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不能自医

医者不能自医,这句话用在心理治疗行业再合适不过。国内同行在简历里通常会写到:擅长某某治疗方法;并自我分析,累计1000小时,5年自我分析经验。

一名心理治疗师是不可能治疗自己的,他可以去尝试自我分析,但这个分析是局部的,作用十分有限的。作为一个人,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分析,我们分析思考今天所做的事情,我们想想明天该做什么,我们反思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分析和同事、朋友的关系,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进行自我分析。所以,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他的自我分析和普通人的自我分析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心理治疗师掌握了一些心理调整的手段,例如:自我放松,自我暗示,控制情绪;然而这些方法不过只是“心理压抑”的另一种手段,作用是暂时的。痛苦的经历和回忆并不会因为自我暗示,积极的想象而消失,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回到你的脑海中(return of the repressed),例如:梦和口误。

那么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心理治疗能够产生持久的疗效,并不是由于心理治疗师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和知识传授给来访者,然后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就消除了。心理治疗师既不是老师,也不是辅导员,给来访者开讲座,分享经验,然后来访者模仿心理治疗师,接着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解决了。这种模式是行为主义治疗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在深层次上解决来访者心理困扰,是治标不治本。

心理困扰的处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待:1. 客体关系2. 内驱力
1.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和父母,亲人,朋友的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的烦恼来自于这个关系中互动。我们的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的内心世界最早是由和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内化而成。例如,一个男孩出生在母亲特别强势的家庭中,他客体关系中的女性客体就是非常强势有危险性的,等他长大后,选择伴侣的时候,他可能有两种选择:a. 认可了母亲的强势,习惯一个强势的妻子;b. 排斥压抑母亲的强势,宁愿找一个温顺的妻子。我们也许都有这种类似经历,小时候因为父母做的一些事情我们特别不认同,我们心理就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不这样做…… 然后,等他真的和一个温顺的女性在一起,他可能会觉得这个女性太弱,轻视她,瞧不起她,自己变成强势的人去'欺负’老婆。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男人认同了强势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强势’的人。因此,要解决客体关系的冲突,心理治疗必须要回归到早期的客体关系。来访者会在治疗室里,通过和心理治疗师的互动,展现他的客体关系,把他的内心世界投射在心理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去理解来访者的心理世界,分析冲突的根源,接纳来访者的各种投射。心理治疗师像一个容器,承受了来访者的各种投射,然后处理过之后,良性的退还给来访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治疗师像是一个好的母亲,让来访者重新成长一次。这是英国客体关系学派,强调母婴关系,前Oedipus期的处理。

2.内驱力(drive)是经典精神分析的概念,最早由Freud提出,Freud指出人有两种内驱力:sex drive (life drive) and aggressive drive (death drive),人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就是由于这两种驱力的不断冲突磨合,人的性格形成反映了他如何去控制这些内驱力的过程。从心理治疗的临床角度出发,治疗师可以观察到来访者处理内驱力的惯用方式,例如:来访者用暴饮暴食去处理焦虑(焦虑是death drive的表达)的情绪。治疗的过程在于调整来访者处理内驱力的方式,内驱力在中文里也可以翻译为“冲动”。 来访者处理冲动的方式会在治疗室中渐渐展开,治疗师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冲动,帮助来访者去调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