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张舍村的古井上了语文课本
因为平时喜欢捣鼓文字,所以对作家,尤其是家乡一带的名作家都有所耳闻。
十多年前,我刚刚有了电脑,我就在电脑上读了《孙犁传》,后来又无意中百度到了乔秀清老师的博客。 看了他不少文字,知道他是军旅作家,大校军衔,而且是安平县张舍村人,离着我的老家饶阳也不远,当时心里就想安平真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特别是得知他的文章古井上了小学语文课本。我也认真的百度出来细细阅读。
至今像一些诸如 “我的故乡村东头,有一口古井,究竟修于何年,已无从查考了。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没一丝咸味儿。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淳美的乳汁,养育着平原上的儿女。”我还能背诵。
因为他的文章看着亲切,所以就经常在博客里看他的文章,后来到安平后,我在安平文学,衡水日报,安平广播电台,陆陆续续的读了听了他一些文字,后来也知道他有时候在北京,有时候在安平住一些日子,但是他的知名,我的无名,他的高大,我的卑怯,总是无缘与他相见。
但是,在电视台的时候,去张舍村拍摄宣传片,因为这个村出了大作家,就显得神秘了一些,多次打听他的情况,后来在安平一家农业公司上班,又恰巧他们村一个叫乔树涛的医生种了这个公司的大蒜,得以了解乔老师的一些事情,真的很崇拜他。但我从没敢奢望能见上乔老师一面。
感谢安平文联的王彦博主席,当得知乔秀清老师在安平二中多功能厅举办他的新书《洗脸盆里的荷花》发布会的消息,虽然这些年我很少参加这个那个的会,但是能想到能见到心目中的大作家一次,无论如何挤出时间也要去一次,况且离着我住的地方不远。
我去的比较早,二中学校多功能厅人还不多,但我能感知到坐在讲台上的穿着浅红上衣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乔老师,因为我的卑怯,我没有上去打招呼,便找了大厅靠后的位置坐下来,后来文友玺娜带着女儿也来了,她更是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我们便坐下来小声说了一会话。
一会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来,把大厅里所有的空都填满了。
县领导讲话之后,乔老师开始了做文学分享了!从他铿将有力的谈话中,可以得出他是一个和他写的文章一样真性情的人,说真话,大实话,没有一句冠冕弹簧和虚头巴脑的假话,也从而得知了他的古井选入课本的一些情况。
原来他的古井上语文课本他并不知道,而且这篇文章第一次投稿是投给了唐山市的一个文学刊物,人家没有看上,连退稿信也没有,他第二次投给了人民日报,结果和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文章发表在一个版面,他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而且据后来有人告诉他编辑是从两麻袋的来稿中选出了他这一篇文章,真是沙里澄金。
这篇文章后来选入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是出版社并没有通知他,而且改动了几个字,我没有想到一个堂堂的国家教育部门竟然违反著作权法,后来乔老师找了一个关系不错的律师,律师找到出版社的人,和他们讲明了法律和诉求,当然后来没有形成官司,出版社的人前来乔老师家道歉,并送来四万块钱作为补偿。
乔老师还谈到,小时候有一次他去古井里打水,一不小心把父亲费了很大劲买了送给他的一支英雄牌钢笔掉进了井里,他很伤心,吃不下饭,父亲便找了一个长梯子,叫了两个胆大的村民下井去捞,结果摸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乔老师说后来他写了古井的续篇,说散文可以适当虚构,他说结果摸到了一支盒子枪,围绕这支盒子枪,发生了抗日时期的英雄故事。
我不知道,这口古井的文章后面还有这么多故事。也甚为乔老师敢于维权,善于维权而钦佩。
其实,别看只是几百字的小散文,写好写出特点特色是不容易的,乔老师记忆好,能一字不漏的把古井这篇文章背下来,而且声情并茂,激动处甚至流出泪来。
这个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去张舍看一看这口井,但是又想一定早已经填埋了,其实呢,这样的古井以前在村里多得很,我们村也有,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写出这样文采飞扬的文字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