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江苏54 】三月飞扬:【炒糖圆】(散文)
炒糖圆
文/三月飞扬
还记得去年过年的相约吗?瑞香花开,再度重逢。
瑞香花又如期绽放。碧绿的冠上顶着一簇一簇的白花,好似戴着发簪的仙子,身上散发出的香味充盈了整个客厅。年味儿也在期盼与姐姐们的再度相聚中越来越浓。
进入了腊月,就得忙准备过年相聚的食材。家乡的特色菜“姜堰小炒”的主材咸肉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动手腌制的最放心。方法很简单,去菜场买了鲜肉,五花肉最好,有肥带瘦。买回来用盐涂抹,摆放在小缸里腌制一段时间,然后拿出来晾干即可。其他的咸鸡腿,咸鸭蛋等,也如法炮制准备一些,留作做冷菜。
这时候也忘不了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喜欢吃的食材,比如基尾虾,提早买回来,30元一斤。将鲜活的虾用水养在一次性塑料盒子里,用保鲜膜封好口,放在冰柜里,吃时拿出来解冻,新鲜感一点也没变。到年底虾的价钱跳到90多元一斤,这比去超市买的冻虾,既经济,又放心。
正月初三,整个家变得热闹起来,姐姐们全家来拜年。大大小小相聚在一起,各有各的分工。女人们负责拣菜洗菜,男人们负责炒菜上菜,大孩子们负责带好小孩。分不清哪里是菜香味,哪里是花香味,年味儿也有香味儿了。
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坐,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我们都像老小孩唠嗑儿,给孩子们讲述陈年趣事,惹得孩子们笑声不停。大人们有大人们的故事,孩子们也应有孩子们的记忆。大人们把年味儿过得越浓,孩子们的年味儿也会记得越深吧。
不知道是谁突然提起,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们炒的糖圆吗?糖圆在锅里会跳呢,那砰砰的声音就像放小鞭炮的声音。
是的呀,过年记忆最深的最盼的就是母亲炒糖圆了。那时生活条件不好,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糖圆。心灵手巧的母亲早就用热水调好月粉(糯米粉),反复的搓揉,做成长条,然后摘成长度基本相同的小块,三搓两搓,很快就做成个头均衡似鹌鹑蛋大小的实心圆子。圆子通常做好先放在竹筛里晾一会儿,等圆子的外表变得干一点,防止炒的时候粘在一起。看着圆嘟嘟的圆子非常惹人喜爱,淘气的我乘大人们不注意,就捧起竹筛,左右晃动,圆子似玻璃球在里面滚来滚去。也许因为过年的缘故吧,母亲这时是绝不会动手打我的。
那时炒糖圆用的是土灶,母亲先用点油刷锅(油当时上计划,每人一个月只有二两)烧温,然后倒进圆子反复地翻炒。土灶烧的是稻草,灶膛里的火绝对是不能大的,心急的我乘姐姐不注意,团了一把草扔进灶膛。只听得铁锅里的圆子似乎如我一般兴奋起来,砰砰声一个接着一个,跟外面的小鞭炮声一样欢快的响起来,有的居然跳出锅子。这时母亲忙不迭地用木锅盖盖过来,圆子依旧在里面响个不停。母亲忍不住嗔怪,小呆怂,像这样都烧焦了,想不想吃了!我赶紧地让到一边去,远远地看着,怕圆子会蹦到我的头上来。等声音小了,母亲拿去锅盖,把用红糖调成的水倒进锅里继续翻炒。
那诱人的香甜味儿,在那土灶间弥散着。外黄里糯的糖圆,让人看着就流口水。母亲刚端上来,我们就拿筷子抢着夹,也不怕会烫到嘴。甜软的糖圆在嘴里左右翻滚,有时烫的跳起来。母亲就站在旁边笑。
去年过年疫情间,我也炒过啊。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上灯,是要吃圆子的,我动手做了一些圆子。晚上突然想起母亲给我们炒过的糖圆,我决定也尝试给女儿炒糖圆。我打开煤气灶,倒进一点油,烧温,倒进糖圆,不停地翻炒。脑海中母亲那翻滚的木铲,那会跳的糖圆,那样的刻骨铭心,只要一被触动,它就会跳出来。砰砰声又响起来,糖圆在锅中跳着欢快的舞蹈。女儿说,糖圆真的会跳啊,糖圆真好吃,奶奶的手真巧啊,虽然她没见过奶奶的面。
孩子们听到糖圆会跳,变得异常兴奋起来,嚷嚷着要吃炒糖圆。似乎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们,我们大人们赶紧收拾好桌子,高兴地带着孩子做圆子。我们调好月粉,孩子们争着抢着做圆子,比赛比谁搓的圆,比谁做的多。会做的手非常干净,不会做的手粘满了糯米粉,更有调皮的将糯米粉涂在别人的脸上,身上,头发上。做圆子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事,房间充满了欢快的笑声。
做圆子,炒糖圆,这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多年以后过年你是不是还会记得会跳的糖圆呢,是不是也会带着孩子做圆子,炒糖圆呢?
以后每年过年相聚我们还要炒糖圆。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三月飞扬,原名夏忠。对文学情有独钟,闲暇之余,喜欢读读写写,喜欢散步运动,喜欢走进自然,感悟生活的情趣。
往期链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