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建市60周年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之九【铜奖】《那些年,那些事》
那些年,那些事
作者:陈艳娜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为民街
小时候,我们管去叶县叫“进城”,管去平顶山叫“上山”。没有人深究过来历,似乎祖辈人都是这样叫。
第一次来平顶山,是1997年上中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停靠在程平路口的2路公交车,那是我第一次坐公交车,像小火车一样有三个车厢,每个门口都有一个穿着制服,脖子上挎着黑包的售票员,上车要先买票。这一切,对于初来乍到的农村娃来说,是那样新奇和陌生。
中专不像高中那样紧张,有很多课余时间。那时我们女生宿舍几乎每人都有一台微型收音机。晚上宿舍熄灯后就戴着耳机在被窝里听,当时最火的交友栏目是我们必听的节目。写信是我们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方式,“笔友”是那时最时髦的一个词,每个人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笔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信和写信,如今还保存着那个年代的许多信件。
我们的学校位于东工人镇,在那里上学的三年,很少去市里。农村孩子一时间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偶尔去一趟市里,生怕迷路回不了学校。那时对市里的印象仅限于人民商场,平顶山商场,华宝商场,还有就是中兴路那两排高大的白杨树。
多年以后,再次回到平顶山,已物是人非。2路公交车依然穿行在市区,但三个车厢及售票员已经成为过去式。中兴路还是那条中兴路,路面更加宽阔,平整。
如今,已在平顶山生活十多年,虽然称不上见证60年的发展,但也看到了平顶山日新月异的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买房的事儿。
2005年,第一次把买房子提上日程,可面对每平方2000多的价格,有种想回农村盖房子的冲动。2007年,无耐之下在出租屋里草草结了婚,至今遗憾。2009年,眼看着孩子就要出生,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都买了房子。就下决心东拼西凑借了近20万,买了一套90多平方的二手房。住着也算安逸,前不久,去参加一个楼盘搞活动,看到一套一百多平方的房子要一百多万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一个靠自己打拼的农村娃,永远也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城市在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写信已终结在我们的那个时代,BB机,大哥大,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如今,手机已不再仅限于接打电话,买衣服不再仅限于逛街,吃饭也不再仅限于去饭店。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网购、外卖……
曾几何时,想逃离这个城市,如今却已经深深爱上了它。我依然是那个农村娃,以前每当夜幕降临,看着无数个亮灯的窗口问自己:“何时才能有一扇属于自己窗口?”这早已实现,并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幸福的家,这个城市对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不再恐惧,不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