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让)叙永旧事(三)神智体诗碑演绎的爱情故事
叙永旧事(三)神智体诗碑演绎的
爱情故事文/周安让
观音殿
在叙永县城小南海岸边的小山上,有座古庙名叫观音殿。记得我在叙永二高小念书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课易老师带领我们几个她最喜欢的学生,去观音殿游玩。易老师兴致勃勃地将庙门左侧围墙上嵌的一块石碑指给我们看,要我们猜一猜,碑上那几个倒像字不像字的东西是什么。
我聚精会神仔细看那碑上刻的东西。竖起的第1行,头个字是倾斜着的太阳的“阳”字,第2字我认不得,问老师,她说是个篆字体的“寺”字,第3个一点不像字,只觉得它像时候的“候”字可又没有人旁。再看第2行,头个字是个颠倒的“首”字,第2字是个两条腿好长好长的“天”字,第3字是“云”的繁体字。第3行,头个字是把本来左边是竖心、右边是意的“忆”字,弄成了左边是意、右边是竖心,左右刚好相反,第2个不成字,看起来好像是“山”字的半边,第3字是个“肠”字,可在“月”旁的那个“易”,是上下不相连,中间断开的。第4行,繁体“飞”字,可又缺了最当中那一竖,第2字是“梦”字,但下段的夕字少了一个点,第3字是个群字,可在“君”和“羊”之间是一段空白,像互不相干的两个字。我一点也不明白碑上那些东西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对老师的提问简直无法回答。看了看同去的同学,她们好像和我差不多,也是什么名堂都没看出来。于是,易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如下的故事:
像秋天枫叶等落地,你是我最美的风景.
民国初年,在叙永县的驻军中,有一刘姓年轻军官。刘军官是个风姿秀逸的帅男子,读书时期成绩优良,喜好诗文,理想是以后跻身于著名作家行列。当他大学毕业时,他那曾是“五四运动”先驱者之一的父亲,却动员他参军,好为建国兴邦出力。遵从父命从军后,随军驻防叙永,成天都比较忙累,但只要有点儿空闲,不是上书店,就是进图书馆,有时也到一些有名的庙宇游览一番。有一次,他和两名新入伍不久的自己连队的当地士兵,一同去位于小南海边的观音殿、小玉皇观、斗姆阁3座庙宇游玩。当他们在观音殿那金碧辉煌的大殿浏览时,正有一位手提油壶的尼姑在为观音菩萨那座神龛上的神灯加油,加完油,又恭恭敬敬向菩萨跪拜。拜毕,尼姑站起身来,年轻军官不经意朝她盯了一眼,竟感到自己的眼睛似乎被粘住,再也转不开!他从头到脚仔细打量那尼姑,觉得她姿色秀美非同凡响,举止轻盈秀雅可爱,俨如仙女下凡,实在是令人一见钟情啊!年轻军官为了接近那位尼姑,从衣袋里掏出10个银元,走去尼姑面前,口称是请她帮办拜求观音菩萨保佑的敬香费。这本是尼姑的份内事之一,她接钱后随手将多数银元投进神龛前的木箱中,然后三脚两步奔向庙门侧室,买来了香腊,一一点燃插上神龛,接着,在年轻军官跪拜之时,边敲馨边祷告,以助求神者表达心愿。事后,年轻军官向尼姑致谢,二人交谈虽然短暂,但相互之间颇有好感,不仅是军官对尼姑倾心爱慕,尼姑也暗对军官有了倾慕之情。
从那以后,年轻军官在军务活动余闲之时,都要独个儿去朝拜小南海观音殿。他表面上是进庙烧香敬神,实际上是趁他与那尼姑公开接近的短暂机会,悄悄约定双方幽会的时间和地点。两人在小南海岸浅山上的多个茂林修竹之处都幽会过,最后一次是在西岸山半山上的丛林中,共同立下了相结良缘、白头偕老的盟誓,并约定在1年后的秋天相见。之后,年轻军官毅然辞职返家,向父母禀明此事,要求为尼姑赎身,以结良缘,可是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儿子焦急愁苦于心,致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却又坚决不肯就医。后来,得幸于母亲重托至亲好友,千方百计做通了父亲的工作,年轻军官心情好转,这才同意住院治病。心情好,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年轻军官入院不到2月便康复出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残阳映照小楼空
在两人约定的1年后那个秋天,年轻军官带着巨款如约来到叙永县。可当他赶到观音殿寻访他一心恋着的尼姑,要为尼姑赎身时,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残阳映照小楼空”。年轻军官痛苦至极,仰天长叹,欲哭无泪,深感埋于心中的那一粒爱情种子,仿佛被恶魔封杀。无奈之余,胸中涌起了前面那首诉说衷情的诗,一心要将诗刻在观音殿山门那显眼的砖墙上。可是,庙里那股破坏了自己良缘的势力又岂能相容?这么一想,便觉得实现这个心愿很难。但又并不放弃写诗公开表达的愿望。思来想去,终于找到一条能如愿的通路,那就是运用苏东坡所创的神智体,将七言诗每句只写3个字,而能让人领悟得出它的7个字来。于是,年轻军官写出了前面说的那首神智诗:“斜阳古寺无人候,仰首长天吊白云。回忆半山肠欲断,空飞残梦不成群。”
诗写好后,他按神智体写出了每行3字的底稿,雇人在一块精心制作的石碑上依样镌刻出来。然后,将石碑镶嵌在观音殿山门左侧的砖墙上。
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令人十分感动。观音殿山门左侧砖墙上那块神智体诗碑,很可能成为人们乐于观赏、广为流传的文物古籍呢!只可惜,物换星移,如今的小南海那一带,已被楼群覆盖,原来的庙宇、森林,全都没了踪影,那神智体诗碑,当然也消失了。
END
主编 | 余显中
责编 | 万中华
编辑 | 陈言熔 李 爽
了解永宁历史
品味永宁文化
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