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愈发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实有一部分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和90年代,众多民营企业的诞生。但在那个时期,这些民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相对来说欧美国家来说,都比薄弱,所以有一些便被欧美企业收入囊中,加以利用,借其在中国拓展市场。其中,就有这么一个“狠角色”,它总是强势入局,以技术、资金为诱饵,借此得到中国的市场,而在利用完、榨干完这些中国民营企业后,翻脸将其抛弃,使这些民营企业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从而走向衰落,它就是法国的达能集团,达能集团是一个业务极其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创建于1966年,业务遍及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在全球同类行业中排前六名。在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其位列第426名。其旗下有很多知名品牌,如依云(EVIAN)、脉动、牛栏(Cow Gate)、诺优能(Nutrilon)、波多、LU等。中国是达能集团全球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其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始了一次又一次野蛮收购活动。2000年,达能集团与中国乐百氏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组价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借此达能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乐百氏创办于1989年,是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为数不多的经国家商标局认定的驰名商标,在1993年,乐百氏成为全国乳酸奶第一品牌,其中“乐百氏”奶曾连续六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在当时,乐百氏的地位可说是和娃哈哈不相伯仲。但是在2000年被达能操控后,乐百氏开始逐渐走向了衰落。接手乐百氏的达能似乎没有把乐百氏做大做强的意思,在接管乐百氏的这些年里,达能也只不过是在2003年推出了“脉动”,但这个再后来也被剥离出乐百氏,成为了达能子品牌;此外,以创始人何伯权为首的乐百氏团队相继离开。短短几年时间,乐百氏业绩频频下滑,乐百氏牛奶、酸奶等被达能无视,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到2016年,在被达能利用得已几乎没有市场活力的乐百氏终被抛弃,卖给了中国盈投控股。同样的手段,达能还用在了光明乳业上。1994年,达能先后与光明合资建立了上海酸奶及保乳两个项目,达能占股45.2%。刚开始,光明和达能还是相处的很好的,在2002年光明上市之初,凭借着酸奶和鲜奶业务,光明实现了年营收达50.2亿元,当时的伊利才40.1亿元、蒙牛才4.59亿元,光明无疑是当时的“中国乳业第一股”。但是,这样的良好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2004年,达能的亚太地区总裁易门生提出要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占领中国40%酸奶市场,当时的董事并不同意,但达能抓到了光明的软肋——能拍板的并非经营层,而是大股东。于是,达能努力游说,最后获得了大股东的同意。最后光明与达能达成协议,允许达能持有光明20%的股份,但前提是双方不能在此情况下合资企业做酸奶。在和达能纠缠的这几年,光明无心市场,而此时伊利蒙牛高歌猛进,迅速拿下全国市场,一路力压光明。看到市场的倒戈,达能很快就抛弃了光明,而在2006年转向和蒙牛合作。目前,光明乳业的市值仅为123亿元,根本不足伊利1607亿的零头,也比不上954亿港元的蒙牛。这个曾经的“中国乳业第一股”,在达能的纠缠下,错失了发展机会,走出了一条形如乐百氏的道路。达能用这样的“卑劣”的手段屡试不爽,现如今,达能的乳业在中国的发展一片大好,但乐百氏和光明却逐渐衰落,淡出中国大众的视野。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民族品牌都这么好欺负,在与娃哈哈缠斗的达能就只能败退而归。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占股51%,娃哈哈49%。双方合作的前十多年,公司效益不错,达能先后共分得了30亿的利润。但宗庆后发现,达能什么都没干,还占着较多的股份,而且原本承诺的技术支持也似乎成了泡影,于是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建立了一系列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这些公司让娃哈哈的利润涨了好几倍。但是达能觉得这些利润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所以便要求用40亿收购这些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拒绝了达能,达能自是不肯放弃,先后发起数十起官司,但是在多次调解下,达能最终将合资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了娃哈哈,这也让娃哈哈终于甩掉了这个大麻烦,开始快速发展。像达能这样用其野蛮的方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是20世纪末众多外资企业的惯用手段。但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惧怕这些外资企业的挑战,甚至还有能力将外资企业收入囊下,比如“吉利收购奔驰母公司股份,并成为其最大股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品牌也将不断壮大,无惧风雨,奋勇前行!
来源:财商志等网络综合整理 ,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