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惊梦 父教如钩
识苏10 老翁惊梦 父教如钩
苏轼这不世出的才华与人格魅力,大概来自四个方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其天赋异禀的学习能力,关于苏轼超群记忆力的记载有很多,容后再述;
其次是苏轼的刻苦,纵然有这样的天赋,但他从未放纵自己,抄书读古都是他的日常。
第三是苏母对于他的人格塑造,前述不赘;
第四,其实也是令苏轼的才华得以升华的因素,即其父苏洵的指导。
在苏轼人生的结尾处,独悬海外的他曾在儋州作《夜梦》: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刘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犹然仙。
如我当以犀革编。
从此诗中可以特别深刻地感受到苏洵对儿子的教育是多么严格。
苏轼在诗中记述,年逾花甲的自己在梦中回到了童年,父亲命他苦读《春秋》,但贪玩的小童只看到齐桓公和鲁庄公那一章(意思是刚读没多一会儿)就遛号了。父亲回来检查时,他紧张地跑回书房,却因为紧张从梦中惊醒。老年的苏轼孤坐在床上,感觉自己就像咬着钩的鱼儿,上下不能自己,进退亦已失据。
时隔40余年,依然对于当年父亲的管教历历在目,可以想见苏洵治学之严苛。
尽管如此,但苏轼对父亲却没有丝毫怨恨,反倒继续写道: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我这一生接触到有趣的事太多,爱好广泛,但最最特别的就是读书。
以前曾听人说过,人越老,对童年的事记忆就越清晰。
果然如此。
苏轼在海外写的很多诗都在回忆童年,且常有触景生情之作。
一次,他听见小儿子苏过朗读的声音,又感慨少年时的自己:
孺子卷书坐,诵诗如鼓琴。
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
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
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苏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万物皆可诗,通俗易懂,雅俗可共通。这短短的几行,竟令读者对童年大苏的攻读场景历历在目,犹如亲见。
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苏轼的文章日渐精进,他根据父亲命题《夏侯太初论》写出了——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样的字句,令父亲非常欣赏。
这是苏轼文章中的名句,少年苏轼自己也对这比喻字句非常满意,许多年后,在《黠鼠赋》一文中原录之。
《黠鼠赋》节选——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虿(chài):蛇蝎之虫
人啊,可以打破名贵的玉器而不动声色,却在打破一口破锅时尖叫;人能与猛虎搏斗,却在看到蛇蝎之类的小动物时恐惧。这些都是我们不能专注心神所带来的后果。
这话是我说过的啊,我怎么忘记了?(这一句正是对应少年习作,老年苏子在文章中引用了自己少年时的喻句。)
坊间流传,《黠鼠赋》是苏轼十一、二岁时的习作,并由此更加传奇他的才华。
更正一下,《黠鼠赋》作于元祐六年秋,苏轼时年56岁,收录于《苏轼论集》,亦有标注。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