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26)
本篇要目:
***********************************
951.月塔
宋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
952.聚沙塔
宋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953.兴国寺塔
宋、明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954.甘露寺铁塔
宋、明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955.万佛石塔
元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
956.七桥瓮
明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957.蒲塘桥
明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958.开元寺无梁殿
明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959.玉燕堂
明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960.秦峰塔
明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
951.月塔
月塔,又名石橛塔、法济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是一座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塔平面八角形,当年可能七层,今残存六层,通高24米。亦是一座楼阁式的塔。这座塔没有基座,只有塔的简单台基。
第一层塔 身特别高,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折角式门洞(圭形)',塔身光平,无装饰,至檐部做单抄斗拱,除转角外,每面各出两朵,这是宋塔上一般常见的。檐子很短,转角用石条做角梁,由于塔檐破落亦无平座之余意。第二层第三层塔身四面四个门窗洞口,其余四面为花窗子,构造与第一层大致相仿。第四层为直棂窗;第五层第六层已破坏。塔之内部为"壁内折上式"。这座塔,根据门窗洞口以及斗拱式样做得非常标准来判断,是一座宋代的塔。
据《雍正安东县志》记载"法济寺去治75里","法济塔在法济寺山门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级,有门可登。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寺东有通济桥,石刻'神智大师'四字。''
由此可见,古代涟东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法济寺,法济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据当地人称,法济寺确实宽宏,前在丁梁,后在后营,中在中营,分别建有前大殿、后大殿、中大殿。据此说法,则法济寺南北长约有15公里左右,难怪当地有"跑马关庵门"之说。当然,口传未必真实,但中营的中大殿直到1946年还存在,被涟东县民主政府拆除另用了。当地人还称,中大殿三间,有长廊,柱子粗至一人抱不过来。而前、后大殿的损毁时间,已无人说得清楚。
月塔建于何时无确言,甚至连哪个朝代也不得而知。当地传说:"唐初李世民八叔东征时,曾率部驻屯法济寺。后来在战斗中负伤,又死于法济寺中。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寺中建塔,表示纪念。"据此,则先有寺而后有塔,且寺在唐朝初年已存在,塔则建于唐朝初年。考唐太宗李世民诸叔父(包括支出)中,唯长平王李叔良是在作战时负伤后死去,且又是在唐武德四年(621年)与突厥人交战中,中流矢后死于道途中的,故此传说殊未可信。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月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2.聚沙塔
聚沙塔,原称“聚沙百福宝塔”,位于常熟市梅李镇东街浒浦塘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八面七层,高20多米,系仿木塔楼阁式砖木结构。清代,塔檐、塔顶残毁,塔身逐渐破败倾斜。市、镇两级政府在1993年完成塔身纠偏扶正工程,1997年又完成全面修复工程,2000年基本完成建造塔苑工程。七级八面,塔室正方形,无塔心。底层正方位开门,其上各层相闪开四门。二层以上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底层副阶周匝,是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修复后高32.83米,底层对边4.12米。外壁每面用槏柱分作三间,明间辟壸门或隐出破子棂假窗。各层塔室依次调换45度,门窗亦随之交错。塔檐为江南通行宋塔做法,仔角梁上皮与老角梁上皮呈弯起状,尤显宋代特征。底层外壁下部作砖雕须弥座,平座下施永定柱,是少见的宋制遗构。
聚沙塔八面七级,塔身为青砖扁砌实墙,塔室为正方形,底层正方位开门,其上各层相闪二门二窗。以上施腰檐平座,低层有副阶周匝,翼角起翘。塔内有楼板及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系仿木塔的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聚沙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北有古银杏两棵,高过于塔。后寺院塌毁,银杏尚存一棵。塔四周也是荒滩废墟。1986年11月起,梅李镇人民政府依塔修建农民公园,公园取古塔之名为“聚沙园”,园名由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所书,经过数年的建设已颇具规模。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聚沙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3.兴国寺塔
江阴兴国寺塔,坐落在市区南街和中山南路相交的西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原为太平兴国教寺的七级浮图,俗称“兴国寺塔”,兴国寺几经兴废而古塔尤存,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它以古朴端庄的风姿,巍然屹立在古城兴国教寺旧址园内。兴国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元至正年间遭战火毁坏,明正统年间修复,塔身增为9级。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塔内架木及顶毁于火,砖壁筒体犹存。民国14年(1925)1月26日,直奉军阀混战时,奉军发炮击中残塔之巅,遂成钢笔尖形。在省文管会的专家指导下,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拨款30余万元进行全面修缮。现塔身共存8层,高42.22米。兴国寺塔,千百年来历尽沧桑,见证了江阴古城的历史。如今,江阴人把它看作是江阴古城的标志和江阴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兴国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元至正年间遭战火毁坏,明正统年间修复,塔身增为9级。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塔内架木及顶毁于火,砖壁筒体犹存。民国14年(1925)1月26日,直奉军阀混战时,奉军发炮击中残塔之巅,遂成钢笔尖形。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重要古建筑,对塔基、塔身数次进行整修加固。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省文管会的专家指导下,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拨款30余万元进行全面修缮。现塔身共存8层,高42.22米,向东北倾斜0.25米,顶心偏北18度,塔底层直径10.70米,每边宽4.54米,6层以下仍为宋时原物。塔身第七层内壁八角形,存有西北、西南、西三个残面,第八层仅存高约2米孤立残壁一片。
底层入口。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兴国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4.甘露寺铁塔
甘露寺塔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主峰东南面。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为石塔,名曰“卫公塔”,乾符年间(874年—879年)被毁,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原址重建铁塔——甘露寺塔。
甘露寺塔残高约为8米,包括塔基(须弥座)及残塔四层。塔形为楼阁式,平面作八角形,塔身八面四门,塔基和塔身均有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及飞天像等。甘露寺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冶铁铸造技术水平和佛教艺术,也反映了宋代木构形制,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
塔基须弥座通高1.75米,每面阔近1.3米,下部铸有海水波浪纹、莲瓣,八面各有一力士的坐像和双凤双龙等图案,半腰部分每面刻铸壶门和佛像。须弥座上面两层塔身,两层之间,有腰檐和飞檐 。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甘露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5.万佛石塔
万佛寺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镇西泾村(西京村)的一座寺庙,原名禅师塔,得名于寺内的万佛石塔。它面对太湖,隔湖与光福窑上山相望。坚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无比的化身,为了消灾镇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始建该塔,作为镇湖之物。
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
塔门两侧镌有楹联一副,上联是“造塔功德愿众生”,下联为“发菩提心同成佛道”。塔室似圆形井壁,上小下宽。底部直径2.14米,顶部直径1.65米,壁高3.75米,下部设有0.74米高的须弥座。须弥座正中束腰处有修塔题记:“澄觉精舍记”字样,为考证建造年代提供了线索,左侧刻有“吴门石匠吴德谦昆仲造”,右侧刻“院道者志园同共斡缘”,上枭部饰有“惹草如意头饰”。
须弥座上环筑十层武康石块,并刻满一排排浮雕小佛像。佛像高4.5厘米,宽3.5厘米,仅鸡蛋大小,一个个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结跏趺坐在莲座上。这些小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计10800尊,“万佛宝塔”名称由此而来。正对塔门有一尊高约30厘米,宽20厘米的佛像,它虽不算在,但在这里却是群龙之首,此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以示万佛端坐恭听佛祖在讲经说法。塔刹是一个石雕葫芦状花瓶,宝珠结顶,下设覆莲、相轮和四角起翘的佛龛,佛龛四周的壸门各镌刻一尊坐佛,安放在由八层宽窄不等的石块所组成的刹台上。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万佛石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6.七桥瓮
七桥瓮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光华门外,修建于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是拱卫京城的门户,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砖石构筑拱桥,堪称中国古代拱桥中的杰作,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用“瓮”而不是“桥”来命名的古桥。
七桥瓮是一座不等跨半圆石拱桥,共有7个桥孔,全长达99.84米,宽13米,桥身酷似弯弓,全部青石花岗岩叠砌,桥身质地坚固。中间桥瓮为最大,其余两两相对,依次缩小。七桥瓮保持着明代的原貌,桥墩、桥瓮和兽头等均是原物。桥瓮上方桥耳两侧还有16只精雕的螭首兽头。附近现已开辟为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
桥梁全长89.60米,宽13米,高25米,桥身酷似弯弓,用花岗岩掺合灰浆、秫米、桐油砌成,岩石长、宽各0.65米,厚0.18米。中间桥瓮为最大,其余两两相对,依次缩小,桥两头的瓮宽9米,拱园部分由长1.15米、宽0.45米、厚0.25米的略带弧形的240块条石砌成,相邻桥瓮相差48块条石。
桥拱上方两翼各雕塑15只面目狰狞的螭兽头,0.44米见方。有桥墩7个,宽2.5米,因减少水流阻力而呈梭船形,由高0.30米,宽0.45米的长短不一的块石砌成。桥墩两头巨石上各雕塑分水兽头6只,呈人面兽头像,前凸约3米。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七桥瓮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7.蒲塘桥
蒲塘桥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是溧水区现存的最大的一座古桥,蒲塘桥是多孔连续性拱桥。凡九瓮,净宽5.7米。桥下有八个带分水尖的桥墩,其上九孔中,中心孔最大,跨径10.6米,两侧各孔逐渐收小。拱石为地产火山凝灰岩,用无铰联接并列砌置的方法砌成。据记载,施工时,“先以桩木绝河而下之,次以石固其两崖。河之中垒石为趾,分九瓮,水去无滞,上以版石通墁,两旁栏干石壁立”。桥身的石缝间长着青草,桥墩的石面上爬满了青苔。
蒲塘桥修成距今已有四百八十余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修建公路时,又利用该桥作为公路桥。抗日战争初期,部队撤退时,用炸药破坏该桥,在桥面上留下一个大凹坑(后经修补)。后来交通量急剧增加,特别是重型车辆经常行驶,超过了该桥的荷载能力,致使桥的侧墙局部脱落;拱圈横拉条石多处断裂;部分拱圈及桥墩向外侧倾斜,倾斜度约30厘米左右;桥面漏水严重,威胁该桥的安全,现已在老桥西侧另建新桥,将老桥公布文物保护。
关于蒲塘桥的修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在明代弘治年间,当地有个书生名叫赵琪,其寡母在六十大寿时,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儿子能在门前的蒲塘河上造一座坚固的石桥,以造福桑梓,利涉万民。儿子非常孝顺,一口就答应了。儿媳也因从小在蒲塘河边长大,她亲眼目睹过摆渡人风里来雨里去艰辛摆渡的情景,也看到过渡口船覆人亡的惨象,同样也满口答应了婆婆的要求。于是赵琪筹钱置物,准备造桥。谁知工程尚未开工,赵琪却因积劳成疾不幸身亡,这时造桥的重任便落到了赵家两代寡妇肩上。她们请来能工巧匠,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先后造了两座五拱和七拱石桥,但都被洪水冲垮了。工匠们没了主意,但赵家婆媳二人决心继续造桥。其精神感动了两位世外高人,他们指点工匠说:石臼湖里有九条蚊龙,每逢洪水大作时,它们都要游向上游嬉戏,桥只要造成九孔,那么九龙戏水,各有其道,桥就不会被水冲垮了。
工匠照此施工,一切都很顺利。当造桥工程过半,赵家却钱尽粮绝,家里只剩下三稻仓锅巴。工匠们只能一日三餐吃锅巴,更谈不上吃菜了。这时,又有高人指点,要工匠们把刨下的刨花撒入河水。工匠们如言而行,奇迹产生了:刨花一落河中,立刻变成了成群的小刀鱼,成为工匠们的菜肴,大家给这种鱼取名为“刨花鱼”。蒲塘桥终于造成了,由于它是赵家两代寡妇主持造成的,所以又叫作“寡妇桥”。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与事实并不相符,但它近似神话的传奇色彩是人们对于建桥者另一种方式的颂扬。事实上,赵琪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开始,花了5年时间造成了蒲塘桥。不但为了造桥耗尽家里所有资产3000多两银子,而且主持了整个造桥工程。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蒲塘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8.开元寺无梁殿
无梁殿位于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11号开元寺,开元寺初名通玄寺,系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隋开皇九年(589年)吴县令孙宽废寺,唐贞观二年(628年)僧慧重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改名。大顺二年(891年),孙儒占据苏州,开元寺被付之一炬。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吴越钱氏迁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现址。宋至明屡经废兴。清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复旧观。无梁殿是开元寺现在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无梁殿即藏经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无量寿佛,又名无量殿;又以纯为磨砖嵌缝纵横拱券结构,不用木构梁柱檩椽,故习称无梁殿。
开元寺无梁殿是江苏省现存五座无梁殿中建造最迟、制作最精的一座。殿坐北朝南,两层楼阁式,面阔七间,宽20.9米,进深11.2米,通高约19米。歇山顶及腰檐敷绿间黄琉璃筒瓦,与清水砖外墙面相映成趣。正面上下各有半圆砖倚柱6根,下置雕花须弥座,转角用垂莲柱。正面正中开拱门三个,左右各置拱形窗,在上层相对位置开拱形窗5个,明间是明窗,其余是假窗。柱间有刻南无阿弥陀佛的华版及大小枋子。明间檐下是砖制斜拱,上泵副檐。绕有雕刻的平座栏杆,图案十分典雅,而且雕工精细,宛如一件杰出的工艺品。
殿内上下层各分为三大间,用纵横砖砌卷筒结构,置扶梯于左面侧墙内。原先楼上藏经,楼下供佛。二层明间采用斗拱承托八角形的砖制藻井的穹窿结构,四壁镶嵌明代章藻手书《梵纲经》、《华严经》石刻。殿顶及腰檐覆盖绿、黄二色琉璃瓦、与青砖墙面组成和谐的色调。
正脊饰以琉璃游龙,戗角雕塑四大天王立像。建筑无不工细精巧,于宏伟庄重中寓玲珑华丽之美,堪称明代建筑精品。这座无梁殿在庄严中显现出玲珑秀丽之姿,充分反映了古老苏州的建筑艺术在明代已达到一个相当完美和谐的境界,故有“结构雄杰冠江南”之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开元寺无梁殿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9.玉燕堂
玉燕堂原名“怡顺堂”,俗名张厅。位于江苏昆山市周庄镇北市街南首,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50),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共六进,房屋60间,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正厅南侧设有幽暗狭长的备弄,足有20米长,左侧可连通堂楼,右侧可进入花厅,备弄底下有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越水阁而去,与南湖相通,一副“桥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建筑特色,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为无数古建筑家们看重。
古宅坐东朝西,临街面河,占地面积1884平方米,有房屋五进计70间。前有门厅、轿厅,第三进为正厅“玉燕堂”,五开间“三明两暗”,面阔16.3米,内四界前后轩廊,进深9.1米。四根楠木金柱直径34厘米,下承木鼓墩。为明代建筑。厅后为楼,亦明代建筑。
玉燕堂的正厅依然保留着殷实人家的模样。整个大厅亮堂轩敞,期间布置以红木打造成的家具,古色古香。大厅庭柱一抱粗左右,较为罕见的是该柱础是木鼓墩,这也是它为明代建筑的显著标志之处。厅上匾额两边与屋顶左右都结彩张灯,让整个厅堂沉寂中透出一点喜气热闹之意,仿佛让人回到前朝主人举行宴会,迎送宾客之时。
游客走进张厅,穿过狭窄的陪弄,来到箸泾穿越的后花园,显然不是为了寻求惊险。他们可以走过架在箸泾之上的廊棚,欣赏河中小船,也可以穿戴明清服饰当一回历史人物。那些普通的民居、门窗和梁檩笼罩着岁月的烟尘。围坐在小方桌旁的老老少少,边往碗里夹菜边谈论家常,全然不顾从陪弄穿梭而人的游客投来探询和纳罕的目光。
在游客们看来,居民们的装束、容貌乃至碗里的虾糟烧鱼、韭菜炒螺蛳,都是值得一看的。“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袒露的是最具体的现实,连同一份安谧温馨的水镇情趣。它唤醒了游客的怀旧意识,于是,感慨、诧异和歆慕,种种难以诉说的心绪都包含在旅人的情怀里。除了张厅,周庄的明代建筑还有迮厅和章厅,分别为迮姓与章姓人的家的住宅。
迮厅位于富安桥北侧,为明代崇祯年间吴江望族迮文焕所建,前后共五进,现存第一、四、五进,其馀已毁。主厅又称大书房,据《迮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祟陆润庠在此受蒙从师,成年后考中状元,遂将当年念书的大厅称之为大书房。大书房已不复存在,只有宽阔宅基上残留的块块方砖和覆盆式青石柱础,不甘心时光的流逝,向游人证明着这里昔日的兴盛。章厅位于中市街,为章腾龙故居。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开元寺玉燕堂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60.秦峰塔
延福禅寺,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昆山市千灯镇,为昆山市六大古刹之一。延福禅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延福寺,为天王殿(山门),正山门中的砖雕照壁,选用的是“三滴水”的形式,壁系将横长而平整的壁画直分三段,左右两段大小对称,中段较高较宽。中间雕刻的是象征吉祥如意富贵的佛教圣物。对着照壁的天王殿,门上悬着挂着“延福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匾额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出天王殿就可以看到千灯镇标——秦峰塔,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史称“美人塔”。始建於梁代天监二年,于宋大中祥符元年重建。绕过秦峰塔,又见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筑形式是重檐歇山顶格局,殿堂高大雄伟,气势巍峨,位于寺院中轴线的北面。殿内正中供奉的是“三身佛”,中间的是一尊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供奉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供奉的是应身佛“释迦牟尼”。在大雄宝殿左右内两侧,分别排列十八罗汉和文殊、普贤两菩萨,三身佛后便是观音像。
秦峰塔外观呈四方形,为砖木结构,由塔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组成。楼阁形式,平面呈方形,七级,高38.7米,塔身每面三间,每层每面各设一门,出入方便。塔的檐部轮廓呈曲线形状,戗角起翘,给人以振翅欲飞的感觉。
秦峰塔的塔顶,其坡度陡峭,形成一个类似伞形的骨架结构,仪态大方。塔顶在整体造型中起着重心的导向作用,显赫的地位,表现出意味深长的灵性。秦峰塔的每只翼角上都挂有铜铃。秦峰塔的塔壁上每层每面镶嵌两尊释迦牟尼佛像,共56尊,系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外槽供信徒回拜,谓千佛饶毗卢之意。由于塔身苗条,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故自古以来秦峰古塔就有“美人塔”之誉,为江南所罕见。有风时,但闻塔檐铜铃一片鸣响,悠远如古乐漾动。秦峰塔历来就是延福禅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雍正二年(1724年)7月,大风吹折秦峰塔顶,折页上铸有万历铸钱数枚犹未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延福寺僧见云募修,至四层,资尽而止。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时,秦峰塔的各层搁板、扶梯、四周栏杆均付之一炬(现尚存顶层搁板)。至此,不能拾层而上,游人只能望塔兴叹。1962年、1963年进行“封角护塔身”保护性维修。1978年,进行“围墙”护塔维修,1989年,进行加固塔刹、更换避雷针等维修。1994年,大修,恢复宋代风貌,游人又可登塔远眺。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秦峰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