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在孝义话中可以读dōng,还可以读diāng,有“颠簸,震动”等意思。

1.我坐上兀家的车儿来的,一路儿上快把我震死的啦。

2.我不坐你的车子,我嫌震人子咧,我要坐俺舅舅的汽车咧。

3.震的我快散咾架的啦。

○《说文解字》中,“震”的解释有“劈历,振物者”。

○《康熙字典》中,“震”的解释有“震,动也”。

○《汉语大字典》中,“震”的解释有“震动”。

○《现汉》中,“震”读zhèn,解释有“(动)震动:地震|震耳欲聋♢威震四方”。

普通话的“zh”与孝义话的“d”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蚂蚱:蚂dàng

2.站企企:dǎ企企

3.占便宜:dǎi便宜

4.占便宜:děi便宜

5.展开:dǒu开

6.掌掴子:dǎ掴子

7.掌掌:掌dōu

8.掌你两个个掴子:dū你两个个掴子

9.掌你两个个掴子:duε(一声)你两个个掴子

10.按时照候儿:按时dǎ候儿

11.肇祸儿:dǒng祸儿

12.坏者:坏dàng

13.杀猪者:杀猪dә(一声)

14.放着罢:放diә(一声)罢

15.发怔:发dāi

16.公正:公dào

17.众人:dà人

18.中中:duō中

19.助帮:dǎ帮

20.瞩住看咧:dīng住看咧

21.煮肉:dòng肉

22.伫的兀处做甚咧:duә(一声)的兀处做甚咧

23.转翻扭子:dǎ翻扭子

24.转转转:转转dàng

25.转转:转dǎo

26.把头脑转过来:把头脑diào过来

27.把头脑转过来:把头脑diuò过来

28.转圈子:dōu圈子

29.妆扮:dǎ扮

30.胖壮壮:胖dòngdong

31.撞:duǐ

32.坠至地下:diә(一声)至地下

33.坠至地下啦:duε(一声)至地下啦

34.黏着的些甚咧:黏dǎ的些甚咧

35.操心鸡儿啄住你:操心鸡儿dāo住你

36.织毛衣:dǎ毛衣

37.执捕:dǎi捕

38.止住:dǎng住

39.及至后晌时:及dào后晌时

40.执捕:děi捕

41.放至兀处罢:放dә(一声)兀处罢

42.才质:才dì

43.放至兀处罢:放diә(一声)兀处罢

44.一个值俩:一个dǐng俩

45.掷色儿:diū色儿

46.指上个儿红点点:duә(一声)上个儿红点点

普通话的“en”与孝义话的“ong”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乱纷纷的:乱dōngdong的

2.分数:hōng数

3.啃:kǒng

4.嫩:nòng

5.口吻:口còng

6.嘴吻地:嘴kǒng地

7.闻不见:wōng不见

8.趁趁:趁hǒng

9.要吃好的趁咬时:要吃好的wōng咬时

普通话的“en”与孝义话的“iang”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奔:diāng

2.大粪:大biàng

即“震”是可能读dōng,diāng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震”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汾阳话与普通话简编》中有“咯蹾人”,解释为“颠簸”。

2.《汾阳方言研究》中有“圪墩人”,解释为“让人觉得颠簸”。

3.《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中有“蹾着(腿)”,解释为“因从高处猛的落地引起的筋骨受伤”。

4.《灵石方言研究》中有“蹲咾(腿)”,解释为“从高处往下跳把腿伤了”。

5.《汾西方言志》中有“蹲人”,解释为“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骑自行车的感觉”。

6.《兴县方言研究》中有“蹲”,解释为“颠簸”。

7.《洪洞方言志》中有“蹾人”,解释为“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骑自行车的感觉”。

8.《平定方言研究》中有“蹲(腿)”,解释为“从高处往下跳把腿伤了”。

9.《汉语大字典》中,“墩”的解释有“颠簸,震动。《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晁大舍、珍哥怕墩得疮疼,都坐不得骡车。’”。

10.《现汉》中,“颠”读diān,解释有“(动)颠簸:路不平,车颠得厉害”。

○《说文解字》中未收“蹾”。

○《康熙字典》中也未收“蹾”。

○《说文解字》中未收“墩”。

○《康熙字典》中,“墩”的解释为“平地有堆曰墩”。

○《说文解字》中,“颠”的解释有“顶也”。

○《康熙字典》中,“颠”的解释有“谓头上也”。

○《汉语大字典》中,“颠”的解释有“头顶”,还有“泛指物体顶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