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末到洪武元年 “北京”之前的秋天是这样的
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之后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人,对于北京的记忆,可能更多的是水泥化、钢筋化的。
对这座城的四至,不会再有人提到四九城,更不会提到东单西四鼓楼前,筒子河沿一拐弯的童趣。
可北京总是北京,历史就摆在那里,任你繁华一地,任你喧嚣不止,她都是那样优雅地存在。
以下,就是《比天堂还夸张@大都北平》这部书中,关于这座城在正式定名北京之前的各种优雅的记载,依然,这些记载只选择在这座城最美的那两个月——秋天。
元大都时期
蔑里乞·脱脱,史称元脱脱,是元末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元代中后期最杰出的蒙古族政治家,精通儒家文化。
元脱脱对于大都的文化贡献有限,但可查的一段大都秋天描述弥足珍贵,让我们知道七个世纪前,北京已经如此之美了。
大中二都至为此时,天骄不逐水草而居,却依水气成势。固通惠河始,得海子繁市。
每至佳秋,庶民如饴,果丰粮满,水澄气爽。
元脱脱的原文中还有很多记载,归纳译为现代汉语,大意是——
我们蒙古人(自视为天之骄子,称天骄)一向是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居住生活(游牧民族),但到了大都、中都的秋天,谁还会去想水草之地,从通惠河开始,一直到积水潭(元称海子),繁华的景象让蒙古人都流连忘返。
在大都的秋天,就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像吃了糖一样的开心,因为这时的北京,有种类繁多的水果和丰收的粮食,河水清澈见底,天气爽朗怡人。
《比天堂还夸张@大都北平》中,对于元大都的文字资料相对较少,到了明代,明显多了很多。
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占领元大都后,元顺帝逃亡,这座饱经沧桑和被异族统治百年的伟大城市幸运地未遭到战火的摧残。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感慨,很多伟大的城市其实都是有宿命的,比如北京之所以伟大,和它在战乱中总能独善其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在近六百年后,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北平城下时,这座城市依然幸运地躲过了战火,傅作义不战的选择足可令他流芳千古。
让我们回到徐达刚刚占领的北平,根据本书选摘的历史文献记载,徐达进驻北平不久,就决定改造这座城市。
由于元大都的结构不适合依然处在战争状态的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徐达将北平的北城墙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施工期间正是北平的秋天,久居元中都的诗人赵知素用一段散文记录下了战乱刚刚结束的北平秋天。
需要注明的是,赵知素本人在元末明初的文学史上籍籍无名,但其祖父却是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赵孟頫。
赵知素的散文是这样写的:
烽火呈馈,还中华风骨。卑贱抄抄,才得猛士卷土。推异墙,立汉威,此时好秋,树盈盈蝉去鸣,叶似血士心如凯歌。君不见,大明将士汗如雨,黎民岁果犒如山。每岁之蓝,非今朝之湛。每岁之水,非今朝之清。
关于明军接管北平之后的记载还有很多,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一段,想来与作者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散文,大意如下:
战火纷飞中,我中华的威风之气重新回归。多少年来身为三、四等公民的汉人,终于迎来了勇敢的战士。推倒蒙古人建立的城墙,恢复大汉子民的威风。这是北京最好的秋天,大树底下变得清凉舒爽,那些发出烦躁声音的蝉终于消失。请看,红叶就像战士的鲜血,映出战士跳动的心脏,似在奏响胜利的凯歌。
当明军将士改造旧城之时,百姓将北京秋天最甜美的水果送去犒劳。虽然每年秋天的天空都是蓝的,但今年格外的蓝。每年秋天的河水都没有今年这样清澈。
两年之后,后来的成祖朱棣来到了北平,藩镇北平。
30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逼走/死建文帝朱允炆,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这座伟大的城市,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称为北京。
谢谢观赏,待续
本文摘录自本人《虚拟书评》一书,此书中所评议、推荐、嘲讽的所有书目均不存在于现实中,为虚拟书籍。虚拟书籍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书稿文献亦有部分虚拟。
阅读《虚拟书评》一书时,请以完全虚拟的态度对待,除历史编年非虚构外,其他各种细节均有虚拟成分。
无犀 原创