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亚亚(128):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世界
“The world iswonderful, you think it’s boring just because you didn’t see it all.”
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有些人眼中的世界无聊得不能再无聊,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往复,以致让人感到毫无生气和动力。但这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在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在为生存而挣扎。如果没有看到,不曾知道,有些人也就会不可避免地无病呻吟、自怜自怨了。
电影《何以为家(Capernaum)》描述了黎巴嫩一个贫苦男孩的故事。主人公扎因有很多妹妹,有一天他的大妹妹萨哈11岁了,被他们的父母强行卖给了杂货店老板。从此,萨哈成为了杂货店老板的妻子。扎因一气之下离开了父母,在一个游乐场中结识了一对母子,那位母亲收留了扎因。再后来,扎因的生活又经历了许多波折,直到有一天他听说萨哈因为难产死了,他终于怒不可遏地捅伤了那个杂货店老板。收监入狱后,扎因提出要起诉自己的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很多人会把这个悲剧归结到扎因的父母身上,可正如他们所说,儿子蹲监狱,女儿死了,他们会高兴吗?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死去、失去自由,他们不会感到悲哀吗?毕竟,这一儿一女都是亲生的啊!
可他们的确有错。正如扎因所说,他们的错误就是生下了他。他们没有尽到生养教育的责任。
责任是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拿古代的皇帝们说事,他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也有推不开的国家重任。国家兴,他们可以千古流芳,国家亡,他们可就要遗臭万年。生在帝王家,没得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当个好皇帝。否则,就会像一个不想当皇帝的皇帝一样徒留下这样的悲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相比于那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扎因的父母远没尽到自己的责任。当不当皇帝无从选择,而是否生孩子,却是扎因父母可以自己决定的。难道他们只想到了做父母的权力吗?殊不知,权力和责任总是对等的。你想拥有做父母的权力就要有抚养子女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要生?
感谢这部电影,给我一个看世界的机会。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可以吃着零食听着歌。我无法想像有一些和我一样大的孩子,甚至还有比我小很多的孩子,每天要背着一堆货,走过一条条泥泞的街道,只为那么几块钱而乞求受苦。当世界给予他们不公,他们无从选择,只得承受苦痛,但却没有放弃生命的尊严,努力不让那微弱的良知熄灭,回报以世界拥抱。
从电影返回现实,仿佛这是两个世界。对于今天的生活,我们可能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地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很委屈,可是看到还有很多小小的身影正用瘦弱的臂膀扛起风雨交加的家,我们的那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什么事都要想开点,比你不幸但比你坚强的人多了去了!
另外,我希望我可以早点找到一些渠道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可以伸出援手,去拉一把那些如同扎因一样挣扎在生存与发展边缘的孩子们。(作于2019年5月)
小作者简介:亚亚,爱美食,爱思考,有梦想的快乐女生。
亚亚爸爸的话:早在几位大伽发表近于推广的溢美之辞之前,我已经看过了《伽佰农》(那时还没有《何以为家》的译名)。坦率地讲,就影片创作拍摄本身而言,并没觉得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出众,但在主题上必须承认颇具冲击力和思考性。影片从始至终都是在对黎巴嫩现实困境的控诉,触目惊心的同时也让人倍感压抑。贫穷、罪恶、愚昧、堕落,将影片中的很多人死死捆缚,似乎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挣脱。如何打开这个死结?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难道除了谴责就真的看不到希望了吗?在看这部影片时,我不由地想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为了走出晚清的末落与屈辱,我们这个民族用了多少年时间?如果仅从戊戌变法算起,到新中国成立,用了半个世纪。付出了多少人的智慧、勇气和鲜血?不计其数。这样看来,影片中的那个世界不是没有出路,只是要有人去付出,去牺牲,才能换来,而换来的美好很有可能是那些付出和牺牲的人感受不到的。看《何以为家》,不应该只是震惊于现实的残酷、感动于表演的真实,也应该看到这些残酷与真实背后那道希望的光亮,更应该感激我们生逢一个幸福的时代,感恩历史上为改变民族命运而奋斗牺牲的仁人志士,于此才能真正清楚我们的人生方向和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