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建市60周年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之七【银奖】《追寻》

追寻

作者:王华

地址:平顶山市天宏焦化公司家属院

六十岁刚出头的我,大半生不曾停歇,只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一路追寻着梦想。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很高大,走路很快,常常不在家。回家的时候,能从背着的布兜里掏出一个白面蒸馍或一把焦花生,分给我们姊妹几个,随后接过母亲递上的大碗茶一口气喝完。听大姐说,父亲在平顶山工作,是赶驴车的。后来,有一天父亲回来时,左手是包着的,连同胳膊一起用绷带兜着,这次没捎白面馍和焦花生,而是拉着一辆半旧的架子车,车上除了一卷铺盖,还有一个用木板钉成的长方形箱子,箱子里有钳子、扳手、胶水、和补皮(修架子车用的工具),还有一个“U”型砖卡(装卸砖用的工具)。听母亲说:“父亲碰着手了,干不成搬运工了”。再后来,父亲一直在家干农活,凭着读过几天私塾写的一手好字,算盘打的也好。当过生产队会计,干过烟叶和水稻技术员。到公社开模范会,曾领过毛巾、汗衫、搪瓷茶缸之类的奖品。父亲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着我。

虽然父亲不在平顶山搬运站工作了,但言语中常常描述当年搬运站工人们热火朝天工作的场面和对平顶山发展的憧憬。常常鼓励我们要好好上学,有机会去平顶山上班。1975年春天,父亲到平顶山五矿拉煤,回到家又提起说道:看见那里的小妮们骑着自行车去上下班可好看了。一句实在的话我听懂了父亲的心愿。那年,我高中毕业后,阴差阳错我留在家乡当了民办教师。天公做媒,23岁那年与现役军官结婚,也就是现在的老伴。1988年,丈夫的家书和所在部队的一封公函,迫使我带着一双儿女随军去了福建连城上班。六年后,丈夫从部队转业,面临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我们放弃在沿海就业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平顶山,来到更名后今天的天宏焦化公司报道。

报道后才知道单位正处于发展时期,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职工住房也面临大难题。开弓没有回头剑,意无反顾去上班。因为上四班三运转和两个孩子上学方便,我们就在厂区附近的民宅租住下来。房东还算照顾,免去了水电费,但为了节省,房间只许用吊顶地30w灯泡,孩子晚上写作业只能用蜡烛增光,吃水要到邻居家提压井水。在两间不足15平米的小配房里睡觉、学习、吃饭、活动有诸多不便。一路泥泞,一路粉尘去干洗煤皮带工,月工资200多元和部队工作条件相比,不免心存落差。但想起当年父亲在搬运站用过的那辆架子车,车后面绑着的工具箱,箱子里的钳子、扳手、胶水、和补皮还有那个手柄处磨的“U”型砖卡,顿时心潮彭拜,眼前一亮----父亲的嘱托不能忘,现状靠我们努力改变。

后来的日子,我们扑下身子,踏实工作,从来不因为个人或家庭问题影响上班。丈夫为了使部队工作和企业管理有机融合,十几年没休过假。我也结合本岗位实际边干边学,熟练掌握了煤炭质检技术。由于爱岗敬业,我们连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6年,在条件允许时,我们向单位申请了住房,不久就告别租屋,喜迁新居。新居是四楼三居室。卧室客厅布局合理,宽敞明亮。虽然家具简单,但有了孩子们的专用书桌和专用餐厅。我心爱的缝纫机从部队带回来时因为没地方摆放一直没打开包装箱,搬进新居后丈夫第一时间把它安放在书房靠窗位置,我喜不自禁。那一年春节把父母从叶县老家接来,特意带他们乘坐20路公交车,从单位西大门矿工路出发一路向西,左拐上中心路在前行去火车站方向。老父亲一路开心的合不拢嘴,透过车窗,不停张望,找不到他当年在搬运站赶驴车经过的老地方。只是说:这里大变样了!那时候我们从牛马庄到五条路申楼,一天来回好几趟拉的大都是建筑材料,当时就想着平顶山非大变样不可,果真没错,现在的楼真高,路真宽.....

如今我们家有两套住房,家电齐全,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要有尽有。我们老两口身体健康,稳拿退休金,一双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已成家立业,外孙家孙活泼可爱,当年父亲希望我能到平顶山上班,我一路追寻,不敢怠慢,终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圆了全家落户平顶山的梦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