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默默(34):《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上一周,我和爸爸去前门大栅栏的一个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名字叫《我和我的家乡》。我们去的那一个电影院据说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
我们迟到了十分钟,但是耽误的主要是片头。这部影片是由几个相互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所以对理解影响不大。
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神笔马亮》。在这个单元中,一位叫“马亮”的画家考上了俄罗斯的列宾美术学院,而他的想法却是去农村扶贫。这件事遭到了他的媳妇——散打教练秋霞的反对。迫于她的“淫威”,他只能“服从”。但是,他实际却没有去列宾……
这个单元主要的情节都来源于“对比”。他放弃了列宾,而选择了去扶贫。美术生眼里的列宾,应该类似于工科生眼里的麻省理工吧。他在村子里的宿舍被画成了俄罗斯风格,和周围“格格不入”。每当他媳妇要求视频通话时,村民会自发的化妆成俄罗斯人,在实在瞒不住的时候集体成为“木头人”,假装是出了网络延迟。他媳妇不得不关掉视频通话。他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画在列宾的画布上,而是画在了村子里的耕地上、墙上……正是因为这个单元充满了对比,所以我才对这个单元印象最深。
虽然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将近三个月了,但热度还是“经久不衰”。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演员阵容强大。这部影片中有很多“谐星”,比如葛优、邓超、沈腾、王宝强、雷佳音等等。有他们在,就不愁没有笑点。比如说张北京和他的表舅演的那一出“双簧”;黄大宝那“风驰电掣”;马亮和秋霞的“网络延迟”以及“姜大钟”“憋”出来的大头。这些情节无疑是这部影片的“加分项”。
第二,电影讲的是发生一群平凡人身上的平凡事,但是合在一起又让人感受到了来自心底的震撼和感动。
第三,电影从头到尾的这五个故事都讲述了关于“脱贫攻坚”的故事。《北京好人》讲了“农村医保”;《天上掉下个UFO》讲了靠天眼致富;《最后一课》讲了一个小山村脱贫的前后变化;《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更是直接点出了“扶贫”这一主题。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推荐大家在它下线前看一看。
默默爸爸的话:少年前段时间从网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就一直惦记要去看。周日早晨,假借搜索新闻浏览手机又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然后搜索哪个影院在上映,之后是订票、赶往影院。少年看的很认真,很多情节也是乐得前仰后合,很多情节很投入。少年未必能真正理解电影要表达什么,能感受到快乐,感受到一种感动,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