大瓜。帖学这个大瓜,我很想摸一摸。

所以,我目前的生活状态:不在吃瓜,就在摸瓜。

文■冯华 来源:书法报 有删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